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笔者所居住的冈山地域(古吉备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神话的发祥地。不仅是古代镇鬼英雄桃太郎的故乡,也是近代军神传奇的诞生圣地。甲午战争中日本的第一号军神木口小平(喇叭手)的故事即发祥于此地。另外,虽国度不同,抗日战争中在中国走红的国民党第五战区的“台儿庄大战”(1938年4月),共产党八路军的“狼牙山五壮士”(1941年9月),新四军“刘老庄英雄连”(1943年3月)等新英雄传奇,也都与冈山这个地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神话的内容再完美动听,不过也只是想象,创作出来的故事,并不等于真正的历史事实。不存在可信证据,也经不住科学的验证,一切如能长命137年的神武天皇的传说一样(《古事记》)。近代的军神,英雄传奇也同样,不管国度,战争性质如何,大都是政治的产物,是宣传,教育机关加工塑造出的形象。目的不在记录历史,而在诱导,教育后人。所以历史研究,必须严格区分此类宣传,神话与历史事实的界线,决不能将两者混为一体。在学问中若记录神话,或被要求彰显神话,说明学问已经变质,成为了政治的一部分。
笔者的战史研究,即基于此问题意识所展开。可以说,也是日本战后历史学的时代命题,出自于战后进步史学界对过去侵略战争,皇国史观的深刻反省。1890年教育敕语发布之后,“忠君爱国”成为了明治国家国民道德的准则。思想灌输教育中的媒介之一,即是教科书中出现的各种“军神”。用来教化“少国民”(军国主义少年)要拥军,尚武,英勇杀敌,为天皇国家献身。各种军神的事迹,也曾经是诱导国民举国一致,走向侵略战争的道具。由于上述历史原因,笔者也像大多数历史研究者一样,时时在警惕军国主义神话,忠君爱国思想的复活。
30年前,笔者开始担当大学日本近代史一般教育课程(历史大课)后,军神木口小平的故事由来,是每年必讲的内容。木口是从冈山(高粱市成羽町)入伍的,第五师团步兵第二十一联队的喇叭手(军号手)。日清(甲午)战争中被天皇制国家推出的近代第一号军神。之后出现在战前所有的学校初年修身(思想教育)教本中。“战斗中木口小平中敌弹倒下,牺牲后仍紧紧握着手中的喇叭”。此被战前所有日本人所知,歌颂了半世纪的“成欢之战的喇叭手”,出现在教科书中的最初七年间,却弄错了姓名,被称之“白神源次郎”一等兵(冈山县仓敷市船穗)。
当时很少有人会想,军神为何出现在日本对清宣战3天前(1894年7月29日)?为何事经7年之后才知道真实姓名?此类加工时的人为操纵,错误实际上并不奇怪,若能考证其产生的经纬,会发现在哪一个国度,哪一场战斗,哪一个英雄的故事中都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因为对宣传者来说,此类形象的创出目的并不一定是为了纪念英雄,缅怀事迹,而期待的是之后的宣传,教育效果。即达到鼓舞士气,宣传为国捐躯,举国一致,同仇敌忾的政治目的。在此,宣传内容的真实与否,并不是第一要件,重要的是出现在政治所最需要的时刻,地点。此类以宣传,加工手段制造英雄的手法,虽存在不实之处,但战争中也没有可责备的余地。因为它并不是在记录事实,而是作为一种抗争的政治手段。政治的最大目的是巩固统治,赢得战争,并不需要尊重事实。问题在战争之后,作为科学的历史,应该澄清,纠正这种政治的虚伪。若继续利用,记录这种虚伪,会导致作假成真,曲史愚民的后患。政治所操纵历史的后患。
本书所研究的“台儿庄大战”,也具有这种近代英雄神话的一面。并不都是臆造,但可以说是一个经过人为加工的,事实真相与神话故事的混成体。其内容中有国民党第五战区的中国军在战略面将日军包围,迫使其撤出战场,取得阶段战役胜利的真实面,亦含有为了鼓舞士气,宣传大捷,人为加工,创作出的中国军全面反攻,大量歼敌的虚伪之处。基于以上的问题意识,通过对第一级档案史料的比较考证,釐清两者界线,还原台儿庄之战的本来面目,是本书的唯一目的。
本书中不存在什么国家立场,政治原则,民族精神和党性。作为有普遍价值的科学,目的仅仅是为了求真,求实,还原历史真相。在此,事实是唯一的价值判断基准。为此,书中导入了学术面所必要的,大量干燥乏味的史料,索引,繁琐且重复的检证。相反,排除了一切政治面的,宣传民族精神,描写英雄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的内容。此点也为笔者的研究,在大陆被批判,排斥,敬远的理由。但笔者并不认为这是 “立场,观点”的错误。若有必要,也是学问之外,事实之后的东西。绝不能用其混淆,代替历史。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本书中笔者意在启发每一位读者,应怎样去研究,记录战史。什么叫历史研究,什么又是政治工具。现状的大陆战史界,最缺乏的又是什么。有了这种自觉,才能使抗战史走出“横店”的舞台,恢复其本来面貌。从一个闭锁的,国家,民族的天方夜谭,转变为有普世价值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