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嘻哈時代》毛巾
去年的今天(撰文此刻為6/12),是臺灣第一檔大型嘻哈選秀節目《大嘻哈時代》首播。如果嘻哈作為一種文化,那擴散必定需要時間。希望趁一週年的時刻,希望趁一週年的時刻,寫這篇文好好分析我看到與理解的「大嘻哈時代」,並談談讓節目最成功的兩大原則:文化先行與自由。

臺灣有自己的嘻哈節目了!

「臺灣終於有自己的嘻哈節目了!」2021年初看到大支發布《大嘻哈時代》海選報名資訊時,難掩心中狂喜雀躍。2017年《中國有嘻哈》造就前所未有的熱潮,照理來說身為嘻哈音樂愛好者應該普天同樂,但內心升起更多的卻是反感。
那種反感除了眾人有心或無意地忽視臺灣和中國的特殊關係,可能喜孜孜地淪為文化統戰的俘虜而不自覺,更大一部分來自當周圍無論有沒有聽嘻哈的人,不斷討論中國饒舌歌手多酷多帥時,我會暗忖,其實臺灣也有很多酷帥好聽的饒舌歌手啊,為什麼這麼少人討論他們?
終於,臺灣有了自己的嘻哈選秀節目,而且評審一字排開,都是真正在嘻哈饒舌圈裡佔有一席之地的歌手或製作人。從最一開始宣布節目啟動的記者會,到最後YoungLee喊出替阿兄找到一面新招牌,這一切過程對我而言都非常珍貴,且激發的漣漪讓我十分期待。
嘻哈饒舌音樂作為一種文化,擴散必定需要時間,而節目從一開始「內定十強合約」假訊息,到工作人員陳述觀點遭揚言抵制,或針對賽制、混音的批評指教建議,都僅能算是冰山一角,無法真正觸及到它的價值、意義,以及最重要的啟發。
人是健忘的。一年過去了,想趁這個時候好好回顧我在《大嘻哈時代》中看到,應該被銘記的堅持與抵抗。而思索的起點就從開幕記者會開始。

不重塑改造 呈現原汁原味的嘻哈文化

在嗩吶已經不知道第幾次結巴重複、中英夾雜、自創倒音後,我開始浮現疑問,為什麼找他當記者會主持人?這是臺灣嘻哈重要的里程碑,好比熱狗在2007年拿下金曲最佳國語專輯獎一樣,會在嘻哈史留下一筆的大事件。為什麼不找個典型、標配、討喜,符合大家對記者會該有的期待的主持人?
在官方陸續發佈的十支OG訪談影片,結合後續比賽呈現,我認為答案再清楚不過:《大嘻哈時代》首重「文化先行」的原則。它尊重現有已經存在的嘻哈文化,遠勝過流量或主流框架標準,並帶著這個首要信念,儘可能地向大眾介紹、描繪這個文化,而非重新定義它。
我喜歡嗩吶做的饒舌歌reaction影片,好幾次都讓我瘋狂大笑。他以一個國外生長的DJ的角度,和夥伴AWEEED互動、介紹他熟悉的嘻哈文化,早在《大嘻哈時代》之前,他就在嘻哈文化裡了。(近期嗩吶YT頻道轉型,討論強尼戴普官司的影片點閱量是過去影片的四、五十倍,身為嘻哈觀眾不知該喜該悲。真心祝福他。)
同樣的,節目主持人J.Sheon頻頻吃螺絲,創造了「冠軍獎軍」這個新詞彙。論主持節目功力,即便考量成本,也有太多比他專業流暢、有流量的人選,但最後還是由他擔任第一季主持人,因為早在2017年發布首張專輯《街巷》之前,他就在R&B / Hip Hop文化裡了。
那就更不用提那些在節目播出前採訪的OG們了。《大嘻哈時代》展現的最高原則,不是重塑嘻哈文化,而是將這個文化既有的樣貌真誠地,甚至可說是略微笨拙地介紹給觀眾,其中最直率的方法之一,便是將推廣耕耘這個文化許久的人,「原汁原味」地端到媒體、大眾眼前。
相對來說,《中國有嘻哈》挾帶龐大的製作成本,自始至終的操作都是商業至上,於是為了快速奪人眼球,將嘻哈文化限縮成「押了幾韻、會不會freestyle、饒舌就要battle」。就連不知是刻意還是巧合地在《中國有嘻哈》總決賽隔天首播的《團戰HIP-HOP Battle With Band》,都繼承類似邏輯,還更直接地在節目名稱裡提示,這是「團戰」、「HIP-HOP Battle」,且採用無後製剪輯的直播,訴求的就是更血淋淋,乃至於所謂的「更real」,藉由張揚部分嘻哈文化來快速達到商業需求(那就更別提為什麼要找網美了,實在莫名其妙)。
沒錯,押韻、freestyle、battle都是嘻哈音樂裡重要的一部分,但不論是資深聽眾或普通路人,都應該認知到嘻哈文化絕對不僅止於此。
最明顯的莫過於《中國新說唱》六進四強賽,找來四位主流音樂平臺代表人評選,標準側重於歌曲傳唱度、流行度等商業考量,最後淘汰了我個人相當喜歡的選手王以太。不論傳聞中選手要和製作方簽的合約詳細內容究竟是什麼,最終呈現的結果就是奉商業為圭臬。
不要誤會。退一步來看,那只是操作上的選擇,沒有對錯。你甚至可以說,以臺灣電視圈規模或市場,想商業極大化也不可能做到像中國那麽龐鉅。且若以最初設定要商業化的目標審視成果,《中國有嘻哈》是真的非常非常成功。只要看看獨裁政權強制禁止使用「嘻哈」一詞,就知道這個節目大成功,因為政府感受到無可忽視的巨大影響力。
但作為將嘻哈文化映入大眾眼簾的第一印象,我認為《大嘻哈時代》相當誠實地呈現了臺灣嘻哈饒舌過去與現有的樣貌,並在節目賽程中推演未來的可能。這是在與商業邏輯角力下,取得值得推崇讚賞的價值堅持與平衡。既然節目最重要的推手是重視本土、關注社會與文化議題的大支,那就難以當作巧合或無意為之。
當然,在比賽的框架下,評審好惡還是在每集淘汰選手時,定義了什麼是嘻哈音樂。但從整體來看,僅僅是文化先行的核心原則,就劃出天差地別的差異。評審的組成「嘻」光熠熠、選手來自多元背景並傳遞了各自的文化,連第十二集主題都直接設為「在地文化」,有火旁龍、民歌西餐廳、異地成長經驗等。
而要採取文化先行最重要,也是中國不可能擁有的先決條件,就是第二個原則:自由。

