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论:九十九次的失败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Liuhuiming,回应《说出被上司性侵的经历后,她跳楼明志——林于仙案后,权势性侵得到重视了吗?》
我有两个十岁出头的女儿,很能体会受害者本人与家属的痛苦。
我与孩子每晚睡前有聊天的习惯,去年我们聊过林于仙、林奕含与韩国张紫妍的憾事。她们听完后都觉得不可思议,居然有这些恐怖的事,我向她们解释什么叫权势性侵,什么人会成为权势的一方,熟人占施害者比例之高,受害者为何会犹豫、顾虑,延伸解释前几年通过的通奸除罪之必要,还有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当时国一的姊姊说学校有教过强制性交跟权势性交。隐约从林奕含事件后权势性交才逐渐得到关注,学校也是近年才开始相关教育。
过去社会较传统,很多事难以启齿,这一代的青少年看似比前人幸运很多。但无法否认,很多孩子的学生生涯都是在学校、安亲班、补习班度过,亲子缺乏轻松交流的时间与机会,没有习惯聊亲密的话题也是令很多孩子无论在校园或网路遇到麻烦时,难以对家人倾吐烦恼的原因。随著孩子年龄增长,一旦亲子关系疏远,他们会偏向同侪与网路世界,亲子沟通会愈加不易。不加以批判,只是倾听,无厘头,说干话都可以,随时聊聊各式各样话题,保持对孩子一定程度的了解真的非常重要。
另一篇自杀跳楼的网暴情况在现今青少年的网路世界真的不是异象。小孩开始希望有手机时,我先跟她们分析了社交媒体的优点与缺点,给她们打预防针。为了沟通方便,学生都有班群,但毕竟人格的形塑还未健全,是非观还在摸索,她们常常看戏似地叫我看群里各种奇葩对话⋯众人前闺蜜翻船,一言不合就互相攻击。这个网路世代比我们当年有自信,勇于表达自我,但也比较不顾情面及礼貌。所幸多数事件往往就像大侠卢小鱼的琼瑶篇一样,他们既能无缘无故争吵,自然也能无缘无故和好,很drama。孩子们都决定入群只为了解班上事务讯息,而不发言,同学以为她们没在使用,自然也不会在发生争执时要求选边站,她们为此感到轻松自在。我常常戏谑口吻表示,青少年的世界好恐怖,生存不易,如果发生严重霸凌的事,一定要让老师或家长知道。
总而言之,无论学校或法律做了多万全的应对,都比不上家庭教育作为第一防线重要。教孩子明辨是非,权威不等于合理,不等于完全正确,要学习分辨,质疑与拒绝。保持良好亲子沟通,父母才会有机会成为憾事发生时孩子愿意主动求助的对象。
2. EricChan,回应《计划生育退场后,被刻意忽视的避孕教育与400万堕胎青少年》
黎苑珊教授提到的点才是重点。站在一边高谈阔论未婚怀孕的坏处,避孕的重要性虽然是没错,但是到了具体的生活情境时,女生要如何拒绝另一半的要求,维持又或是建立一段健康的两性关系才是这些女生需要去真实面对的问题。
高举道德大旗在这时候这时候真的是效果有限。在这些时候不是父母和老师的一句“坚定拒绝”四个字就能解决问题的。这也不仅是女性需要去考虑的问题。在这些两性感情领域的知识与智慧的的传播很多时候都是依靠“民间智慧”“同侪分享”“家庭教育”,不一定能帮助青少年建立适切的价值,掌握足够的技巧去面对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的性与爱的问题。 但是教育体制内又在挤压这种教育空间,往往是官方管辖没那么严格,又有迫切现实需求的职校反而更加开明。今年中共在官方文件中强调要减少意外怀孕与流产的数字,就看看是周安秦能获得更多的资源与空间,还是各级官僚系统在推行时又会整出什么大活。
3. Akiraa,回应《计划生育退场后,被刻意忽视的避孕教育与400万堕胎青少年》
