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汉之声发了一篇关于吴啊萍事件的评论文章。其实我原本也打算写一写那个事情来着,但是既然李米脂他老兄已经有文章珠玉在前了,也省了我的力气了,我就写一写从这个事情引发起来的一件颇为搞笑的事——也就是抵制所谓“夏日祭”了。

在古代的汉族社会,“祭”是什么东西?《仪礼》告诉我们,周有八礼:冠、婚、丧、祭、射、乡、朝、聘。这里面的“祭”就是祭礼。《礼记·祭统》云:“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又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孔子认为礼得之于天,效法于地,配合鬼神,贯彻到丧葬、祭祀、加冠、结婚、朝会等各种活动中。只有遵循礼,才能治人,才能治理好天下国家。“五礼”(吉、凶、军、宾、嘉)中的吉礼就是祭祀之礼,古人认为天地、宗庙、神祇关系到国运之兴盛,宗族之延续,故排列在五礼之首。

人类最原始的信仰有两种,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所以祭祀也就分为天地神灵之祭和宗庙先祖之祭。

天地之祭关乎神灵信仰,具有宗教的属性,自然从形而上的层面解答了人的本原和生活的意义。但由于天神之事的虚无缥缈,特别是古代中国社会“绝地天通”的世俗主义传统,人神关系与人祖关系相比自然疏远了很多。自上而下的祖先人鬼之祭成为真正影响汉族社会的核心文化。

因此我一直觉得,在中国办一个以“宣传ACG文化并销售相关商品”为目的的活动,却取了“夏日祭”这么个名字,实在是有些张冠李戴了,但现在全国取消夏日祭,却更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了。

因为,想取消的和不想取消的,居然都不知道到底什么是“夏日祭”。比如有支持取消者,理由居然是“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你们打算祭谁?”简直离题万里;而反对取消者,解释说“日语的祭是节日之意,和祭祀没有任何关系”,也只是半对不对。

夏日祭,泛指日本各地在夏天举行的一系列庆祝集会,这些集会以盂兰盆节(也就是鬼节七月半)和七夕节为核心,附带祭祀日本神道教的各种地方神灵,因此每个县的夏日祭时间都不太一样。

夏日祭的高潮是游神赛社,众人扛着神轿环绕村邑奏乐游走,信众拥挤两侧观神祈福。游神路线因此自然变成夜市长摊,于是十里八乡的村民都穿上和服浴衣,前来赶集和看热闹。

说到这里,南方特别是闽越地区的朋友大概已经恍然大悟了——这不就是“迎老爷”、“游菩萨”吗?北方的朋友也可以想想庙会,或者回忆一下中学时候学过的鲁迅的《社戏》——社就是土地神,社戏是中国游神的重要环节:在庙前搭台唱戏,酬谢社神,也酬谢所有观众。

所以中国这些“夏日祭”都名不副实——夏日祭的核心是游神,游神都没有,又算什么“夏日祭”呢?

所以他们说白了就是漫展,是二次元爱好者们趁着暑假有空,一起搞个亚文化小众集会罢了——当然了,这种“集会”本身可能也是一种犯忌讳的事情了。虽说我对于这些年以来新出的日本ACG作品越来越瞧不上了——一方面是因为题材实在是太类型化,很多作品你看一眼就能知道他接下来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日漫都有很浓烈的一种自我仇恨自我毁灭的情绪在里面,这就和左派们信奉的那一套东西本质相同了(很多日本动漫大师早年间也都是左派社会活动家),不信的话打开知乎或者推特看看左壬们的账户头像就知道了。

但二次元文化并非是一无是处的,他自有其存在的理由,而且明明也没太影响到主流大众,如今却要全国一刀切,这就颇值得警惕了。而且这种硬性一刀切,说实话毫无用处——难不成因为你不让办夏日祭,年轻人们就会不爱看日本动漫了?

如果你真的非得想抵御外来文化,那就得把自己的文化发展起来,自然就可以抗衡了——日本夏日祭以中元节和七夕节为核心,这俩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在日本都是节假日,在中国呢?

