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malls 已登陸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hkmalls

市建局在旺角的活化項目618上海街,已正式開放。618上海街的前身是由14幢戰前及戰後唐樓群組成。不過重開後,大眾的反應都趨向負面,為什麼呢?

據市建局方面表示,這次的保育並不是「原汁原味」,而是保存唐樓的建築特色的同時,盡量恢復它們的實用功能。

項目只保留了10幢戰前唐樓群的騎樓部份,以及支撐整排騎樓的13條麻石柱,其他部分則是重建而成的。

市建局方面經常強調,在618上海街這個項目上,不是單純追求「原汁原味」地保留舊建築和原來的民生和經濟,而是要給予歷史建築物新的生命和用途,融入社群。這就是市建局融入旺角的方式嗎?

對普羅大眾來說,只會看到建築物外部的保育,而內部則和普通商場無異。

項目內店舖有三分之一來自附近地區,以增加地區元素;同時亦邀請藝術家,以上海街一帶的地區風貌作為元素,為內部多處加添壁畫。而項目內亦設一個多用途房間,供地區團體使用。

活化後的建築群樓高四層,另外天台層加建了商舖作餐廳用途。

地下設有幾間商舖,包括從石硤尾搬過來,算是商場內最富本地特色的家居用品店黑地,以及在深水埗非常著名的人龍店蘇媽蘇媽,也在場內設有兩層旗艦店。

M層的樓底不高,但已找不到唐樓的痕跡。除了蘇媽蘇媽外,M層只有管理處和賣二手物品的平安公司。

而通往平安公司的通道兩旁,則貼上了用電腦繪製的仿古壁畫,而這些壁畫卻沒有令筆者覺得有回到當年的感覺。

上到一樓,這層共有七間商舖,是整個商場最多商舖的一層。商户包括有日式雜貨店、古著服裝店美華氏及以保育為主題的小店Restore。

找些具文化特色的商户、找本地藝術工作者合作設計都沒有錯,但為何成品卻變成了四不像?大概就是市建局不懂去以顧客的體驗出發,只是以官僚的方式去交貨、達標、牟利。

如果是和發展商合作的保育項目,筆者還可以理解,因為地產商從來都不是開善堂。


例如在尖沙咀的前水警總部,長實旗下的1881就變成名店臨立的模樣。


另一例子是信和旗下的灣仔利東街,至今已和一般商場無異,找不到喜帖街的氣息之餘,甚至商店種類比K11 MUSEA更欠特色。

政府在保育香港文化上,有卸不去的責任,但似乎她們也是想在保育中牟利的。在進入618上海街之前,先談一下市建局的往績。

市建局自行營運的保育項目,說是經營不善也不為過。

例如從市建局前身土地發展公司遺留下來的西環西港城,位於一樓的花布街因歷史因素而保留至今;而二樓則租予Club One作婚宴場地,至今已結業;地下部分則以一般商舖為主,例如模型店、花店和餐廳,但頗為冷清。

市建局重施故技,希望把花布街再度重置至旗下另一新商場中環My Central。

為什麼要選址My Central ?這又要從另一個市建局經營不善的項目嘉咸市集說起。

嘉咸市集是市建局為了促成嘉咸街重建項目,而重建成的兩層街市,旨在安置原來的商户。但嘉咸市集因設計奇怪,以及附近的重建項目所影響,人流一直欠理想。

市建局上月為市集商户推行以手機程式遙距訂貨,但這個程式對嘉咸市集的商户來說,只是聊勝於無。

畢竟熟客的話應該一早已有聯絡方式,而網購盛行,商户已可直接把貨品送到府上。

至於My Central 正是位於嘉咸市集後方,嘉咸街重建項目之一,由長實和市建局合作發展,其基座商場歸市建局所有。商場連地舖共四層,面積26,000平方呎,佔地不大。

該位置所在的結志街和嘉咸街一帶,雖然鄰近蘇豪區和大館,但商户以乾濕貨為主,也並非遊客活躍的街道。剛才也說過,嘉咸市集人流已經欠理想,在這裡開設商場更難經營。

文初說到,市建局的活化方針,是要建設具文化、教育或藝術元素的商業項目,這也是有根有據的,就是在市建局另一項目茂蘿街7號的招租文件上。

茂蘿街7號也是另一個市建局經營不善的項目。

項目活化了十幢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唐樓,曾經由香港藝術中心作動漫基地用途,但由於基地長年蝕本,至今已歸還市建局管理。

項目內的所謂具文化的商舖只有鴻福堂、豪華咖啡、理髮店及皇后飯店。人流冷清之餘,也沒法為活化後的建築賦予新意義。

市建局經常談到保育和復修的困難,但復修後卻對成效不聞不問,這是成功的活化嗎?

近年在香港有越來越多的保育項目,例如主打文創的中環PMQ,雖然已經不復當年勇,也及不上台灣的文創園區,但比市建局項目算是有心思。

而馬會旗下的大館,則是眾多保育項目當中,算是在商業、歷史文化和藝術中取得平衡,也不時舉辦各種活動去吸引回頭客。

如果保育文化和建築是為了傳承香港的文化價值,那麼活化就不應只流於表面。要保留具文化價值建築的同時,亦難免會有新舊交替和作出取捨的時候,也許比四不像的保育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