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8日至8月12日,超過兩週時間,Matters.News 遭遇了創辦以來最大規模的、持續的 DDoS 攻擊。發起攻擊的 IP 分佈在世界各地,以美國、印尼、印度、德國與新加坡為主。攻擊時段集中在東八區工作時間,在高峰時達到每秒鐘四百萬次請求。攻擊目標包含了 Matters.News 的 SSR 服務器和 API 服務器。當我們切換 API 服務器地址後,攻擊者也緊跟著更新了地址。

DDoS 的攻擊方式在於通過大量請求使服務器超載,阻止用戶正常使用服務,但沒有、也不會給用戶的數據、內容和資產帶來任何影響。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了對Matters.News 網站架構的遷移,遷移到更適合抵禦 DDoS 的架構,各項服務已經恢復正常。但因為架構遷移與額外的防禦措施,部分地區的用戶在訪問時可能會出現不穩定,我們會在未來幾週內優化與解決。我們也會整理出該次攻擊事件的數據,以供感興趣的用戶和資安人士研究。

就此次攻擊的規模與持續時間來看,我們尚不知道攻擊者的意圖,只能假設未來可能繼續發生。這反倒驗證了我們的初衷——一個多中心的、韌性內容網絡的緊迫性

現實世界上演的分裂,已經早已讓網絡空間不再聯通。我們知道自主、開放的數字空間有多脆弱,也知道人與人的自由連結、自由表達需要依靠我們自己爭取。初露端倪的 Web3 提供了一個契機,讓我們有機會將自主與開放的屬性,以代碼的邏輯內建於網絡結構之中,不再全然依賴社會組織的維護。

去中心化的 Web3 重新確認數字產權,首先帶來的是數字空間的資產化。最先繁榮的去中心化金融,仰賴礦工、錢包客戶端、交易所、節點運營商形成豐富生態。但對於去中心化的內容與社交網絡,用戶、客戶端、人與內容的價值網絡、言論市場,仍在從中心化中脫胎而出的過程中。從 Celsius Network 的暴雷,再到美國政府下令封鎖 Tornado Cash 合約,都說明了雖然去中心化能夠保證資產與數據的安全,但尚處萌芽的 Web3 仍然因為中心化而十分脆弱。

我們希望能夠在網絡環境變得更差之前,為內容生態做好準備。2018年,啟動 Matters.News 時,我們優先满足用戶體驗,哪怕犧牲一部分去中心化,這裡包括對用戶至關重要的,本質上是中心化的功能,比如搜索、推薦、通知等。我們同時也相信,真正去中心化、具備韌性的,除了單一應用之外,更重要的是由圍繞共通設計的應用、協議組成的一個生態,由圍繞特定共識的建設者組成。

因此,Matters一直在與生態裡重要的合作夥伴一起,共同搭建一個更大的內容去中心化生態。包括已經建立合作的 IPFS、Meson.Network、Crust Network、LikeCoin、ENS,正在展開合作的 Polygon、Planet、RSS3 等等。

Matters Lab 會繼續讓創作者和讀者通向去中心化網絡的過程更加便捷。這既包括讓使用網頁的用戶能夠容易地進行內容發佈、虛擬貨幣捐贈等操作,也包括為使用 Planet 等客戶端的用戶提供 IPFS 網絡中的存儲。我們也將通過與 Crust Network 的合作,讓 IPFS 中的內容存儲更加可靠、分發更加高效。這裡還有許多未知的問題,比如如何支付內容存儲的成本,才能夠既可持續、又能夠被用戶接受。但確定的是,我們能夠藉此朝著數據自主前進一步。

更重要的是,Matters Lab 會專注在價值網絡的搭建:繼續讓好內容被發現、被獎勵,讓創作者找到自己的支持者和社群。內容網絡越大,內容的發現機制越是關鍵,是凝結與捕獲價值的關鍵一環。在這一點上,我們相信人不應把自己的思想完全交給集體機器,內容的挑選與策展需要更有機的人與社群來完成。合理的經濟機制設計能夠湧現出共識,在社群之內激勵為彼此做出貢獻的人。這也是 Matters Lab 希望提供的:一個讓內容生態良性、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型,讓讀者拿回自主權,讓創作者活下去

過去一段時間,Matters Lab 進行了許多實驗,探索適合內容生態的經濟規則。從引人注目的 Logbook 鏈上筆記本、TheSpace.Game 共創畫布,到不易察覺的「熱門」算法設計、追蹤信息流改進,都在為下一步的設計提供基礎。在未來一段時間,我們會逐步釋出 Matters 的經濟模型,與用戶一起討論和迭代。

要實現一個去中心化、用戶擁有的內容生態,需要自下而上的漸進努力,也需要不同產品和社群的相互協作。Matters Lab是時候與生態中湧現的優質項目,一起邁入下一篇章,展開全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