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起
當我得知我母親在那天離開我時,我還是不敢相信,雖然當時並沒有哭泣,可是想到她時,還是會落淚,甚至泣不成聲。當然,當我想到的其實不只是我媽離世的那一刻,還有我生活上的連結,關於女性與同性之間的往來這件事,都讓我此生此刻很難真正想到:為什麼我們的連結這麼困難?
親人的連結多半是了解你的人,你的心;朋友的連結是了解你的喜好,你的相處,而情侶的連結則是多了親密之間的連結,包括最內心的事情都可以分享給對方聽,以上的——除了家人相處外,我都沒有。我不知道說給誰聽,因為「朋友」一句你還好嗎並沒有打動我的心,或是你目前怎麼樣並只是表面上問候,並沒有時時刻刻來關心我,因此心裡的寂寞一直在堆積,而且還是隱性的,我了解,經歷這種悲傷五階段,我大概會歷經每一刻打擊,然後走不出來,但實在去想想社會的連結狀態,喔!原來我不是第一人這樣。
很多人都這樣,只是是否有真正的人去看見,去關心,我的內心受傷是需要有一個知己進入我靈魂中給我安慰,可惜並沒有。很多人都當你陌生人,甚至只有一句話,並沒有讓我振作精神,當然有人提議我說,你應該去治療,去忙工作上的事情,就可以讓自己分心,轉向,甚至可以從這些中學到什麼,但我看得太多事情的表面了!這些表面通常讓我見識到人心的第三層,是有一種同溫層在彼此取暖,卻好像少了什麼(你應該知道我在說什麼)。
朋友的連結應該是從關心開始,可是你不認識我,我不認識你,你多少都有些退縮,你多少有些害怕,你多少有些懷疑。這些猜忌、懷疑以及害怕都會讓社會雖然快速發展連結,也導致連結變成像夾心酥一樣,薄薄一層就瞬間裂掉,我很想要珍惜這樣的關係,修補這樣的裂痕,可是大家好像都不當一回事,因為對這些人來說,忙於自己的三享生活比較有意義,忙於自己的生活全部,比較有感知,畢竟我也有家庭,為何要「多」關心你這個人?這個我都可以理解,因為說真的,各自在各自的連結中,因為在各自的發展所了解的並沒有自己來得多,來得熟悉,所以這樣的領域也多少限制自己的發展思想,好讓自己的舒適圈是往自己放大出去,而不是透過單一連結去思考放大之後的層層連結。
你當然對我沒有多大的感覺,畢竟,感覺不是一天的相處就可以發展出來,因此,層層的每一層感覺中,要怎麼碰到感覺去了解不只是感覺,多少也是在感覺中去讓意義變成泛化的原因,所以當我提到泛意義的同時,我也讓你去思考當我們的生活感覺全面變成有意義的此刻,我們是怎麼吸收感覺的?並且成為我們對於感覺的強力興奮劑?
我們每一天的相處,即使很平凡都應該珍惜,但朋友間不是這樣,你什麼時候記得你每天朋友的連結是如此清晰,而且很讓你有感覺?看看你的好友名單,有感覺的是哪幾個?同性的多,還是異性的多?是群組的話題多,還是每天碎碎念你的家人多?這些關心——我知道你可能覺得很煩,但少了這些,你才會懷念。可是當我們習慣於平凡的出發點時,卻只是想著特別的美好有多特別,只是因為感覺在使然,推動你前進,而當你習慣於感覺的慣性時,你也才知道意義的並不是那意義,而是把意義已經全面泛化,你還在認為那不是意義,或是所謂的「有個意義」。
你還記得「一撇意義」嗎?一撇意義是說明只要有一個美好,我們就會把這個美好視為美好的真正生活全部——至少佔有你生活中心的某個全部,因此,當我們活在一撇意義的情節中,就容易認為一撇就是某種樂觀,甚至是幫助我們站起來,能夠堅強的生命中心,而讓感覺沈溺其中,因為在生活中,不是感覺讓你快樂,讓你悲傷,讓你痛苦,讓你生氣與懊惱嗎?因此,回過頭來,看看你心目中的感覺佔據的份量,大概也知道情緒上的每一天——的那種感覺會有多少寫在生命的意義中,在進行式中,被我們真正看見,且回顧著。
我當然需要一個「好朋友」,只不過那個人一直沒出現過,當我去羨慕有人可以順利交到女友時,新聞卻爆出渣男交了多少女友慘遭報復,讓我覺得好氣又好笑。因為,我們都知道要如和交到女友的方式,就是努力提升自己的價值,讓女生可以被你吸引,產生愛戀的效應,我不知道嘗試多少次,讓我一直搖搖頭,我總覺得我幹嘛提升自己的價值就是為了讓女生來被我吸引?女生的特質也同樣在性別中去扮演女生,卻很難吸引我去了解這個女生——我是說,人際往來是互動,一來一往的,不是我推敲你才回應,但是這種關係卻一直保持存在,我應該學那些網美一樣,到處瘋狂打卡,說我自己哪裡玩,哪些享樂,過自己的「三享」生活的模樣,才是我生命的意義?
