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西方文學的「聖母峰」:莎士比亞
寫在前面:
這是一篇提供給國中生線上(遠距)教學的教案,也是無法在實體課程進行寫作引導時,讓學生能夠繼續接觸文學的方法之一,我想,「寫作」不是為了會考或學測的國寫而準備,更不只是單純背誦口訣或成語、佳句而已;
真正的書寫意義,提筆價值,乃是為了自己的人生不留遺憾,更能夠隨時做好與外界有效溝通、正確陳述的預備。拿下耳機,給自己倒杯黑咖啡,看那文字的力量跟穿透力,即使在「快速動眼」的資訊爆炸時代,無聲的字句、黑白印刷的鉛字體,依舊充滿魅力……隻手破空之聲,靜寂中的喧嘩,莫過於文字了。
Othello weeping over Desdemona's body, by William Salter, c. 1857
「整個世界僅是座舞台,男男女女,『演員』而已。」
「驕傲之人,必定毀於驕傲自身。」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the question.)
「風平浪靜的海面,所有的船隻都能並驅競勝;然而,只有當命運的鐵拳擊中要害之時,唯有大勇大智之人方能夠處之泰然。」
「沒有人值得你(妳)流淚,因為值得讓你(妳)這麼做的人不會讓你哭泣。」
「女人用『耳朵』來戀愛;而男人如果產生了愛情,卻是用『眼睛』來戀愛。」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大名鼎鼎的英語系文壇巨匠,乃至於是西方文學史的「聖母峰」;在他所處的黃金寫作時代(西元1590到1613年),恰巧與英國倫敦鼠疫(London plague)的高原流行期重疊,人來人往的戲院成為傳播溫床之一,遭到了政府的勒令停業,但當年廢棄物處理系統不甚健全(今日不少國際級城市亦然),絕大多數人都將垃圾直接傾倒在泰唔士河中,整個城區空氣污穢,加上鼠疫死者全身膿腫腥臭,名為首善之都的倫敦,幾乎跟但丁筆下的地獄別無兩樣,就連英國皇室也整個連夜撤離倫敦。但「烏雲往往鑲嵌著燦爛的銀邊。」,西方諺語真有其所本,莎士比亞就是在逃避瘟疫向外蔓延的自主隔離期間,低調完成了《李爾王》等名作的劇本,也無怪乎不少台詞裡均出現過瘟疫、死亡、迷惑等字眼,
評論家說,莎士比亞「不屬於一個時代,而是屬於所有的時代」,他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