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之旅:心光學校送給我的兩件珍貴禮物
成長系列寫到第三篇。本篇接續上篇,分享我在成長之旅第一站心光學校,一個我度過了童年與青少年時期的地方,如何在我的成長路上帶來了正面影響。
回顧那十多年歲月,我發現心光學校送給我的成長兩大禮物,對我的人生非常重要。
獨立性格的養成
「獨立」是每個成年人不可缺少的素質。對殘疾人事而言,獨立則更為重要。心光學校作為一所寄宿學校,在客觀環境上,就有利於從小開始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試想,初小學生(小一至小三)在絕大部分父母心目中,都還是小孩子。小孩子在父母身邊的話,起居飲食多數由父母照顧。很多父母還真的照顧得無微不至,鋪床疊被、執拾東西等都不用小孩做。但是倘若小孩在寄宿學校生活的話,情況就不一樣了。就像心光學校,我們每星期只有兩天回家居住,其餘五天都住在學校宿舍。當大部分時間父母不在身邊,生活自理上的種種事情,包括鋪床疊被、收拾和保管個人物品、清潔打掃,安排時間,知道什麼時間應該做什麼等,都需要自己動手自己處理,沒人代勞也沒人會在身邊不斷提醒督促。人就是這樣,沒人幫忙但事情總要做。逼著要自己動手,做著做著就會做了。記得我在小一時,剛巧要把夏季被鋪換成冬季,我們每人都拿了棉被和被套。但我根本不會套被套,只會坐在床上哭。後來呢!我卻變成了套被套的熟手技工了。
獨立除了能力這一塊以外,態度也十分重要。經歷了多年寄宿生活的我,已經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遇到難題會首先試著自己處理。實在有自己不能處理,或自己知識範圍以外的部份,才會求助或求教於別人。這也可能是環境使然。試想,當你遇到問題時不一定立即會有人在身邊幫忙,那就必須自己搞定了。養成獨立性格的我,也連帶多了自學的主動性,以及對解難的自信。這對我日後的人生歷程相當重要。而「獨立」這份禮物是心光學校給我的。
!不拘泥於性別角色的學科鬆動了我的性別框架
我聽很多健全的朋友說,在他們的中學,有些術科是以性別劃分的。例如家政科只為女生而設,工藝科則只為男生而設。但心光學校並沒有以性別分野來決定那些人上什麼課。在心光學校,不論男生女生都要上家政課與工藝課。身為女生上工藝課確實有時是很辛苦的。例如要用弓轉在木頭上轉孔,由於力氣不夠,需要以自己身體重量來借力,用肚子頂著弓轉末端慢慢地鑽孔。現時想起都覺得恐怖呢!但也別說,我從工藝科所得到的,也很意想不到。透過工藝課,我對各類家具或小型機械的結構有了初步認識。簡單的拆卸裝嵌對我來說也並非什麼難事了。記得在高中時買了一部點字打字機。買回來不久就發現其中一點打不出來。我扭開螺絲拆開打字機外殼檢查裡面的組件。發現其中一組組件的螺絲鬆脫了,以致不能推動哪枝打點字的針。由於那顆螺絲實在太小,家裡沒有合適的螺絲批把那顆鬆脫了的螺絲上僅,結果還是要拿去維修。但因為我已經找到問題所在並且告訴維修人員,省下了診斷問題的時間。每當我把這件事告知親友,他們都說這些事情是男孩才會做的,你怎麼一點都不像女孩呢?而我,確實很少會想那些是男人的事情那些是女人的事情,只會想誰做得來就做敗!這種對傳統性別框架的無視也似乎成為我個性中的其中一個主調。
結語
畢竟我的早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心光學校度過。因此,學校的學科安排,寄宿環境,以致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互動,都為我的人格塑造作出了莫大貢獻。而我最感謝的,就是心光學校送給我的兩大禮物,使我在人生歷程繼續前行時,成為光與熱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