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港人速寫日記#160 競技?洗腦? 教育的本質是甚麼
香港愛國教育下,不少父母趕緊將小朋友送到外地讀書,甚至舉家移民。有些移民到台灣的家庭,發現台灣的教育制度與香港不同。在台灣國中升高中時需要考「會考」。「會考」這兩個字在香港是出賣年齡系列,沒想到自己讀書時經歷過的會考惡夢,到自己做父母時又讓孩子經歷一次。
現在香港已經沒有會考,在2012年開始被DSE取代。話說香港一直以來中學是322制,即初中三年(中一至中三),中三畢業後政府就完成了義務教育,孩子如果夠16歲的話可以出來社會工作,或者報讀工業學院等等學一技之長⋯⋯當然最多家長期待小孩可以繼續升讀中四中五(開始要付學費),而在中學五年級時要考一次「會考」,憑成績再升讀中六中七,中七要考「A-Level高級程度會考」,再憑成績升讀大學。
想當年天爸讀的中學,中一至中三每級有8班,中四中五只有4班,即是在中三升中四時有一半學生被淘汱離校;至中五升中六時,再憑會考成績決定誰可以留下來,會由原本的4班減至2班。當年能讀到中七的同學都已經是校內精英,但當中只有1/5人可以憑「A-Level」的成績升讀本地大學,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
後來因應少子化,也因為教育改革,香港的中學改革至中一至中六,中途不會再有公開考試作淘汰,直至中六考DSE憑成績升大學。現時香港這一套教育制度是好是壞真是見仁見智,好處是減少考試壓力,讓每一位年輕人都有機會達到基礎能力。壞處是不擅長讀書考試的同學,要陪太子讀書多三年,對他們來說是浪費時間。
台灣的中學制度相對香港來說是算複雜的,最基本的文化中學是3+3。即在中三升中四(國三升高中)時要參加一個公開考試「會考」,憑成績分發高中。至高中三年級再循不同途徑升讀大學。天爸不知道這個制度好不好,但反正只要有成績作比較,由家長到老師再到整個社會就會極度重視,為了一分半分而用三年時間作預備。
所以不管是國中的三年或高中的三年,同學最常聽到的是「這個會考,大家記起來」,代表考試不考的,就不是重要的知識⋯⋯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家小孩都讀華德福學校,比較不重視會考的名次,而是透過教學手法增加學習的吸引力,令學生因興趣而學習,而不是為分數而學習。照道理,如果是用心上課,用心寫作業,用心預備,會考對用功用心的孩子來說不會太難。
但是在台灣會考制度中要考取好成績,往往代表大量練習與預備,而不只是反映你是否擁有該有的程度。家庭資源比較好的,當然可以提供補習與及父母有更多時間陪伴;但如果比較弱勢的家庭呢?事實上「學習」包括太多不同的元素,不一定只是學生自己本身,家庭背景與老師教學技巧其實影響更大。
世界上不會有完美的教育制度,但只要教育的初衷是良善的,應該也不會太差。看看香港的愛國教育,考試再少也必然是一套壞的教育,因為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作育英才,而是奴化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