最近刚读完林医生的《诊间里的女人》,里面提到了很多关于青少女非预期怀孕这件事:
青少女非预期怀孕不会因为被惩罚或责骂而“获得教训”,因为非预期怀孕的背后因素,包括男女交往之间的地位不平等、知识的缺乏,甚至对于怀孕计划无法有明确的抉择态度等。
若青少女一方面缺乏避孕知识,一方面可能在性关系上处于弱势,无法要求对方尽避孕之责,但又不可能从此不再有性活动,就极容易反复暴露在意外怀孕、甚至染病的风险之中。
青少女非预期怀孕很难单方面来解决,因为它是多重因素的结合。但是充实青少年、少女的避孕知识,给予正确的避孕措施,可以以稍微减少再次发生非预期怀孕的可能。同时,对男性强调伴侣怀孕的后果与责任也非常重要。如果社会把养育的责任全部抛给女性,那么男性则无法认知到他所需承担的责任,也不会主动地采取避孕措施。
4. raeye,回应《计划生育退场后,被刻意忽视的避孕教育与400万堕胎青少年》
我想,关于这些青少年问题背后的社会因素,楼上的各位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不太准确地说,既然婚姻自由的前提是离婚自由、生育自由的前提是堕胎自由,那子宫自由的前提自然是避孕自由。因此,文中描述的现象肯定是不符合公平正义的。
尽管如此,我在这里倒是想提一句:其实计生系统(也即合并后的卫健系统)目前在青少年群体中的缺位真的未必是一件坏事。诚然,近年来卫健部门工作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当年搞扒房牵牛的那群渣滓现在还对计生相关部门有影响力——搞百日无孩的曾昭起不是还在关工委快活么?本届国务系统在过去几年的施政中经常犯眼高手低的错误。蓝图固然好看,但政策抓手不是忠诚废物就是利益集团,典型的就是药价改革的那些破事儿。考虑到卫健系统本身的这些内在缺陷,我得说在这个问题上适当地等待教育系统自行调整 绝对比让卫健系统介入调控 好。
再说了,青年避孕的问题远不是避孕教育一项就能够解决的,我想楼上的朋友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与其指望政府提供其完全没有能力提供的公共服务,倒还真不如顺其自然等待教育系统的自行调整 和社会因素的不断适应 。至于主动推动教育系统重视此事嘛……拜托,这可是那个在去年做出毁灭民间教培 这种蠢事的教育系统耶。
最后我想推荐一下SCP中分的两个条目: 一个是SCP-CN-601 ,按某论文的概括就是:
“CN- 601”联系了发生于山东省莘县、庄县的“百日无孩”事件,异常条目即是期间枉死婴儿的意识集合,并因能使接触者产生想要“逗弄婴儿”的心理和动作的超自然能力,受到了“百日无孩”事件发起人的猜忌和迫害。但与残酷的历史真相不同,“CN- 601”最终被心怀善意的、愿逆强权而行的研究员成功救出并转移收容,表现出创作者试图修正历史遗憾的一种艺术性的补偿。
一个是 “玫瑰”中心页,Hannah博士的故事真是既悲伤又精彩呀。同时,这个条目也算是多少体现了社会上的性别不平等吧。
5. dianarthemis,回应《被两次北京奥运改变命运的钢厂,和它的百年复兴梦》
因为自己是河北人,所以重点看了首钢搬迁曹妃甸的一段。
我对这件事是有一些个人情感的。首钢搬迁曹妃甸发生在我上高中期间。当时高三的地理涉及到环境保护问题,首钢搬迁自然也是必须要分析的案例之一。本来就不喜欢地理的我,听到老师说“首钢搬迁曹妃甸有效解决了北京的污染问题”时,逆反心理就更强了。我不是唐山人,从小到大也没觉得自己有什么“河北人”的身份认同,但那个时候我强烈地为我的家乡感到不平:别人不愿要的、认为不好的东西,我们接手了,而年轻一代还要接受“这是恩惠、这是机遇”的观点,这公平吗?的确,地方觉得这是块肥肉,可以促进当地就业,但教材是统一编写的,也要教孩子牺牲自己成全北京吗?
