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找到的所有关于中国的新闻和书都是白人男性写的,几乎找不到任何非洲人写的东西。”」

特约撰稿人 白睿(Tom Baxter)

上海浦东金融区的一间办公室反射一个人的剪影。
上海浦东金融区的一间办公室反射一个人的剪影。摄:Carlos Barria/Reuters/达志影像

“中国当然对非洲有益,但重要的是如何充分利用这种关系。”

尼日利亚记者Solomon Elusoji的这番话,或许最能够概括他对自己祖国和大陆在21世纪最重要、最被讨论也最充满分歧的双边关系的态度。但是,这并非他一贯以来对中国的看法,2018年,年仅23岁、当时还是尼日利亚日报社ThisDay实习记者的Elusoji,一天接到了编辑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编辑对说他:“我想让你去中国。”

“那时我对于中国一无所知。我知道那是个共产政权,并且看起来像朝鲜,一个十分军事化的国家。对我来说,那只是一个遥远的地方,非洲人们去那购买廉价商品,再把它们卖回非洲。”

去中国的机会由中非新闻交流中心(China-Africa Press Center,CAPC)提供,这个中心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组织,后者由中国外交部主管。很明显,这一走访中国的项目是北京在非洲公共外交布局的一部分,Elusoji收到的具体解释为:“旨在帮助(非洲记者)理解中国媒体、政治和社会”。它不只全款资助参与者在遥远的中国进行报导——这是非洲记者很少能得到的机会——更让他们能在北京有名的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报导机会包括参与重大会议和政治活动,例如全国两会,还有巡游采访各地、参观媒体机构和政府部门,以及大量的文化旅游。

那时,年轻有志的Elusoji刚刚从尼日利亚中部的贝宁大学(University of Benin)毕业,正规划著未来的职业生涯。他已经为去英国上学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那是尼日利亚人选择出国深造的传统目的地。手握两份正式的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他还申请了英国政府资助的志奋领奖学金。

然而,来自中国的机会意味著意想不到的采访机遇。

“当我开始了解中国时,我才猛然意识到,在某个地方有这样一个不同的世界,一个⋯⋯完全和我的世界不呼应的现实⋯⋯我处于发现的边缘,非常渴望知道它是什么。”Elusoji在他的书里写道。

在冒险和未知的感召之下,Elusoji选择了中国。这段经历被证明是浓墨重彩以及让人成长的。他对中国的理解由此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事实上,他对自己家乡的看法同样发生了改变。2019年回到尼日利亚之后,他将自己的经历写进了《与老大哥同行:一个记者的中国旅程》(Travelling with Big Brother: A Reporter’s Junket Across China)一书。也正是这本书,构成了今年七月端传媒与他对话的背景。

尼日利亚记者 Solomon Elusoji。
尼日利亚记者 Solomon Elusoji。图:受访者提供

走近中国

接受了在北京报导和学习的机会后,Elusoji做了任何初生牛犊的记者在一生一次的冒险之前都会做的事:他狼吞虎咽地阅读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资料。

“我找到的所有关于中国的新闻和书都是白人男性写的,几乎找不到任何非洲人写的东西。”

这很说明问题。

“例如,我不认为一个西方人会去到中国,然后会被那里的基础设施震撼,”Elusoji说。

但是,这恰恰是2018年,Elusoji在北京步下飞机时收获的第一个深刻印象。在书里,Elusoji描述了从首都机场到建国门附近的外交公寓的路上,窗外流逝的基建风景。建国门将是他和非洲记者同伴们在这一年中居住的地方。

“有点像魔法⋯⋯摩天大楼直刺夜空。宽阔的路、精细复杂的天桥,这座城市近乎神圣般的壮丽宏伟⋯⋯我对于中国的看法已经被重置了。”

这是贯穿全书的话题,也一直出现在我们的对话中。事实上,这也是中国在发展中世界投射软实力的一大要点——雄心勃勃的基建项目包含了变革性力量,而中国国有企业恰恰擅长于此。

英语世界中对中国看法的多样性缺乏可能带来很大的局限性,Elusoji评论道。他说,西方传媒解读中国的方法过于受中美对抗的视角支配,这大多预先将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强权对抗的棋盘上做出角色定义——比如非洲的穷而无助,以及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具备著修正主义的力量。