宛如空氣,經常被忽視卻至關重要的自由

不知何故,伴隨《大嘻哈時代》出現的「周邊」,包含訪談、講解、reaction、diss、迷因等,都沒有適切地談到這個節目傳遞的核心概念「自由」。最接近的竟然來自V胡亂狂噴十強合約後,留言澄清假訊息並致歉時,引述節目製作人說「臺灣最大最大的優勢 就是 自由」,其餘包含「主觀是自由的」、後臺視角、互換beat唱、邊吃邊訪談等影片,甚至我認為調性最接近,應該要談的嗩吶都沒有一絲絲提到。(補充:「SUN 嘻哈世界」在12日發布的影片很精準扼要地談到了。)
人們對於無法觸摸到、親眼看見的東西,往往就認為不存在或毋需重視,比如全球暖化、精神疾患、歷史事件等。在《大嘻哈時代》中,看不見也摸不到卻至關重要的,除了文化,就是言論自由了。
先不論為什麼總是要與物理條件完全不同的中國比較,臺灣承擔的歷史就是得時時刻刻擔憂鄰近大國。在凡事都拚經濟,追求物質成長的標準下,當有人問「臺灣有什麼比得上中國」,我們反射性地回答「言論自由」時竟然也要露出一種羞赧、懷疑的神情,並趕快思考還有沒有其他佐證事例。
事實是,單單言論自由就幾乎決定了一切。回到《大嘻哈時代》的脈絡,我們能聽到K.I對社會怒吼「操你X的給我閉嘴」、Gambler和潤少描述黑幫的思想與生活、FRαNKIE阿法高品質的情慾表達、Macdella拿藥物當隱喻、湯捷直言政治,種類繁多不及備載。
這些題材唯有在享有言論自由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在節目上表演。反觀《中國有嘻哈》裡,多數饒舌歌手只能反覆用眼花撩亂的詞彙演唱「Haters恨我但我有態度」、「來自偏鄉地下現在站上全國舞臺」這些類似主題。
再一次,不要誤會。就節目表現與作品,PG One、Gai、黃旭等人也令我相當驚艷,但就主題多元性,且能進而反映的種種人性來說,《大嘻哈時代》徹底完勝。

言論自由能決定一切創作

或許因為剝奪言論自由的往往是國家政權,因此大家往往傾向認為這只會導致人民無法參與政治罷了,開始認為「只要不談政治,言論自由被剝奪也沒關係」。
這種偏狹的觀點必須嚴正駁斥。言論自由並不只是罵罵政府而已!它包含了一位創作者如何表達他看到的世界,透過勵志、激昂、情慾、暴力、憂悒,無論正面或負面的方式來傳達自我,或與他人、世界的關係。言論自由攸關一個人的存在狀態,單單剝奪言論自由,就會徹底改變,甚至抹殺創作者的人格。
反烏托邦經典小說《一九八四》描述的「新語」便提供既深刻又毛骨悚然的說明。主角溫斯頓活在一個黨政獨裁國家,有一次遇到一位負責編篡辭典,也就是創造官方語言「新語」的語言學家塞姆。塞姆說,他主要的工作就是摧毀詞語,把語意模糊或僅有細微差異的詞彙通通消除,依循政權的意思,只留下骨架。
如果要形容一個事物是「好」的,那就只需要留下「好」這個詞,不需要其他類似的詞。即便更強烈的措辭,像「優越」、「傑出」的詞也可以刪除,用「更好」、「好上加好」就可以了。如果要形容好的反面,也不需要使用「壞」這個說法,只要說「不好」就可以了。
「創造新語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縮減思想的範疇。」語言作為人們表達的方式,當我們不再有「自由」這個詞,又怎麼可能有辦法討論自由?當我們不再有豐富的詞彙,又怎麼可能像韓森唱的《臺灣月亮》,去思辨或探索什麼是臺灣文化?
從禁令通過後第二季《中國新說唱》觀察就更明顯,一個連刺青都要馬賽克的節目毫不留情地控管言論,讓屁孩的《論新年》被改得面目全非、punchline盡失。
當獨裁政權連名稱都要奪走,「有嘻哈」也不再嘻哈,只是一場「說唱」秀。尤有甚者,替商業服務的最高目標也被整碗端走。當新疆維吾爾人那吾克熱自信狂野地喊出要代表文化、用「We all made in China」凝聚大家,執著推廣嘻哈饒舌大旗之名,實則進行大內宣的目的也昭然若揭。老大哥贏了。
關於《大嘻哈時代》和中國「說唱」節目的對比到此為止。下篇,想談談我從《大嘻哈時代》看到的正面積極意義,以及對臺灣饒舌的影響。漫畫《進擊的巨人》已經清楚闡明,沒有自由就只能待在牆內,一旦有了自由,便開啟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