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跟友人去了一間「居酒屋」。他說之前沒能去得成,因為居酒屋太早關門。

Me: 你們上次約幾點? 

🤖:九點半。

Me: 難怪!約這麼晚!那是你們問題啊。台灣的店一般都十點前關門。

🤖:居酒屋一般不會。好!那是餐酒屋!這裡上面、周圍全都是住宅,當然開得不晚,否則一定給投訴。

然後🤖分享自己到香港旅行時,看到灣仔一帶酒吧覺得很驚訝,音樂開到這麼大,酒吧還可開到這麼晚?不會吵到樓上的人嗎?

於是猜想一些可能的原因。


雖然地下舖樓上居也算是很普遍的情況,但整體來說,台灣land use比香港的更混雜,比較少有像信義區一帶land use 比較一致、用途比較明顯。

就是說,香港如果有近似類型的用途比較會聚在一塊,也就是地理常說的agglomeration 。如果你想要酒吧,可能會立即想到某幾個地方、區域、街道。大概不太會在屋苑或屋邨樓下商場找到酒吧,而在香港光是住在屋邨的人口幾近三分之一,更不要說把屋苑也計在內。

台灣的酒吧則可能相對散落在一個更大的範圍。當然我沒有就酒吧或什麼店去製作一個地圖,這只是一種在一處生活久了的… 「地方感」嗎?還有可能是一個地理/社科人的觸覺。它會隨著時間一再慢慢修正。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香港高樓大多,低層的房子一直不算是很吸引,基本上市區高樓的地下(一樓)都不會住人。所以就算有個酒吧在地下,大部分住戶也沒那麼直接受影響。相對來說,台灣幾層樓的寓公很多,生活空間靠近街道得多,比較掌握街上脈動也較易受此影響。

第三個原因,應該不少在台生活的港人也感受到,在台灣會自動變得比較早用餐。一來是因為店比較早關門,二來是感覺普遍港人的整個生活schedule 時間上都是比較晚,所以街上晚間活動比較visible 。不知是店舖營業時間的影響,還是人流所帶動,又或是兩者互為影響?而台灣整體來說,人們好像會比較早回家休息。

雖然只是從整體粗略來說,但大概因為這三個原因,在台灣地舖的嘈音對民居的影響應該比較大,會不會也某程度上影響了營業時間?


不過如果要再追問:

1 為什麼台灣的agglomeration 相對沒香港那麼明顯,跟城市規劃法規有關係嗎?還是因為地租相對便宜,沒那麼重視商機,所以沒那麼多agglomeration 的狀況出現?

2 會不會因為香港整體居住面積較小,相對台灣而言,人們在工餘時間更多的逗留在外頭活動,而非在家中?當然價值觀、生活方式與想像也影響我們選擇什麼工餘活動,以及在哪裡活動。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someoneswandering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someoneswand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