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舆论和二十年前的舆论
我看到一个说法,说十几年前网络舆论主流是“恨国”,“亲日亲美”,和今天大不相同云云。还有人说十几年前网络舆论脱离了朝廷主导,这几年塔才下场。
每个时代的舆论都有所不同,但这个说法显然是有所偏颇的。十几年前的舆论确实比现在“自由”一些(即管制力度没有现在这么大),但要说塔没下场或者说和塔无关,那也未必。
十几年前国内舆论有两个特点我印象深刻,第一个是“反日爱国主义”。那时候反日情绪比现在大得多。你说今天地方开日本风情街被关门,那时候是开个日料店都危险。日本来个足球队,警察都会站到大街小巷,生怕普通民众情绪激动伤害日本人。民间流传着某地某出租车司机把日本人带到偏僻地方杀死的小故事,还引以为荣。那时候如果有人在网上公开表示“亲日”,或者让人觉得自己亲日,是很容易被人肉泼粪的。赵薇军旗装事件就是个典型。那时候通行的是大中华爱国主义,崇拜成吉思汗的一大把,皇汉名声在主流舆论那里非常臭。
还有一个就是对周为代表的“伟人”们的崇拜。侮辱周或者讲周的黑历史也很容易被人肉,哪怕是猫眼凯迪(08年以前)之类的地方也是如此。当然,对kmt比较温柔,那时候流传着不少诸如“国军五大主力”之类的故事,但实际上提倡的还是“两岸合作”“振兴中华”之类的说法,“剿匪不力”派是少数。同时那时候对民主的态度固然是“西方民主是好东西”,但另一方面批判国民性,支持计划生育也是压倒性的主流。
我后来考虑了一下那时候的舆论,得出了两个结论:
1,“主流舆论”在先锋队治下永远存在。
2,主流舆论永远是朝廷官方思想的反应。
当时“黄金时代”官方主流舆论是什么呢?是推崇改革开放,推崇市场经济,赞同西方民主并认为这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只是喜欢拿“中国人口众多,素质不够”拿来当挡箭牌。那时候在康思想全面崩溃的当下,经济高速发展+体制内小吏还是份不怎么样的工作,既得利益者还不像今天一样下沉到基层,所以那时候大中华爱国主义是官方意识形态的唯一支柱,没人信今天左翼的那些说辞。又因为那时候要统战kmt,所以对kmt相对温和,也热衷于把自己装扮成“和kmt殊途同归的爱国主义者”。所以要立周这样的神像,证明party内除了疯子以外还有“正常人”。
你仔细看看当时的“主流思想”,你就会发现和官方思想本质上如出一辙。尽管那时候不比现在,绿坝不像今天的反诈app厉害,导致“角落里”还有一些官方不喜欢的玩意儿。早期皇汉,左翼的乌有,还有一批“过于极端”的反贼都存在。但实际上,大多数力量实际上都是在官方许可的意识形态下跳舞,并对官方从不同方向起支撑作用。“激进爱国”基本上和官方意识形态重合的人固然如此,稍微偏移的也是如此。比如那时候有不少人在批评国民性要自由,这些人就起到了替朝廷开脱的作用,也给朝廷“民主不是不好,是中国人素质不够”的论调补充。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方面是朝廷有意识的引导,另一方面就是先锋队对全社会资源的垄断和自上而下的控制,导致其舆论必然享有客观上的霸权,先锋队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一定作为社会主流的。roc在大陆的时候,知识分子里左翼支持者是主流,日本幕府倒台前,反幕府立场支持者是主流,这个在先锋队治下是不可能的。直到财政崩溃,大部分既得利益者转向为止。我2000年初的时候看过一篇文章,里面说“大多数老百姓还是默默为共和国祝酒干杯,把10.1当成大吉的日子。”我后来经常回想这篇文章,结论就是这文章说的没错,“大部分”“老百姓”还是默默的在爱着prc—因为他们作为既得利益者嘛,再加上先锋队控制自上而下垄断了一切资源,反对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不比roc,kmt不够极权,垄断的资源不够多,反对kmt的人被镇压的危险没这么大,既得利益没这么多,还有一个“代替方案”。所以自然有大批反对者。更简单的一个比喻就是“你不可能指望旗人反对满清,也不可能指望旗人对社会资源高度垄断的情况下在不革命的情况下指望旗人向汉人分享实质上的政治权力。纵使朝廷没有主动去制造“主流思想”,旗人也会主动去传播和制造朝廷的主流思想,并要求自己驯养的知识分子完善它。康梁的爱国主义在清末的主流地位,乃至二十年前的“主流思想”和官方思想的高度一致,道理其实都是差不多的。
作者:汉之声专用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