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現在大家嘴巴所說的「桃園市」,是在2010年五都升格以後才出現,之前叫做「桃園縣」。升格前的「桃園市」則是現今的「桃園區」。升格前後,「桃園」的面積沒有什麼改變,看起來相當穩定,幾十年來沒有重大變化。我想,使用這個比較穩定的框架來談桃園平埔族,讀者的接受度會比較高,也比較容易理解。
如果用地理區作框框,桃園境內有高山、丘陵、河階、台地、平原……多種地形,可以分作好幾個區域,寫成好幾篇文章,不過這樣做,已經超越我的負荷能力,需要勞煩學有專精的教授與文史工作者來寫了。為了讓內容不要太過無趣,嚇走讀者,以下我將用Q&A的方式呈現,如果這篇文章能讓您快速得到相關資訊,甚至得到一些趣味,想進一步了解桃園的平埔族,真是再好不過!

桃園的平埔族曾被西班牙人征服嗎?

西班牙人在北台灣殖民的時間,從「1626年西班牙駐菲總督Fernando de Silva派遣艦隊沿台灣東海岸北上,攻占社寮島,在島上築城」起算。從幾位來台佈道的傳教士所撰寫的民族誌與相關文書,學者發現:西班牙人除了統治基隆周邊的原住民,當年還統治了不少位於淡水河流域、蘭陽平原、北海岸、花蓮平原與海岸縱谷北段的部落。其中一位傳教士Jacinto Esquivel記述,西班牙管轄下的區域,劃分為三區,一是蘭陽平原的Cabaran,一是花蓮平原與海岸縱谷北段的Turoboan,以及淡水河流域的Tamchuy。
西班牙人當年有沒有統治桃園地區呢?
我查了學者康培德的書《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荷西明鄭時期》,書裡第22頁圖2.1 「Jacinto Esquivel的臺灣原住民地理分佈圖」,Tamchuy的區域看起來涵蓋了龜山丘陵、林口台地、南崁溪流域,這三個區域的原住民應該是被納入統治,但大園、觀音、新屋、楊梅、八德、中壢、大溪、復興等廣大地區沒有涵蓋進去,應該可以合理推斷:生活其上的原住民還沒被西班牙人征服,仍活在自己的世界。
桃園部分地方被納入Tamchuy區。引用康培德《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一) 荷西明鄭時期》第22頁。
由於西班牙人占領北台灣,主要著力於貿易與傳教,而且統治時間只有短短的16年,所以對桃園地區原住民的統治力道,遠不及後來的荷蘭、東寧、滿清、日本、國民政府。這16年間,有傳教士到南崁社傳教,但他們沒有在桃園建築修道院與學校,也沒有向古桃園人強推西班牙語文、西班牙式的生活方式。

桃園的平埔族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關係如何?

對桃園的原住民來說,荷蘭人比西班牙人更難搞!因為荷蘭東印度公司不但派兵趕走西班牙人,還討伐一些不願歸順的村社,並試圖在比較內陸的地方開路,也派遣了地圖測繪師隨著軍隊行動,將沿路的村社、道路、河流、山丘的位置記下,以便事後繪製精密的地圖,供當局利用──荷蘭人上述行為削弱了他們的反抗能力。於是,在西班牙人離開以後,不少以往不臣服於西班牙的村社,不得不接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統治。
臣服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桃園原住民,歸淡水地方會議管轄,與眾多來自北海岸、淡水河與基隆河流域、蘭陽平原、淡水河口到苗栗的沿海地帶……的長老(有拿到權杖者)一起參加會議。社民們不但要接受贌社制度,還要協助公司進行戶口調查,因此留下了一些關於他們的歷史記錄,如:南崁溪一帶與龜崙地區的贌社歷年出贌金額、南崁社的戶數與人口數……等資料。
桃園有「南崁」及跨越新竹的「龜崙人」贌社單位。與上一張照片同出一書,在該書第205頁。
至於那些不願臣服的村社,不是被迫走避他處,就是叛服無常,與荷蘭人周旋。例如:一個住在桃園內陸、被荷蘭人標記為Terrisan的部落,1651年就與荷蘭的遠征軍交手,並且對那些與荷蘭人同盟的村社非常不友善。雙方打打停停,荷蘭人始終無法有效統治他們所在的區域。
至於桃園大溪、龍潭、復興等地的山岳地帶,荷蘭人與先前的西班牙人一樣,都對那裡的原住民「心有餘而力不足」。

桃園的平埔族有聯合起來反抗西、荷殖民者嗎?