那就是為了談戀愛而談戀愛啊!我一直覺得,始終覺得,人際關係的互動不是來來往往的某種基本模式嗎?尤其是兩性的了解,但現實並不是,我要替女生著想,我要體貼女生,我要主動投球,我要做男生的角色,我要扮演這個本分,才能抱得美人歸。因此,性別角色對我是不適應的,所以當我提到我受夠了男生的角色時,我都在談人連結上的每層連結上的關係,不過多數人都不會放在眼裡,因為對他們而言,有一個這樣的人每天來關心你才覺得「奇怪」,你又不感興趣,你只會封鎖我,甚至恨我。
可是當連結存在時,例如朋友,例如第二層連結時,你無法真正去了解彼此,那就表示這層關係其實可以說是沒有的,甚至不應該發生。可是該發生時,或是連結要存在時,那就表示對等關係是一邊向左,一邊向右的保持不對等的協調溝通連結才有問題。我如果有女友,我當然會去關心這個人生活大小事,可是朋友的存在卻是你的生活基礎面都跟我沒有關係,因為我沒有辦法了解你的為人,只知道你的表層生活,還有每一天是怎麼讓我們連結與互動與關心的。
這就好比我只知道你臉書的生活,卻從來沒有跟你說過很多話,深入了解你,這層關係基本上只是點頭之交的連結,甚至不能稱為「朋友」。現在的朋友就是這樣不懂得真正交朋友,每一個人都說要愛自己,往自己靠攏,雖然不會很「自私」,但一部分無形也會變得自私,因為每一個人都「渴望」被關心,只要那個人可以吸引到你,這種被比主動式參與來得更好,無形讓被與主動式形成某種奇特的對比。
不過要你跟像我這樣的人認識,就像有些人要去認識野獸一樣,很難有勇氣面對。我們多半憑著第一印象來決定這個人是朋友,還有情人,或是長久相處的對象,這種第一印象多半是「錯」的,因為表面並不能決定什麼,如果第一印象是對的,那麼在反向的例子中,你多半的看到的是不對的人,所以沒有人真正從認識到長久是永遠不會變。而現在的老夫老妻,都是在爾後的日子中才真正了解這個人,我很多長輩都這樣告訴我。你永遠都有選擇的機會,只是你還要選擇什麼?是愛你的多,還是你愛的多?
現代分手的情侶的原因多半都很妙,大多就是沒有受到尊重而分手,尊重這件事,不是光靠金錢的價值觀而去了解該計較什麼,而尊重的彼此,在兩方都應該去了解什麼,不單單只是長輩本身而已,還有各種形成的連結。你當然可以覺得有免費的房子住很好,只是你要把房子掛在對方女兒的名下,而你不願意(我是很願意),或是為了結婚的程序該怎麼辦理,該注重哪些讓你煩心,該邀請哪些人而讓你有面子(我覺得後續的相處比較重要)。婚姻是長遠的,而不是看排場的,婚姻是看兩家人的連結,尤其是男女雙方的溝通與協調,而沒必要為了小孩子該去公立的或是私立的托兒所而煩惱,或是教育費誰出而吵架,或是公婆介入了多少而掛心。
我們每一天的相處,即使很平凡都應該珍惜,但朋友間不是這樣,你什麼時候記得你每天朋友的連結是如此清晰,而且很讓你有感覺?
這些都不是該煩惱的項目,或是意義,以上這些,你都有理由反駁我,我都沒意見。因為我不是你們家庭的介入者,甚至是主導者。但是我看在教育本質的路上,我其實是看到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連結模式,或是教養的關係模式才去思考。現代的教育書籍仍然很多,很多都是寫給新手爸媽看的,因為有了孩子之後才知道怎麼當父母,但教育思想在進步的同時,尤其是從人權去著手時,我們也可能為了讓溝通保持通順,把自己搞得不像是父母,而是某一種的照顧者,或是某一的疼愛者,陷入了父母非父母,而男性非男性,女性非女性的某一個框架的範圍內。
所以螢幕兒童才顯得很普及。當然撇開教育,人際的連結也同樣微弱,教育是從小到大的文化影響,這當然也包括兒童的關係連結,一個男孩或是女孩如果在學校都沒人關心,可能就會過於被動,影響社交的參與能力,還有他們內心的自我身心發展,而產生自卑或是自貶心理,而一個兒童如果處處太過參與社交生活,是因為他們本身是需要對方去關心,去讓自己有一個焦點所在,這也不太好。嬰兒的「參與」很重要,一個嬰兒的依附心理應該如何,研究都有說明,我就不闡述,然而,當每一個階段都無法落實,整個連結就會出狀況,成為某一個問題影響者,讓家庭出現各種大小不斷的問題。
教育是從小到大的扎根,然而,社會上的人們,包括大人與兒童,還有大人與大人,兒童與兒童之間的連結,都出現了不少的問題(problem)。現在的霸凌程度如何,我不知道細節,但肯定有,大人之間的比較心態如何,我不知道,但學生之間肯定都影響大人去較勁,或是去讓大人之間去模仿,或是對照什麼。誰考上名校,第一學府重不重要,我不關心這個,不過從醫病關係中,其實反而更是需要這個。我媽就是在醫病關係中無法了解醫病關係背後的其中的一位病人。醫生無法去了解你生活的全部,他們只知道要找到病症,對症下藥,直到病除為止,但生活處處的影響才是生病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我們的身心連結都出了問題時,真正關係的才是生理告訴我們什麼,讓心理是怎麼接收每層關係的發展全部。
不過,很難了解到全部,人際關係,是全方位的,從小到大,從小地方到大發展,都有關係,社會連結已經夠脆弱了!為何我們無法處處看見下層呢?只想要經營好自己的生活發展,就像朋友這回事,這不是「朋友」,而是追蹤名單,而是一種可有可無的表面清單,了解你的薄層之冰,無法真正給你擁抱,無法真正讓你們去促膝長談,讓我們「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