很有趣的是,作者着笔的重点不是“污染转移”,而是“京籍员工”的选择和选择后的身份认同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奢侈”的问题。包括这两年所谓的雄安新区建设,无论河北人还是北京人,大概都有一种默契:从河北到北京,是往上走,从北京到河北是“外派”,甚至可以说是“流放”。因为户籍不同,待遇就不一样,在这个不等式里,京籍永远是站在优势一方的。换言之,北京人可以选择生活上、文化上尝试去做“河北人”,可能最多学学唐山话、接受当地的饮食习惯罢了(当然曹妃甸当年那个状况员工估计也没有融入当地生活的机会)。但河北人无论是心态还是资源,都很难成为“北京人”,光是那一纸户口,就不知道能难倒多少人。
所谓的“千年大计”雄安新区落地大概也五六年了,当年所谓的文化产业和高校迁到保定似乎依然没有动静,只是当地房价翻了好几个筋斗。说是共同发展,可是除了放在一起的名字,我看不到任何河北与北京(甚至天津)平起平坐的可能。就像当年首钢搬迁一样,把河北当做北京的粮库和厕纸,这样的政策我真的不能接受。
PS:2021年春节期间,北京一度空气污染爆表,当时一条短讯说,是因为保定农村地区非法燃放烟花炮竹。短讯我找不到了,但是网上有很多把“京津冀”污染放在一起说,然后归因于“河北企业”非法生产的。保定方的炮能不能污染整个京津冀先不说,一边把自己的污染搞到周边去,一边又抱怨别人冒的烟进了自己家门,是不是有点自己打自己的脸?
6. YesJV,回应《被两次北京奥运改变命运的钢厂,和它的百年复兴梦》
因为工作原因,和首钢多多少少有些间接关系,身边的一些同事也都发迹于首钢派系,所以在端推送文章链接时,其实是抱有很强烈的猎奇心态的,期望可以看到一些对于中国式庞大体制型国有企业的弊病深层剖析,可惜最后并没有。一开始简单梳理历史,而后有些中国式个人膜拜口吻的讲述老书记的故事,最后又在借冬奥和疫情的议题,仓促的引出一些众所周知的事情来收尾。或许单凭国家意志的产物来作为文章主线索,会有些单薄吧。首钢对于北京甚至全中国的政经模式以及体制弊病所在,都极有代表意义和分析厚度,或许此文的笔者们只是希望用不太繁缛的篇幅讲述最直击重点的主题吧。但就个人视角而言,这确实是浪费了一个再好不过的案例。
7. Bekey,回应《香港公民社会解散潮一年︰当失去成为日常,他们颓废、酗酒、躁郁症复发》
这埸运动中,现在有很多人在说,当年示威者都很暴力,如果他们当时用一些理智,和平的方法去争取,可能结果便很不一样。但我郤在想,我们大部分人都祇会以成败论英雄。如果不是中方强推国法,而是这埸运动最终成功的争取到普选的话,社会上大多的人又会说这些运动中的人是英雄了。我们往往每易以成败论英雄,但希望我们著眼的,是一些人确实为我们能有一个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尽过力;就如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如果不是有前面九百九十九次的失败,最终也没有第一百次实验的成功。
容我在这里向受访问中的主角致敬,若不是你们的工作,绝不会有将来的成功。黑夜不知甚么时候到尽,但可以肯定黎明还是一定会到来。
8. EricChan,回应《解放军演训:发射哪些飞弹、为何没发布警报、对台影响与感受温差》
然而这种看似“淡定”的态度,也难免给人一种“台湾人太过松懈”的印象——毕竟2月俄乌战争爆发前夕,大部分乌克兰人也都是淡定生活,不认为战争真的会发生。
其实这样比较我觉得是不太适合的,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的人口和军力差距没有海峡两岸间的差距来得明显。而且俄罗斯和乌克兰自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后就一直有零星的冲突,乌克兰国内的各民团也在这8年间不断扩展训练。乌克兰国内对于战争的预期对于战争的准备程度是比现在的台湾要高得多。而且乌克兰境内还有大量苏联时期留下的永备防御工事。顿巴斯地区的大城大多也已经要塞化。而现在国军在人员训练度,军事体制改革等方面还比不上乌克兰。对岸的解放军也绝非长年缺乏经费缺乏装备缺乏训练缺乏士气缺乏人力的俄军可比。用俄乌战争的状况套在两岸情势上其实相当不切合。台湾还是需要在未来5年的关键时刻脚踏实地加强不对称战力,以及对于如何动员后备役等战时状况加强训练。