“这没有深度,并掩盖了真正的问题”他说。

Elusoji举的一个例子是,中国政府将“发展的权利”作为全球政治和人权的一部分,这一概念在过去几年中被近乎刺耳地不断鼓吹宣传。西方传媒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这一点不屑一顾。这往往仅被视为对西方的人权与政治自由概念的挑战。但是,“对于来自非洲的人来说,由于那里大部分人都很穷,这个概念听起来并不一定是坏主意。”

Elusoji很谨慎,不想直接跌入某一边。这个问题很大、很复杂,并且与作为殖民地的过去和竞争性的未来愿景相交织。或许,无论如何,这种二元分立都是错误的。“作为一名记者,我可能最强调政治自由⋯⋯但同时我也理解,经济自由可以是一个力量强大的东西。”两者可以共存,而Elusoji最热切呼吁的是,关于中国和非洲的报导能够在打破框架的同时,也涵盖复杂性和细微差异。

2021年3月4日,北京,中国媒体的一名记者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新闻发布会上。

2021年3月4日,北京,中国媒体的一名记者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新闻发布会上。摄: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北京的非洲思辨

不过,在中国生活后,透过应对这些问题的经验,让他得出了明确的结论:“的确,非洲有很多可以从中国学习的东西。”在书里,Elusoji触及了一个更深层面的问题。待在中国的日子里,他发现自己一边观察一边“好奇(非洲)本可以怎么样”。有一种感觉是,中国做了一些正确的事,而太多的非洲国家则走上了浪费了希望的道路。

这往往源于贫穷以及腐败的政治。

“非洲各国政府一次又一次地让民众失望,在人民与权力之间选择后者,”Elusoji说。而这一问题,也深切影响了中非关系。最终,Elusoji说,这一双边关系的成功或失败将由非洲各国政府如何对待它决定,换句话来说,我们对于中非关系的理解,需要比通常情况下更加立足于非洲政治的现实才可以。

“当然,中国对非洲有益。中国拥有对非洲经济发展有用的能力⋯⋯摆脱干扰的问题能够让我们专注在真正的问题上,即让非洲掌握自身的命运⋯⋯重要的,说真的,是非洲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崭露头角?”

Elusoji说,迄今为止,我们见证了太多非洲领导人滥用了中非关系提供的机会,去选择建设足球场等民粹主义项目,而不是追求那些真正能为国家经济和民众带来福祉的建设。“但还是有希望的”,Elusoji大胆说道。他认为,不仅非常有必要对非洲领导人进行如何与中国接触的培训,同时也需要扩大非洲的公民空间,以便民众能够让与中国打交道的政府负起责任。

在非洲各国政府的国家治理挑战,以及自己需要仔细观察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背景下,在北京,Elusoji发现了一群活泼、折衷、有充分参与感的非洲人——记者、学者和商人——他们讨论的正是这些问题。

在三里屯SOHO钢筋与玻璃结构的内部,有一家尼日利亚餐馆。带著对异国他乡中属于故乡的这座小岛的好奇,Elusoji前去调查,想写一个关于该地的报导。到达后,他点了一份种子和蔬菜做成的埃古斯(Egusi)汤、名叫Okazi的松树状蔬菜,以及山药,这些都是尼日利亚的主食。刚坐下不久,一个非洲男人走了进来,“按照北京大多数黑人的习惯”,他朝Elusoji招了招手,“(以表示)这是位在异乡的同志。”并坐下来和Elusoji聊天。这个男人,Sunny,也来自尼日利亚。寒暄很快转换成聊政治,两个尼日利亚人在北京一间地下室餐馆里,热烈纠正祖国那些政治家们所犯的错误。

这只是Elusoji在北京与充满活力的尼日利亚人和非洲人社区众多次邂逅中的一次。参加CAPC资助项目的非洲同侪们来自毛里裘斯、突尼西亚、肯雅、博茨瓦纳,而针对亚洲国家的相似项目的参与者们则来自蒙古、马尔代夫以及其他地方。建国门附近的一家义大利餐馆为这一多元、且无疑是不知所措的记者们,提供了最能调和众人口味的食物和会面地点。对于此前从未出过国的Elusoji来说,“认识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的感觉就像是在宇宙间展翅高飞⋯⋯特别是交到非洲各地的朋友,帮助我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那片大陆,思考我们是如何如此不同却又这么相近的。”

