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随笔(中):制造业企业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我看到过一种说法,说我朝制造业企业以后发展前途堪忧,理由是prc老龄化+工人工资提升,制造业企业成本会提升,导致产品失去竞争力。
这个逻辑其实问题很大。
我上一篇文章提到,我朝制造业企业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基本上东南沿海较多,比如深圳的富士康就是这一种,劳动密集型,大量年轻人,这种反而技术先进。那么另一种呢?就是广大内陆和北方普遍存在的老笨黑粗重化工(比如某柴)/家电企业(比如海X)等“二产”,也是网民一般意义上认为的德国和日本领先的领域。
和一般人认为的不同,这些企业普遍工厂自动化程度很高,自动化程度高的原因有三。第一个首先是因为全国性劳动力不足,其次是年轻人不愿意进厂,最后是这些企业很多不在长三角珠三角,而是在一些“工业城市”。所以这些企业普遍使用全自动化无人生产线。一般在这些企业工作的人都是40多岁,精力不济,基本上没有任何技术(所以和大多数人想象的不同,自动化其实对工人素质要求降低了),能“吃苦”(主要是忍受无聊)和低收入(没错,自动化生产因为不需要工人操作,实际上普通工人更类似于保安—盯着机器防止出事,所以自然没什么工资)的老头老大妈。所以单纯的“缺少蓝领”,并不会怎么影响这些企业。因为这些企业的“人力成本”,本身并不是成本的大头,也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那制约他们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这就要先问两个问题,prc这些非劳动密集型企业到底竞争力如何?他们到底是靠什么发展到今天这地步的?
拿白色家电举个例子。比如某按海X的说法,他们基本上是世界第一。他们的竞争对手主要来自德国和日本,在技术上/销售额和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都不如它。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制造业基本上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了,没有什么突破性革新,“道路”是基本上确定的(就算有,同行动向都清楚,基本上谁家出了竞品以后也最多得意几个月到几年,其他同行马上跟进山寨)。在这个情况下,实际上决定企业产品竞争力的不是技术,当然也不是劳动力和成本,而在于营销。汉人人多,市场就大,所以海X依托中国市场就注定体量胜过同行,就有更多钱砸在研发和技术上”微创新”。而德日,特别是日本,受制于老龄化,销售额不行,利润不够,“微创新”投入不足,技术上(比如ai应用在白色家电应用上)就逐步“““落后”””(这里的落后不是代差,而是技术上的细微差距)。
所以归根结底,海X这些企业靠的是什么呢?中国市场,他们是中国企业。
手机产业就不同。手机技术革新还比较剧烈,稍不注意就会被甩开代差,重演摩托罗拉悲剧。靠抄又不行,白色家电是每天大家走一米,你创新路子走偏第二天就赶上来了,你砸钱多了还能走2米。手机么,我朝企业手机技术上被苹果甩一大截,苹果一天走100米,你砸钱也跑不了一百米,你跟随就只能跟在苹果后面,赶超是做不到的。这就是本质区别。
至于为什么我朝企业创新不行,我之前也写过了,体制问题,企业没有持续投入的信心,无恒产无恒心一半,学术界烂是另一半。但这个“无恒产无恒心”实际上仅限于中小企业,真变成大而不能倒的巨头又不想二马那样变成了“威胁”,那就是地方政府的宠儿,实际上企业的存续和“恒产”是没问题的,在创新上也是敢于投入和得到地方政府支持的,比如海X。只不过这些企业最多在僵尸领域和日本财团德国工匠们玩,真到了技术剧烈迭代的领域,那就和摩托罗拉一样玩不转了。当然,这些企业也有一个大麻烦,这个麻烦还是地方政府解决不了的。这个后面再说,
我和海X的人聊天,提了个问题,说印度如果想打造一个搞白色家电的海X,有没有什么办法?那人仔细思考了一下给了个结论:有办法。第一步,要先给海X代工,做本地化,搞个团队,积累起第一桶金,搞个集团。这一步大概十年,但印度各邦如果愿意花钱,砸钱又找对人的话能省一半时间。第二步,利用当今白色家电领域技术进步慢的机会不断山寨,“赶上”(抄成)世界“先进水平”。这一步大概10年,如果德国XX充斥着印度工程师和经理,这个过程又可以缩短一半。第三步,成为“先进水平”以后,砸钱研发,哪天和海X一样自己在微创新上也能稳定“进步”(和中日德大部队一样了),就大功告成了。这一步五年就够。实际上,海X自己发展也差不多是这个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些技术迭代慢的产业,抄是来得及的,劳动力成本也不成问题,吸水性真正的问题是市场不足。只有自己本民族庞大人口面向的市场才基本上是自己的自留地。有了这些自留地,其他民族的“领先企业”们今年捣鼓出了一种好评的商业模式或者技术进步,夺走了自己的市场,自己也能跑回自留地舔舐伤口留给自己足够时间山寨完反击。如果一旦本民族人口开始下行,消费开始减少,“自留地”少了甚至没了,那就完蛋了,今天日本的情况就是这样。
所以我不认为工人工资提升对这些企业是坏事。这些以海X为代表的企业指望的不是中国工人的廉价,指望的是中国市场。市场会随着收入提升而越发广阔。同理,“廉价劳动力”减少对这些企业不是坏事,“人减少”才是大问题。当然,“人减少”的问题在于什么呢?体制。这一点不再赘述。
除了人口问题以外,这些企业还面临着另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纯纯的人祸了。
这个问题就在于a4纸。
受限于尺度,这个问题我不能详细说,只能列个提纲了。
对这些太大而不能倒的头部民企来说:
1,环评/能评/土地,这三板斧对“一切”企业的威胁都极大。只要是民企,哪怕你营业额3000亿,在当地类似土霸王,投了一百亿的厂房和项目也能说拆就拆。
2,政策是高度不确定性的,你不知道你今年的“合规”投入明年是不是就必须“坚决拆除”。
3,地方政府的老爷们是提着脑袋帮这些头部民企跑项目,但他们也随时可能可能因为太过头丢官。
对其他民企来说,一句话就能概括:我就没见过一个企业不抱怨土地问题的。一个企业想扩大生产—没地。想在当地搞个项目,过不了环评能评。
如果说供给侧改革核心思路是“发粮票”,人为制造稀缺以便掌握垄断资源的政府和国企卖个高价。严卡土地能源环境就纯粹是自砍手脚。
()删除
做个总结:我朝制造业企业“长期问题“在于人口下行导致的市场萎缩,短期问题在于a4纸。而这两个问题,目前都是完全无解的。
作者:汉之声专用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