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產業上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人除了單純的能力外,還有多工處理這項能力。解釋成一心二用不大好,適合的說法,是「可以同一時段內顧到兩項工作以上」,或是說可以「快速釐清複雜事務,找出其執行順序,並能顧好同時段進行的工作」。

台灣的人力資源(2) | 王立第二戰研所 - vocus

在談人力資源的進一步問題時,筆者不想要把教育程度這些當成一個絕對指標,主要的理由倒不是文憑主義還是啥階級化影響,而是筆者覺得這種指標欠缺對應性。誰規定大學以上都會去當白領階級?沒有大學程度的都會去當藍領勞工? 政治實務, 缺工, 廣設大學, 加班, 學力, 工作, 工作能力, 指標, 資源, 人力, 代工, 工作, 國立大學, 工廠, 學歷, 台灣, 數據
上週提到,分A、B、C難道不夠?
不是分法不夠,是對應到的職位不對。大、中、小型的工廠跟非製造業的企業,所需的勞工不同,同樣規模大小的工廠,根據產業也不同。你會相信人數一樣的小電子加工廠業,跟製香廠的人力需求一樣?應該沒人會覺得一樣,而實際上我們會認為前者偏科技、後者偏傳產,大多數是用職位的技術能力去區分。
另一個,是不同種類、規模的工廠,對於人力的多工能力需求也不同。再強調一次,多工不是管理專有能力,管理能力屬於多工之一。許多基層技術工作,例如美髮業就要一些,不然怎麼邊幫客人做頭髮又聊天?聊天溝通也是很重要的技能,一點都不簡單。

人力需求不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有缺塞人進去就好

只是,我們習慣上把這種能力當成單一項目,實際上基層服務業就很多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因為要面對客人,又同時要求一定程度的技術。兩者缺一者,在這些行業要混很久是不容易的。不過,雖說是多工需求,但其實每一樣的能力要求也沒那麼高,所以一般而言只要有單項是B,其他C去慢慢練上去,要這種小型自營業的老闆,同時具備兩三樣B級能力,有難度但非極困難。(人口總數換算下去也不少)
這種不用天資,純粹靠訓練就可以練到的,都可以當作B等級的水準。而我們一般人有個一項技能達A,通常天賦就足以考到不差的大學,而將其能力換算下去,要一個能力單項A的人,去做兩份B的工作,往往也不是不可以。
人力市場看似是總量需求,其實不是。是特定職業的技能需求度就是那麼高,又不是每個人都要當「達人」,純以做好這份工作來說,本就是天賦能力強的人有優勢,我們若否定這點,將所有技能都當成可以訓練,絕對會徹底偏掉對人力資源,以及缺工的理解。
如上圖,在許多地方,我們都會看到類似的流程圖,包含操作手續、問題查核、處理程序等等。請問,各位自己想一下,看這類流程圖,第一次看到的時候,你要花多久看完並理解?屬於業內會碰到的,又要花多少時間?
真的,不少人,第一次上手是花幾天都無法理解這張圖的含意,只有在自己從事這行一段時間後,可以用幾個小時去知道「怎麼遵循」流程。

現實是很多人真的需要「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你會覺得驚愕,認為這麼容易懂的流程,為何會不懂呢?這教過書就知道為何,有一些學生,他無法理解「因為甲所以乙不然就是丙」這句話,或是非常難以具體理解,而是一定得要親身操作到熟,他知道什麼是甲、乙、丙的內涵,曉得這些步驟的意義,不然就是不行。
然後,會來看筆者部落格的,絕大多數都是平均能力B以上,都具有單項A的能力,無論是天賦還是經驗。所以,各位就不是這種人,他們的問題是欠缺抽象化的想像能力,必須要依靠具體的項目才能串起來。
也就是,流程中出現「當機器的紅燈亮起時,表示生產線的第N道流程出問題,就先將藍色開關上面寫的緊急關閉扭按下;如果紅燈是頻閃,則表示N與P流程出事,要先把P的綠色拉桿推上,再去關掉藍色開關」這種敘述,他們會
「完全看不懂你在寫三小」
你必須簡化成:
  • 「紅燈亮起,去把藍色開關按下去」
  • 「如果紅燈頻閃,先推上綠色開關,再按下藍色開關」
不然就是看不懂,真的就是不懂,筆者沒有在跟你開玩笑。除非在業內久了,他已經工作到知道生產線N、O、P、Q、R是什麼東西,此時你跟他解釋這些原由,他才有心力去理解。