Elusoji在项目后期认识的一个尼日利亚同行名叫Charles Okek,一名转行到学术领域的商人,他甚至为热心政治的在京非洲人建立了一个社群网络,叫做“Conscious African Network”(清醒的非洲人网络)。这群人以“教育、启蒙、感召非洲同胞⋯⋯让他们了解参与到这片大陆的复兴努力的必要性”为目的,每月一次在城市各处的餐馆会面。Okeke主张将尼日利亚改革为一党制、任人唯贤的国家。尽管这听起来像是从中国共产党的治理方针中直接抽出来的理论,Okeke实际上将其视作与欧洲那些成熟、富有的君主立宪制一致的政治制度。他补充说,这一结论是在自己遇到其他在京非洲人后才得出的,这些人向他讲述了遍布非洲大陆的糟糕治理与腐败故事,这些情况,他原以为仅仅是尼日利亚本国的问题。

“尼日利亚的情况并非特例。55个非洲国家都有同样的问题。这就是领导力的问题⋯⋯由殖民者们设计,他们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并不民主的民主政体,”Okeke在采访中告诉Elusoji,该对话发生在现已关闭的在京外国人知识分子活动中心“老书虫”(The Bookworm)的屋顶上。

“我们今天在非洲拥有的民主是有缺陷。这便是我们必须审视它的原因。这样做,我们才能获得一个以功绩为衡量标准的民主体制。”

Okeke只是Elusoji在北京遇见的众多非洲思考者之一,他们中的许多人正从中国的成功发展中吸取经验,并将其应用到非洲的语境中。

这一激烈讨论非洲和全球议题的社群的存在,与Elusoji刚到北京不久后就遭遇的严格受控的媒体空间形成对比。CAPC学员们第一次的报导出行——抵达后仅数日之后——目的地是2018年的两会。Elusoji回忆起枯燥的会议讨论,以及全美电视台的记者张慧君奉承式的问题,同为记者的梁相宜夸张翻起的白眼让张就此出名。“两会加深了我在阅读中对中国的印象,中国不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国家。”

不意外的是,项目中的很多记者都对于在中国自由报导范围持怀疑的态度。然而,当其中一个记者问CAPC的项目负责人陈哲(音),他们的报导是否需要在发表前受审查,陈回应说“我们没有那个(审查的)权利。”这一点被坚持了下来,记者们随心所欲地为家乡的出版物写作。当然,这并不是他们的中国同行可以享受到的奢侈。

2014年5月30日,尼日利亚,与中国土木工程公司一起建造的轻轨上,一名工人正在调整安全帽。

2014年5月30日,尼日利亚,与中国土木工程公司一起建造的轻轨上,一名工人正在调整安全帽。摄:Joe Penney/Reuters/达志影像

种族主义在中国

有一个问题深层次地动摇著中非关系。种族主义。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Elusoji有点抵触在中国对非洲态度的语境中使用这个名词。“‘种族主义’(racism)这个词与奴隶制以及殖民主义紧密相连,”他说,“我会把种族主义与白人和西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举个例子来说,我发现很难想像一个黑人对一个白人有种族主义,或是一个中国人在一个黑人面前是种族主义者。种族主义存在著一个很强的政治和社会语境。” ​​ 这个论点,早在2018年,就被活跃在中国的非洲学者之一、时任浙江师范大学东非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现任索马里总理顾问的 Hodan Osman博士反复强调。“殖民者们在非洲做了什么?”Elusoji回忆起Osman博士说的话,“他们对待人比对待动物还糟糕,将人们带出非洲大陆并且奴役他们。那么殖民主义这个词,以及其所蕴含的那些历史意义,怎么能被用来描述中非关系呢?我认为这是极其愚昧的。”

中国政府的确对待非洲时展现出的尊重,远超西方国家一路以来的作法。正如Elusoji指出的那样,出访北京的非洲国家领导人常常享受红地毯的迎接。并且,中国与非洲的交往并不伴随著对后者在国家治理方式上的要求。“有很多关于中国在非洲的扩张主义的议论,但那(与实际)并不是一回事。”Elusoji总结道。