9. EricChan,回应《专家吁勿转发演唱会意外片段免成二次伤害,被批淡化事件,你如何看?》
近年来心理学学者开始强调负面情绪的价值,主张人应当接纳,拥抱一些常见的负面情绪。因这些负面情绪能够帮助我们面对生活。例如悲伤能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情感上的连结,作为一种求救信号帮助我们能更容易获得其他人的支援。 愤怒则是一个自己的权利、利益、边界、价值观被侵犯的信号。并且愤怒能帮助我们调集资源去做作出行动。看到意外片段产生的情绪甚或是转发影片本身都是一种情绪的表达,表达著我们希望与其他人建立连结,为伤者遭遇的不幸感到怜悯,为伤者的遭遇感到愤怒 etc。
有时候我会觉得人们是把这些负面的情绪当作是细菌病毒等不洁物,应当不去触碰才能保持健康。但情绪并非如此,当观众看到这些不公义的、悲惨的事情的时候,产生的情绪有时也是推动大众行动的动力,例如:敦促主办方做好善后,避免问题在以后再次发生等等。人有时候是好犯贱,唔痛过未衰过喺唔会吸取教训。引发情绪的事件确实会记得比较清晰。
而单单因可能“因起创伤后遗症”的理由停止转发,既是在抹煞一些人表达自己情绪的权利。也似乎是在为其他人应否接受某些资讯甚或某些情绪做了决定。真的有引起情绪创伤的疑虑也好,我们也应该尊重其他人对此的选择。做好相关警示,他人是否愿意点进去看,就交给他人自己决定就好,不劳您费心。
10. kes、Intelligentist、EricChan,回应圆桌话题《香港18岁女生遭大陆群体“厕妹”霸凌直播自杀,你如何看匿名投稿衍生的网暴?》
kes:对不起,我真的不懂,望各位赐教。为什么不退出该QQ群组,参加另外的群组。发生学校霸凌事件,要转校的成本很高,但在网上社交通讯软件,应该容易很多。
Intelligentist:@kes:具体情况我也不是很清楚,不过不排除QQ群里的人通过技术方式持续的骚扰受害者。本身我也是互联网从业者,深知互联网信息的透明程度,我们是无法做到完全无痕的浏览的。如果这个女孩进入群组,她的个人信息比如QQ号码或者手机号码就会被群组里有些刻意收集这些信息的人(这些人可能才是众多人群中逼死她的人,我们难以以一个普通人身份来理解这类群组里的人的心理状态),就可以通过手机号码来找到这个女孩的FB,INS或者家人的联系方式。文章中也没说女孩有没有退出群组,不过我相信在她选择离开这个世界之前,肯定接收到了大量的骚扰,很多负面的消息,才使她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大陆这边因为一些已知的原因,这件事并没有上升的热点的地步,我也没办法提供更多的消息,以上也仅是猜测,希望这个女孩得意安息。
EricChan:@Intelligentist:女孩已有的精神状况肯定也是一部分的原因。相比于普通人她会更脆弱。
Intelligentist:@EricChan:是的,有时候很难界定谁或是谁们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过也不能说明除了这最后一根稻草都是无罪的,所有的一切导致了这样的一个悲剧。我印象中去年曾有一个up主(其实就是视频博主)直播自杀,也是网暴的结果。大陆的网络环境其实是比较差的,部分网友的偏执和不负责任的言论会极大的放大,大陆如此大的人口基数足以让不知情的人们认为这是“很大一部分人”的想法。
我们推出端 Plus 会员计划,邀请你们成为独立新闻的守护者,帮助我们守护端,也帮助我们继续守护各地独立记者,支持他们产出更多优质的华文调查报导。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