大材小用不是問題,但薪水跟環境會變成問題

但如果是有單項能力A,也就是PR值80~90以上的人,你把哪道流程出事,哪顆燈會在閃,然後該做什麼處置,先寫進新進員工教育手冊給他看,他是可以懂你在說什麼。甚至多的是知道為何要這樣處理,而更多人是你不告訴他為何要這樣做,他反而會不敢去操作,怕這樣是不是會搞出更多名堂。
為何呢?舉一個台灣常見的濕製程電鍍來說好了,通常考得上國立大學,筆者所謂至少有單項能力達A的,應該不會連高中的基礎物理化學都不會。電鍍的原理雖然國三就講,沒學好的也多,但若你去工作,筆者當你的師傅,告訴你和國立大學畢業的新進同事「電鍍就是把金屬離子溶液,透過通電給予電子的方式,還原成金屬附著到物件上」,照道理以及經驗遇到過的案例,沒有人會不懂。
但是,台灣會從事電鍍這行的,不是在大型廠,是屬於中小代工廠,甚至是代工的代工廠,裡面的員工可以說幾乎都是成績爆爛的那種。別說是電鍍原理,他連原子外層是電子恐怕都是入行後聽久才知道。
編:當過兵的想一下這種情境就知道了
此時你跟他解釋操作原理,無異是對牛彈琴,所以流程表給他,告訴他有緊急事項該怎樣做,他會不理解是很正常的,因為就真的不知道為什麼啊!
但不知道原理不代表不能操作,他久了知道電流大小在製程上代表沉積速度快慢,有沒添加藥劑影響平整度,多年下來的經驗,要打爆一個國立大學畢業生是「毫無懸念」。這叫做生產經驗,你沒做過當然不會,但國立大學畢業生這種A等級人才去電鍍業,先別說幾乎不存在,去了也是大材小用。
畢竟,這種人才知道那麼多原理,但生產上來說條件幾乎都是固定的,很多狀況屬於機台本身或是電鍍藥水有問題,那也是供應商要處理,就算他會也沒工具去做。
讓A等級人才去這種行業的優點是,每一個生產線上手會很快,發現問題後的分析能力也強,遇到廠商來要求賠償時較不會被亂唬到。不過,這都是當到廠長以上才要面對的,大學新鮮人能夠熬這麼久,領低於自己同學的平均薪資,忍受環境不良的工作場所,一路撐下去?

工廠管理方式很笨,是因為只有笨方法才有效

這造就了,筆者看到一些大學生,去繞過工廠一圈,提出的改善辦法為何蠢到不行。因為他們看到表面,貼著流程跟處理過程,總以為人家很笨都不知道怎麼辦,不曉得老闆或是經理,是因為員工的平均能力就在那,所以只能這樣做。
所謂的多工,很偏向說看到這種多線的流程表,一下子就可以抓到方向,曉得何時該怎樣、何處該如何去進行。屬於筆者說的,平均能力C,某一兩項可以訓練到B的那種人,幾乎是勞工人口的一半,他們能快速理解的是這種簡化到單線的流程圖。
  • 當A發生時,去操作B,確認有無發生C的狀況
  • 當D發生時,去操作E,確認F出現沒。
有些人,連這種單一路徑的流程表超過五個,就開始昏頭轉向,甚至會跳步驟。更有人會自以為聰明,覺得ABCDE那麼簡單,所以就ACE跳著做比較快。
通常在一般平均C的人中,有點天分或是後天訓練到具有數字能力、管理能力B的人,才可以看懂之前那種分好幾條路徑的流程圖。

編:王立第二戰研所常引用一句據說軍事領域常用的名言:「如果一個方法笨卻有效,那就不是笨方法」( If it's stupid but it works, it isn't stupid.),這句話除了形容資源困境下解決問題的思路,也是軍隊或工廠管理上的貼切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