中元节在大陆都被喷成什么样子了,之前还被禁过几十年,现在很多地方都是全域禁止烧纸、放烟花,好歹是汉人传统上最隆重的三元节之一,竟然沦落到这地步。不过想想改开前连过年都给取消了,似乎也就释然了......游神就更别想了,除了个别地区还敢办,北方的朋友们大可以回忆一下自己从小到大有没有在自己的家乡见过土地庙城隍庙,反正我是没见过。

把真正的传统文化砸个稀碎,然后吃惊震怒于年轻人为啥这么“媚外”,又是圣诞节又是夏日祭——当真是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各种传统节日不放假,新设的节日几乎全都是感动日,完全忘了何为节日:节日是为了祈福、休息、欢聚,不是为了流泪和瞎折腾。在我看来,一个节日既不放假又不休息也不欢庆,那根本就不叫节日,那就叫瞎折腾。

《孔子家语》里有个故事,讲子贡去参加腊祭节狂欢。孔子就问他:“阿赐,你也觉得快乐吗?”

子贡却回答:“这个国家的人都疯了,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高兴成这样。”

孔子听了之后批评学生:“百日劳苦工作,才换来这一天的欢乐和恩泽,节日的意义不是你能理解的。每日紧张劳苦却不休息,就连文王、武王也办不到;而只放逸享乐却不努力,文王与武王也是不做的。能够劳逸结合,有紧有松,才是真正的文王武王之道啊!”

追根溯源,最本真的节日是怎么来的?是如何度过的?比如说三月初三,在中国古代这一天是上巳节。要出去郊游踏青,采野荠菜回来煮鸡蛋。据说吃了这天的荠菜煮鸡蛋,可以健体驱邪。

这才叫节日,让人放松,让人欢乐,应该放假。而不是像现在,连端午都只给你放一天,三天还是调休——最可笑的是有这天假还是因为韩国人。

甚至还要把传统节日,都强行改造成教育日:重阳节居然成了敬老节,端午节居然变成爱国日,唐朝宋朝的人如果活过来看到了都要震撼全家——如今五一劳动节最受大家欢迎,难道是大家爱劳动吗?最后,还是那句老生常谈:发再多牢骚也没用,难道也克蛮古鲁兀鲁斯还会在意汉人的传统文化吗?

1898 年旧历三月康有为在北京召开保国会,声势极为浩大,引起守旧派的强烈反对。据梁启超说,当时最有力的反对口号便是御史文悌所上长折中“保国会之宗旨在保中国不保大清”这句话。可见在守旧派眼中,变法即使有利于中国也将不利于清王朝的统治。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总关键。

但清王朝是满洲人建立的,因此国家与王朝之间的利害冲突最后终于集中在满汉之间的冲突上面。戊戌变法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便是满族统治集团忽然警觉到:无论变法会给中国带来多大的好处,都不能为此而付出满族丧失政权的巨大代价。

这里必须从现代观点重新理解一下清王朝的统治结构。用传统的语言说,清王朝是所谓“异族统治”,日本史学界则称之为“征服王朝”。这种描写大体上是合乎事实的,但今天的读者则未必能一见即知其特征所在,尤其是与汉族王朝在结构上的区别。以中国大陆的流行语言表达之,我想应该称之为“少数民族的一族专政”。若转换为汤因比的名词,则可以说是“外在普罗的专政”。这不只是名词之争,而涉及胡汉王朝之间的一个根本区别。

这个中国史上的中心大问题,这里自然不能详作讨论,姑且以明、清两朝为例稍稍说明我的意思。明朝的天下属于朱家,但朱家皇帝并没有一个可以信任的统治集团作后援。朱元璋诛尽功臣,登基后只有广封诸子以为屏藩。但仅仅皇帝一个家庭不能构成统治集团,其理甚明。(依传统的说法,这是“家天下”。)

后来的皇帝鉴于永乐篡位,对宗藩防范甚严,只好依赖宦官作爪牙,即黄宗羲所谓“宫奴”。因此明代晚期形成“宫奴”与外廷士大夫对抗的局面。

与此相对照,清朝的天下不但是满族共同打下来的,而且一直靠满族为皇权的后盾以统治天下,所以整个满族确实构成了清王朝的统治集团。(这应该称之为“族天下”。)

不但如此,这个集团又是有严密的组织的,此即是八旗制度。这一制度虽从最初八固山共治演变为皇太极的“南面独坐”,并在雍正以后完全为皇帝所控制,但八旗制为满清一代的权力提供了结构上的根据则始终未变。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军政大权大体都在满人的手中。康、雍、乾诸帝也一再告诫满人必须保持原有的尚武精神,勤习骑射,不能效法汉人文士的诗酒风流。

如果我们当代的人不能理解百年前那场一度声势浩大的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的话,也便不能理解如今某些人一面要禁止放烟花一边又要取缔“夏日祭”的精神分裂行为了。

虚无缥缈的“夏日祭”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