可是,他在中国的生活却呈现出一番矛盾的景象。Elusoji回忆说,有一件小事深刻改变了他的想法。在CAPC项目组织的武汉报导之旅的某个晚上,为报导和采访忙碌了一天后,两位同事来到酒店的游泳池放松。但当他们一进入泳池,两名当时正在游泳的中国女人随即匆忙离开。这种事情再加上被路人盯著看、试图触摸皮肤和头发,一幅显而易见的、非洲人在中国受到歧视的画面便由此浮出水面。

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Elusoji仅仅将这些事情看作是愚昧,最终是无害的。然而,他的一些同事对此的看法却截然不同。他来自南非的同学斩钉截铁地认为,这就是种族主义。

武汉的泳池风波之后,Elusoji和他们站到了一边。“仔细想过(他们的)这段经历后,我发现不用这一行为的本质,也即种族主义去称呼它是很愚蠢的。如果不这样做,就是在粉饰这一行为,是在嘲弄作为黑人的经历,”他在自己的书里这样写道。但Elusoji还是对此做出了限定,指出在中国,种族主义是“微妙、难以言表以及容易被忽视的。”

他还指出,在宣传机器坚持的中非之间的平等兄弟情谊之下,暗含著一种叙事:中国在“帮助”非洲,这种说法进一步助长了非洲人即贫穷又低劣的观念。

但是,Elusoji仍然不清楚如何处理这一问题。

“中国的种族歧视是一个大问题,一个对很多生活在中国的非洲人非常糟糕的东西。但你能怎么办呢?我们有什么应对筹码呢?所以很多人索性无视它,继续正常过日子。”

近期关于中国男子卢克(Lu Ke)为了中国的在线视频市场,拍摄年轻的马拉维人唱歌,甚至让他们朗读明显带有种族歧视意味的中文语句的丑闻,便让Elusoji在非洲人的反应中看到了这样的状况。很多非洲人在BBC的调查爆光后察觉到了这个故事,但很快就转移了注意力。这类事件太寻常,同时也不是非洲人优先关注的议题,他解释道。

根本上,Elusoji认为“非洲国家需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与他对关于非洲国家在中非关系里需要“崭露头角”的论点产生连结。他相信,非洲良好的治理以及坚实的经济,将会是驱散在中国、欧洲以及全世界挥之不去的种族主义情绪的良药。这个层面上讲,中非的双边关系提供了一个克服种族主义的机会,前提是在非洲各国政府对这一关系妥善处理,并充分利用好现有机会强化非洲的情况下。

2022年6月5日,山东省青岛的船厂,排列著出口到非洲的新车。

2022年6月5日,山东省青岛的船厂,排列著出口到非洲的新车。摄:Zhang Jingang/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s

回到拉各斯

2019年回到尼日利亚海港及最大城市拉各斯(Lagos)后,Elusoji在对中国感兴趣或在中国待过的非洲记者社群中越来越活跃——这个社群也日益蓬勃。他在Twitter上主持Space讨论中国、人权、发展等问题,并继续同尼日利亚媒体合作,报导与中国有关的故事。对于他的报导以及他对中国对新观点,来自尼日利亚的各方反应很复杂。许多人发自内心地赞赏他对中国投射的新看法,这个国家常常被认为是神秘而不可知的,而另一些人,则将他视为“某种中国特工”。

“一般来讲,我觉得很多尼日利亚人都想要更多地了解中国,但没有足够的理由去做这样的努力。比如语言障碍。并且,中国不是有志移民者的理想目的地,大多数尼日利亚年轻人便属于这一类人。”

对于Elusoji来说,他相信,“中国在本世纪的世界经济和政治中会发挥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关系到非洲各国的发展上,无论好坏。”

而这个过程,值得被全面、详尽、细致入微地报导。正是像Elusoji这样,带著好奇、有理解力,以及有意愿不断探究追问的人,在扮演著追究中国和非洲利益相关者责任的角色,以及,如他所说,也是在塑造非洲国家在对华关系中“崭露头角”方式中的关键角色。

2018年1月31日,北京。

2018年1月31日,北京。摄:Natalie Thomas/Reuters/达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