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之境》關於網路犯罪
當犯罪不虛擬,在網路犯罪五案例實錄
網路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可以說當代改變世界最重要的發明也不為過。從網際網路連接到全球資訊網,讓人民可以用連結分享各種圖片影音,甚至消息使遠端工作和交流變得相當便利,網路與現實有所連結,甚至在網路世界有虛擬人生,這也形成現代許多企業所說的元宇宙概念,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網路有好的一面,犯罪也是隨即而來。
《仿真之境》是部紀錄影集,探討在虛擬網路為媒介實行陰謀論、詐騙案、網路暴力甚至謀殺。在這個網路通訊發達的時代裡,因為觸角無遠弗屆,有時候災難和惡行也相對的有著蝴蝶效應的方式發散。影集裡以五個案例作為探討的點,都是當代一般人很可能會接觸到,或是成為目標的網路犯行,並由警方、受害者、幫兇等人,串起網路犯罪的刑案過程。
《仿真之境》是什麼影集?
在網路發達的年代,其實人們或多或少都會在網路上犯些小罪小惡,這就跟在現實生活中,你有時候會撿到一百元據為己有、或是傳播些他人的八卦和私密消息。只是在網路上我們活動的範圍更廣,不管是觀看盜版片源、在網路公開平台辱罵他人、甚至不小心傳播了不實訊息,這些有意無意的事情,其實廣義來說都是網路犯罪的一環。
當然一般人說網路犯罪往往是像是網路詐騙與駭客行為,例如用木馬程式癱瘓或入侵你的電腦,或竊取你的個人資料。隨著網路蓬勃法律也制定多項犯罪修改,當然網路是無奇不有,犯罪的方式也是。例如韓國著名的N號房性犯罪事件,就是一種網路上新型性犯罪類別,受害者年齡層大幅降低也是讓人擔憂網路犯罪的原因之一。
紀錄影集《仿真之境》是講述關於幾項跟你我生活有關,到最後影發不可收拾局面的「網路犯罪」案例。這些案例除了第五項犯罪非常獨特以外,前四項案例既反映社會中普通人為何成為犯罪者下手的目標,而這些故事在現代多數接觸網路的我們其實都略懂略懂。
《仿真之境》探討的五個網路犯罪案例:1. 遊戲殺人,以遊戲為賭局而撥打虛假報警電話而導致一般民眾死亡。2. 假新聞案,將一個死亡案件上升到陰謀論與政治目的而導致案情失焦。
3. 網路仇恨,以種族主義在網路發散各種仇恨言論、語言暴力最後憤怒引爆。4. 性勒索,以對方的裸照和私密照片為由對當事人進行騷擾甚至逼死對方。5. 最後則是駭客盜領金錢被捕後反而發現政府對於民眾實行的驚天秘密。
《仿真之境》分析與延伸:
網路犯罪一般被歸類在「電腦犯罪」一環,主要是透過電腦、行動裝置等電子設備使用裡面軟體網路連結網路,對個人或群體有意圖行使犯罪動機,而造成被害者身心與名譽受到損失都可以算是網路犯罪中。廣義來說可以分成入侵他人電腦的侵入性犯罪和利用電腦資源在平台上犯罪的場域行犯罪兩種。
故網路霸凌、人肉搜索與社群公然侮辱其實都算是場域行犯罪的一種,這次《仿真之境》影集中的五部前四部主要都是探討這點。近年因為全球肺炎疫情肆虐,就有不肖團體利用該點假冒政府單位或醫院防疫人員,透過網路索要用戶個資。不只一般人就連美國大公司也被爆出被假扮執法官員的未成年駭客欺騙,而釋出上萬筆用戶資料。
而網路散布訊息,原本是一個快又有效讓人知道生活或國際新聞的美事,但台灣因和中國長期的政治問題,故也成為中國假新聞的假消息攻擊的重點目標之一。許多年來台灣群眾漸漸熟知這類模式,而對假消息和訊息傳播的準確性有一定的警覺,並也對一些公眾人物的發言有所要求。
曾經是知名的網紅小玉也因以深偽技術將許多女性網紅臉部套用到色情影片上在網路販售,而導致犯罪被捕。也有傳出台灣某退役電競選手被詐騙集團吸收後以自己的名義試圖詐騙粉絲的事情,且受害者年齡都不大甚至未成年。可以說現今網路因為自由度,讓使用者不只法律約束,自身也要有能明辨是非的能力。
《仿真之境》值得一看嗎?
這部影集《仿真之境》是將一般人生活中會遭遇的網路犯罪事件作為一個個案例主題,以訪談和演出的方式來詮釋,整體節奏相當好,也不會有太多花俏的動畫與轉場,並控制在一個案件深入探訪,尤其是最後以駭客和政府鬥志這點,有兩方當事人的說法還原案情,還埋下伏筆的形式,感覺很不錯。
雖然影片整體技術上和傳達的理念沒問題,但《仿真之境》還是看法兩極的一部影集,我個人猜想最主要的是在二、三集的主題「假新聞」與「網路仇恨」這兩點,是拿共和黨消費支持民主黨的死者事件、白人至上極端右派的言論導致傷害的案件兩個舉例,可以看出有偏左的立場,許多觀眾對於這件事情不是很滿意。
但讓我們回歸到網路犯罪的案件,我想這幾個案例對於像台灣這種網路高度發達的國家,應該是非常有感。不管是藍綠白混戰對罵的各種民族主義認同、或是性犯罪和網路遊戲引來殺機等。會讓許多家長對自己孩童上網表示恐懼,甚至限制小孩使用網路的次數和時間。
但我想與其禁止不如是去了解,而不是陷入過去教育迷思中:你長大就會懂的鴕鳥心態。很多父母因為網路不是自己時代所了解的產物而禁止自己的小孩去了解,但在這時代你和你的家人不可能永遠不接觸網路,這樣反而才成為網路犯罪者的目標。
對於網路有基本認知、和知道犯罪方式其實是重要的,如同現今許多台灣人對於新聞消息往往留著存疑的心態,而尋找消息來源、闢謠、甚至公開討論,這些看似日常的舉動,其實都是防止網路犯罪的小小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