《東京浪人》日本社會無難民?
逃難於東京,難以被庇護的在日庫德人
因為疫情,日本停止開放外國人入境讓最愛赴日旅遊的台灣人叫苦連天,在2022年中疫情過去3年,日本政府也開始重新考慮開放旅遊。台灣許多人赴日留學與工作是一種嚮往,通常憧憬著日本美好的一面,當然許多人再實際日本生活後也認知到在日社會的現實和殘酷一面,但也有些人是不得已得居留在日本。
日本紀錄片《東京浪人》敘述因被土耳其政府侵害人權、和逃離伊拉克和敘利亞極端組織迫害的庫德族人,逃往日本東京尋求庇護。但因日本難民庇護制度異常嚴格,幾乎沒有人申請成功只能以特別居留許可簽證在日生活。而電影敘述關於在日本受到日式文化教育長大的庫德族二代青年,在極度排外的日本社會下,和身分認同中,所受的不公與矛盾。
《東京浪人》是什麼電影?
台灣人對日本社會的形象往往是透過日劇、旅遊與次文化動漫畫所堆疊起的,因經歷過的日本殖民時代與韓國不大相同,再加上後來國民政府高壓統治催化下,台灣對於日本的形象是讚賞多於貶抑。
但每個國家都是一體兩面的,日本也有自己的問題需要解決,最熟知的就是對於性少數群體和女性的不平等對待,在日每年相關團體舉辦的「表現の不自由展」也提到日本對天皇思想、慰安婦議題、核災等日本人自動迴避的問題。當代日本人也開始發現關於學校、職場霸凌和過度排外的問題,但整體來說對於個人權益,日本社會風氣還是相當守舊。
紀錄片《東京浪人》是日本眾多待解決議題盲點下的其中之一,也就是所謂滯留於日本尋求政治庇護的中東庫德族人,還有他們在日本出生受日本教育,在日環境下長大的庫德族二代,電影中跟拍其中三名庫德族青年,他們在日本的生活,對於難民身份受到百般刁難,讓他們對自己在日本的未來感到迷茫。
除了必須隨時到東京出入境管理局報備,還可能因為居留問題被強制關入拘留所,不准工作卻要你想辦法生活、因為身份許多日本大學不收在日庫德族學生,那怕你溝通寫作日語跟日本人同水準。有問題就滾回去原來的國家,日本導演拍攝出日本政府如何看「外來者」的傲慢,與這些在日外國人的徬徨。
《東京浪人》探討、分析與延伸:
在日庫德族人其實早在90年代之前就有案例,逃來日本尋求庇護的庫德族人群體其實並不多約為千人,通常是透過在衝突發生後當地認識的族人接濟到日本,通常集中在日本埼玉縣川口市和蕨市,也集中成為當地在日的庫德文化。其中許多庫德族人在日生活多年甚至組織家庭,但只能持有特別居留許可簽證,當簽證過期就有可能被遣返和關押的風險。
在日本的難民申請或上訴審查期間是每三個月更新一次,但依造過去的案例幾乎只有極少數的難民在日申請庇護成功,嚴格程度也成被聯合國提出檢討。根據本片導演日向史持續追查至2021年,日本的入國管理和避難草案提出「修訂」多年,卻遲遲延遲審議,並多次推遲。可以說絲毫沒有要改變的跡象。
紀錄片最開始就展現出庫德族人在日本公共場所少見的集會抗議與對峙,這是發生在2015年時在日本的土耳其人因仇恨襲擊庫德人,引發庫德族不滿。日本報導表示是因為庫德族展現庫德黨旗幟才招致土耳其人攻擊,但庫德人則透過民間組織開記者會反駁,表示這是一期種族仇恨攻擊。
在2019年東京入境管理局也發生影片跟拍之一庫德族青年的叔叔在監管所病情突然加重,家人擔心叫了救護車,卻被移民局兩次要求救護車離開,超過30小時後才得以送往醫院救治,也引起日本社會討論,尤其是日本入境管理局的官員高傲表示:「你就滾回去或到另一個國家去。」帶有歧視性言論這點。
《東京浪人》值得一看嗎?
如與我一樣是跟著ACG黃金十年長大的台灣人對於日本印象向來是好的,但隨著我們長大成熟也慢慢得學會看見日本的不完美,與實際狀況。不管是紀錄片《東京浪人》或是描繪日本農民抗爭機場建設的紀錄片《活在三里塚》我覺得才能深刻了解日本表裏一體的那個面目。
我們可以透過這部紀錄片看見日本長久以來的「排外」問題,這問題其實連已經對日本相當友好的台灣人,在日工作時也會充分感受到這種自己人、外人的差別待遇。在日庫德族人的際遇只是更凸顯日本政府與老舊派系對排外激烈的一面。
庫德族的在日際遇,讓我聯想到台灣身份認同問題。一是國共內戰時來台的外省人,他們離開所謂的家(中國)跟隨國民政府到台灣,所謂後代外省二、三代的身份認同與台灣一直以來本省外省的對峙問題。
二是台灣新住民許多東南亞籍、中國籍等人在台生活的處境,老實說台灣一些人事對東南亞人的嘴臉是一種,對日韓歐美等又是另一種,藉由這部在日生活庫德族紀錄片值得我們反思,自己台灣對人的雙標。
《東京浪人》是不只國際連日本人都不太知道,有點驚訝和意外的在日庫德族故事,對於已經從小說著日語的庫德族二代、三代,繼續活在難民承認率不到1%的日本社會,從小到大的歧視和無法對視為日本公民的對待,要怎麼改變?在2022年的日本仍然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