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早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宣布將設立四個工作組,並由司長或副司長帶領。其中「弱勢社群學生擺脱跨代貧窮行動小組」由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帶領,首期將招募2,000名中一至中三學生參與,每人會獲配一名師友,協助學員進行人生規劃。學員獲得的資助額,將會交予導師,由導師決定如何為學員使用,陳國基稱如直接發放「佢就可能買部手機咁就用咗喇,係咪?咁呢個唔係好理想。」

82F8F6F2-FF4D-46E8-97DC-520E0F4E4F9C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

「弱勢社群學生擺脱跨代貧窮行動小組」由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帶領相關政府部門,發動社會力旺,為來自弱勢社群的中一至中三學生推行一個「精準計劃」。計劃為期一年,將有三大元素,包括獲師友配對、個人發展規劃及財政支援,當局將向商界募捐,首期計劃將招募2,000名學生。

計劃將徵集師友並甄選學生,為每名學生配對師友,師友將義務為學員分享人生經驗、安排參觀、工作影子計劃及參與活動,助學員擴闊視野和加強自信,培養正確理財觀念,並以「積極及正向」態度訂下人生目標。

首期計劃完成後將檢視成效,勞工及福利局及社會福利署將為計劃提供支援,聯絡有興趣參與計劃的商業機構及學校,募集資金及安排師友,稍後會向扶貧委員會作簡介及徵詢意見。

被問到為何聚焦於初中劏房學生,陳國基指由於這些基層家庭「由於屋企人都係比較忙,為咗搵食」,以及礙於資源問題,未有時間教導子女進行人生規劃。他稱政府有不同計劃協助清貧學生,主要是給予金錢,但人生計劃亦同樣重要,故透過此計劃招募師友教導學生正確的人生觀。陳國基期望社會不同人士及機構參與計劃,「共同將我哋細路哥嘅水平提高佢」。

資助額方面,陳國基指與過往做法不同,「資助額唔係話俾咗個學生叫佢買乜嘢,唔係咁樣」,「如果係咁㗎話呢,佢就可能買部手機咁就用咗喇,係咪?咁呢個唔係好理想。」資助額將交到導師手上,由導師因應學生需求「度身訂造」花費,「如果個導師認為佢係上啲咩堂、有啲咩訓練,佢覺得係幫到個學生嘅,咁咪用呢啲錢去做囉。」

至於為何需由陳國基統籌,他稱需大機構及不同部門參與,令計劃更順暢及完美,而計劃亦是行政長官李家超特別重視,故望做到「最好最好嘅效果」。

地區小組「集結可集結嘅力量」

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負責的「地區事項統籌工作小組」,將督導及統籌20多個政策局及部門,目標為提升香港整體環境衞生及市容,工作範圍包括大規模清潔行動,以及解決涉及多個部門負責的環境衞生問題,釐清責任誰屬,理順流程和整合力量,建立標準運作模式,再交予相關部門執行。

E539FA31-D19D-4803-A84E-BDD09C788693
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

工作小組下周會舉行首次會議,將奉行「集結可集結嘅力量」的原則,將邀請不同地區組織,包括非政府團體、業主立案法團、分區委員會、環保界、教育界、義工網絡以及即將成立由政府推動成立的「地區服務及關愛義工網絡」等。當局將在10月進入第二階段前,會總結第一階段工作,制訂持續的行動計劃及績效指標,並會開展美化市容包括改善公共空間、街道設施、景觀和優化園林建築等。

他稱「工作組嘅成立唔係一目十行,放幾個月嘅環境衞生煙花,而係要為市民提供潔淨嘅宜居嘅、香港人可以自豪嘅生活環境。」

卓永興表示,「地區服務及關愛義工網絡」會扮演重要角色,但重申會「集結可集結嘅力量」,邀請不同機構參與。

至於政務司司長與副司長分工方面,卓永興指他協助司長審議與司長的提案,例如行使法定權力及尋求指示;日常督導及協調九個局的工作;按行政長官及司長指示進行個別跨局及跨部門工作;以及分擔司長出席公眾活動的工作,他形容工作量已非常大。

新小組將取代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副司長黃偉綸則分別負責「土地房屋供應統籌組」及「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前者將取代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而新小組的工作範圍更廣,包括在宏觀層面監察公私營土地供應,包括房屋、經濟發展、政府、社區和各類設施用地需求,並會制定未來十年可供發展的「熟地」供應預測,定期向公眾公布,以基建先行及創造容量為最大方針。

DCA3918B-84A7-44FE-9570-0E2F126E472B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

黃偉綸表示,有信心能在新政府上任100日將工作建議交予行政長官,目前計劃於九月尾提交。他指未來五年的公營房屋落成量為10萬個單位,2028至2032年則會大幅提升至逾23萬,當務之急是要令未來五年的供應同樣上升。他明言不會重推「土地大辯論」,當局與房協、房委會、市建局、立法會各版塊及政黨作商討。

9C9BE241-1FB1-4819-9148-94FA5E7AD5AD
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

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早同宣布設立與立法會每月的「前廳交流會」,陳國基指交流有兩種,一是開會或「不在開會」認為安排能令雙方「更加熟絡,唔係下下淨係開會先見到」,而議員亦能提問在立法會上未能提問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