很遺憾!我至今還沒有看到這種令人熱血沸騰的護鄉愛台的故事,這需要求助學界,請學者幫我們挖出一件。

當時的原住民並沒有「我們同是一家人」、「各村社應該團結起來,反抗暴虐的荷蘭人」、「凱達格蘭族應該同心協力趕走外來政權」諸如此類的想法──不但沒有!大家反而各行其是!164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派遣上尉Pieter Boon率領二百多名士兵(由荷人與南部原住民合組),北上征討位在蘭陽平原的噶瑪蘭村社,結果崩山、竹塹、南崁……眾多村社的人見到荷軍人多勢眾,他們的反應是「視時務者為俊傑」,迅速歸順,而不是浴血抗戰。
歸順之後,那些村社有同病相憐而偷偷串聯起來抗荷嗎?
答案是沒有!不但沒有!有的村社竟然大打出手,勞煩荷蘭人派兵北上,來解決爭端,例如:1646年,位於現今新竹縣與新竹市境內的竹塹社,與位於苗栗的加閣志社群聯手對抗桃園地區的南崁社(Parrcoutchie)與幾個村社,兩造發生武力衝突,最終因荷蘭人介入,才告一段落。
另外一件事也可說明當時的情況,那就是:1651年,荷蘭人Jacob Baers率軍征討住在桃園內陸的Terrisan社(可能在大溪、龍潭一帶),桃園境內的南崁社(Parrcoutchie)、霄里社(Sousouly)並沒有聲援Terrisan人抗荷;而與荷蘭人對抗的Terrisan人對南崁社(Parrcoutchie)、霄里社(Sousouly)等社並沒有好感,在他們眼中,誰與荷蘭人同盟,誰就是他們的敵人。
至於南崁社與位於新北八里的八里坌社,兩者的關係……似乎不怎樣。我查了研究荷、西時期台灣史的學者康培德、溫振華、簡宏逸等人的書與文章,也讀了詹素娟與張素玢合著的《台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實在找不到兩者有什麼合力對抗西班牙人、荷蘭人、鄭家軍、滿人軍隊、閩粵移民的故事,卻也沒見到以這兩社為核心的村社群有什麼大規模的武力衝突。
可惜,桃園的平埔族不像恆春半島與中彰沿海的平埔族那樣──擁有一個強而有力的部落聯盟,能夠有效抵禦外侮。南崁、霄里、龜崙幾個村社沒有把握時機,在部分村社與荷軍對抗時,或是趁「淡水地方會議」還在時,結成一個比較大型的部落聯盟,結果埋下日後被閩粵移民同化消滅的悲劇種子。

荷蘭人曾在桃園傳教、設教堂、蓋學校、推行羅馬白話字嗎?

目前還沒有找到相關文物與遺址,不過不排除「有荷蘭宣教師來桃園傳教」的可能,因為比桃園更遙遠的淡水、雞籠,都有宣教師北上傳教,怎麼可能會漏掉桃園?沒有留下多少文物與遺址,不必然代表荷蘭人沒來這個地方傳教,也可能代表荷蘭人停留的時間不夠長,教堂與學校還在籌劃階段,就不得不隨東印度公司離開台灣。

民間有哪些與學院主流不同的說法?

我見過六種說法,每個都讓我感到非常意外;雖然我無法說他們錯了,可是實在找不到什麼證據支撐。
說法1:歷史學者翁佳音認為,現今的泰雅族先人,17世紀曾在桃園西部活動。活躍其上的古泰雅人曾經建立幾個村社,因而留下一些地名,這些地名被漢譯以後,往往很難自圓其說,例如:「桃園」的古名「虎茅庄」的「虎茅」,其實是泰雅族語的人名。
說法2:埔農及其支持者認為,桃園是Paccan國的領土,桃園人是Paccan人,他們的命運與其他地方的原住民一樣,都因西班牙人、荷蘭人、支那人(埔農的用語)的入侵,文明逐漸消亡,並遭外來者同化。
說法3:服膺漢人開台論的人認為,桃園絕大部分是無主荒地,直到郭光天率領大批移民開墾為止。先前生活其上的平埔族,生活原始,沒什麼文化。
說法4:沈建德、潘智仁及其支持者認為,外省人以外的台灣漢人,絕大部分人的祖先是散居全台各地的平埔族,從遠古到荷治時期結束,他們仍維持傳統的生活習慣、衣著、外貌、語言、風俗。桃園平埔族,自然也不例外。
說法5:一位我認識的板友,大膽提出一個說法:荷治後期,南崁社與竹塹社遭到荷蘭軍隊征討,死傷慘重,幾近滅社。荷蘭人為了不讓兩社的土地荒廢,也為了填補兩社的人口空缺,不惜花大錢從印尼載了許多華人農夫過來,而這些華人農夫的原鄉是閩粵山區的畬人。這些農夫過來以後,成為現今絕大多數南崁社、竹塹社人的祖先。
說法6:一些反原住民傳統領域的板友聲稱:現今原民會承認的原住民,根本不是幾千年前住在台灣島的原住民。前者的祖先是早先生活在菲律賓群島、印尼群島、馬來半島等地的土著,後來被荷蘭人、西班牙人強捉到台灣服役。這些人趁亂擺脫西班牙人或荷蘭人的監控,成群結隊竄入山林,然後長住台灣,反客為主。
相信還有更多稀奇古怪的說法,等著學者、我們台史迷大開眼界~~

(第二部分結束)


參考資料:

1.詹素娟與張素玢合著的《台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康培德《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一) 荷西明鄭時期》,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3.溫振華「龜崙社研究」(台灣風物60卷4期)
4.簡宏逸「從Lamcam到南崁」(台灣史研究第19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