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總要讓國內比較低階的人力,有地方去吧?無限提升的結果,你還是會回到效能上,低階人力能做的工作跟產出當然是比較低,而我們的下一代,難道全部都高階人才,沒一個低階?

台灣的人力資源(6) | 王立第二戰研所 - vocus

也就是,傳產的缺工,本質上是應該要有能力C的來當作業員,而能力C的人會覺得薪資低不願意來,或寧可去打工,所以不找外勞就補不足這個缺口。而理論上平均B的人進來做幾年可以當到管理職缺,但現實是看學歷雇人,卻因為高教擴張後學歷貶值,導致「過去B能力的學歷,現在只有C能力」,人進去後實際上能用的很少。 缺工的本質是不匹配,不是真的缺人缺到爆炸,不然照道理說應該沒有失業率,顯然就不是這樣。 ...
20多年前,筆者就聽過這種低階人力去處的問題,當時的意見中,有一種講法是,只要教育提升低階人力,改善工作條件,拉高上去就可以解決。
後來才知道這想法錯得離譜,打電動的時候,把遊戲裡面一個賣吃的老闆,拉去做生產線的業務也的確可以,但現實社會中有幾個人是這樣轉職的?所謂的低階人力轉移簡單,高階技術很難移轉,是整體上成立但不能真的用這概念去規劃政策。

藍領勞工跨區就業,有其時代背景

人不是只有薪資的考量,還有更多屬於在地、情感上的聯繫。
學歷越低的結婚年齡、生育率會比較高,而一旦成家生子之後,對工作的考量有很高的在地化需求。除非真的是找不到,薪資低到無法養家,不然很少會離鄉背井。
像筆者遇過好些組長年紀不小(現在應該過50),夫妻兩人都在北部代工廠,老家卻在南部。理由很多,個人碰過的有兩種分類,一個是同鄉會的介紹,有些老闆老家在南部,他會開職缺給同鄉的,那些南部同鄉透過議員介紹一下就去了。
又因為是同鄉,老闆還會幫忙找附近便宜的租屋,開出的薪資也較高(忠誠度等理由)。另一個常見的是家鄉就真的沒頭路,找到工作後就北上租屋,然後結婚生子,小孩放回南部給阿公阿嬤隔代教養。(是還有一些案例不過就不提,另外就隔代教養來說這只是製造另一個問題)
但年紀越低的就越少遇到這樣的案例,也就是平均來說,離鄉背井的群體是某一個世代的現象,促成此現象的其實是區域發展不平衡,不然30年前南部怎麼會缺工作到現在5x歲的勞工沒得做?或是薪資高到能吸引他們上北部?
天龍國的形成也是由來已久的區域發展不平衡

低階人力失去跨區流動的誘因,也會造成缺工

這反算一下所有的成本就可以理解,包含有沒有長輩可以帶小孩的因素,大多數的藍領勞工會傾向在地找工作,機車可以到的範圍最好(業務跟技術類的例外)。也就是說我們理論上可以計算,大略估計說今年的20歲高職畢業生,全國有大概多少人,然後某些行業大概有幾個新鮮人。(實際上要看地方,有的很多有的很少,這裡就抓個均值)
技職體系也多數在地化,你幾乎沒見過哪個高職,會跨縣市找學生,除了大多數高職合作對象都在附近外,實際上高職的需求本就是跟該縣市的就業高度相關。或者說,老字號的技職,當年附近就是工業區或是商業區之類,只是都市發展後樣貌改了,狀況就很不一樣。
簡單說,筆者想要給各位的第二個概念是,高階人力都念過大學,離家工作非常正常。但低階勞工的移動性沒想像中那麼高,除非有足夠的吸引力,不然跨區的比例不高。所以單看數據,認為低階勞力數量足夠,只是不想找工作,或是數量不足要引進外勞,說法都只有部分真實。
誠然,成本是非常重要的考量,所以才會有建教合作生被一些工廠當奴工非法使用,學校也甘願當打手。但這究竟不是普遍現象,中小工廠的建教合作對象不多,實力也沒強大到會讓學校配合,通常都是雙方說好,去當學徒就是認命。大型工廠的合作對象也極少同時好幾間,比較偏向個案,而且如果畢業後允諾的工作與薪資未達期待,名聲很快就會在學弟妹間傳開。
接近真實的狀況,就是當一間工廠說缺工,就真的是缺工,他沒有在唬你。更正確的說法是,開這個薪資就真的找不到人。

學歷膨脹加上媒體渲染,促使低階人力「消失」

那你說「出香蕉本來只請得到猴子」,廢話一句不是?不是廢話,是真理。每個人都覺得我不是猴子幹嘛領香蕉,問題是我們確定自己是人不是猴子?
太多平均能力C的,或是無法多工流程化處理事務的人,在媒體發達下往往會自認有B的能力,B的以為有A,A的以為是天才S。我們這些年不是一直看到一些高學歷同學,每一個都講成自己有管仲、樂毅之才,動輒希望替國家把脈、替社會發聲、替勞工請命?
有此宏願很好啦,不過大多數情況都差遠了。
對某項工作來說,就只是反覆操作的技術,操作機台也不是超難的工作,磨練兩年就算熟手,要求的就只是生產不要出包,不要動不動就工傷。這種能力需求只要C的工作,甚至也不要求你有B的管理能力,就單項處理到好的,會是哪種工作,又開何種薪資?這大家心裡有數。用經濟學的概念來講,大家都會的取代性高,總可以找到更低的。
所以老闆就一定會違反勞基法,薪資開到比地板還低,壓榨勞工到死?別鬧了,一個這種工廠的老闆,技術要求沒那麼高,才不會想靠這點成本去賺錢。他們的核心是業務,老闆有夠多的管道接到訂單,而下單的客戶知道這個老闆可以穩定出貨、價錢穩定,所以才找他。

高學歷低階人力往哪去?

各位可以了解嗎?在某種程度之下的製造業、商業需要的是穩定的輸出,不是超強的創造與爆發力。沒有義務教育的國家,這種工作靠的是大量無訓練人力去篩選,在台灣已經脫離這種狀況很久下,會去找這類工作的,大多是高職以下,或者說是那些「你應該沒聽過」的高職,說白話點就是成績爛到有剩的那種學生。
以前這種人夠多,可以塞滿附近鄉鎮的工廠,然後有一些專科以上不差的人進來,就是未來的經理跟廠長。大學生去做他們還不見得想收,更別提碩博士,找這些人來幹嘛,浪費國家資源嗎?
現在是義務教育拉高,每一個都高中職以上,我們的底線已經幾乎超過過去的均線,但人類的能力素質這些,並不會透過後天教育遺傳欸。
所以這年代,別說是台灣,其他先進國家對於較低階的工作,也是儘量鼓勵產學合作,或是技術培育,提供貸款提升技術,努力增加產出。讓原本低階技術的工作,人力產出的效率提高,好「維持這個產業存續」,至於那些多出來的低階人力,就只能透過職業訓練、介紹所,轉到其他地方去。
說白了就是,機械1台抵上10人,你總是得扣掉操作員的其他人轉職,只是低階技術的總從業數量,一定朝向機械技術提高就降低總數這條路走。那麼,多出去的低階人力怎麼辦?
筆者那年代是說,轉去做服務業就好,不過扣掉適性,真的有那麼多服務業可以做?讓這麼多人力衝進服務業,最直接的影響不就是薪資下降,直到新人都寧可去打工?
更重要的是,數據上看不出的一個現象,叫做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