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捨離,意即「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事物;脫離對物品的執着」

移民總難免需要丟掉一大堆物品。
家裡儲物空間比較多,清理時赫然發現有這麼多多餘的物品,
奢侈地佔據著我們寶貴的生活空間。
最重要是移民這契機,令我更反思到生命裡有很多多餘而且有毒的關係。

丟棄多餘的物品尚且簡單,只是金錢上浪費,感覺對不起地球。
丟棄紀念物相較困難,因為它承載過許多回憶。
丟棄人際關係,需要很大的勇氣離開安舒區。

但斷捨離的精神,從來不是主張清貧,
要把家裏所有物品丟光光,把回憶刪光光,然後斷絕聯絡到深山隱居。

多餘的物品,佔據生活空間,導致我們無法真正享受物質。
多餘的人際關係,佔據時間和心力,導致我們無暇面對自己和自己珍惜的人。

發現

移民這事情,好像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一發不可收拾。
可是離愁別緒倒是沒有,只是有無盡的慨嘆。

特別是因為一件很事務性的事情,意外跟妹妹打開了溝通的大門。
我們的性別、性格和能力都很不一樣,
但談起童年經歷,簡直共鳴得無法停止下來:
無數個偷偷在被窩中偷偷飲泣的晚上,
父母數不清的苛求怪責,比粗話更難聽的説話,大量被忽視的情感需求,
甚至我們的情緒病以至寫過的遺書,都驚人的相似。

當我們兩兄妹拼湊出完整的拼圖,
發現童年的影響的確比想像中還深遠。
我覺得自己不需要被愛,否定自己有情感需求。
妹妹長大後事事嘗試努力換取愛,好像只有努力才配得被愛。

不是這個契機,恐怕我們一生都無法理解,無法放下這些包袱。
找到源頭只是第一步,但最少也叫我們內心安舒多了,明白不是自己的問題。
人到了三十歲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們成長都背負了這麼多東西。

再談原生家庭

從小問了無數次:”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別人的父母會______?”
到稍稍長大了,會不斷質疑是否自己的問題。
因為無論跟朋友談,還是會見駐校社工,
都是因為沒有表面傷痕所以作罷。就是跟父母溝通不好吧,這很小事。
這更加深了是我不懂得珍惜這“幸福家庭”的感覺。

到成年了,嘗試過理解他們的難處。
但我始終無法合理化,甚至無法解釋他們的行為(現在慶幸我不能)。
嘗試過善意溝通、大發脾氣、離家出走、祈禱、傳福音等等...
(因信仰關係,只差沒有試過下降頭)
但看來上帝也沒有意欲拯救這兩個人。

到我成家立室了,嘗試過想為人父母但沒有成功。
後來我們領養了一隻三花貓,跟她相處有點感受到作為父親需要的素質。
貓是一種神奇的生物,除了三餐一宿,還有着好像兩歲小孩般的情感需求。

我們出遠門了,回家她會撒嬌。
受委屈了,會尋求安慰。
被忽略了,會生悶氣。
吃飽睡飽玩夠了,還是會討爸媽關注。

經常聽到 “養兒方知父母心”。
我們養貓女兒,尚且知道她的情感需求。
然而他們養小孩,並沒有
我們把貓當小孩養,他們把小孩當動物養。

這叫我又想起近年防止虐待流浪動物的標語:
”可以不愛,但請不要傷害“。
這彷彿是我們童年的心聲,只要不落井下石就滿足了。
可悲的是我們雖然出身健全家庭,金錢物質並不缺乏,
卻將自己的訴求標準降低到好像現在的流浪動物,
然而我們的父母還是沒有達到。

為什麼?説穿了就是他們根本沒有愛。

我也必須承認我目前無法原諒他們,而且可能永遠也不會。

經常有人説“不原諒別人,是拿對方的錯誤折磨自己”。
但我認為:重點不在原諒,而是在於放下
原諒並不是放下一個人唯一的方法,
畢竟如果單方面原諒他,對我們幾十年來的經歷也太不公平。

有些人就是不值得被原諒。
我自己找到方法放下就可以了。

朋友

雖然在家無法靠父母,出外還可以靠朋友。
小時候因為社交技巧撮劣,被杯葛欺凌是家常便飯。
但慶幸還是偶爾會認識到一些交心的朋友。

但人各有志,當離開了有共同經歷的環境,
大部分朋友都會因為很多人生際遇、政見等等越走越遠。
以前會很唏噓 “為何舊知己,在最後變不到老友”。
然後行禮如儀般繼續參與那些羣體,心裡卻明白已經不是那一回事。

現在會明白,這代表是時候離開這種關係了。
但也不代表要否定我們從此一起走過的路。
只要感恩我們曾經同行過的日子,繼續前行就可以了。

地理上的距離,從來不是溝通最多的阻礙。
會溝通的朋友,相隔半個地球還是會無懼時差繼續聯絡。
不會溝通的人,坐在飯桌的另一端都可以視若無睹。
最遙遠的距離永遠就是“同臺食飯,各自修行”。
最近跟很多朋友 Farewell,很明白 ”Keep Contact“ 並不是客套話。

小時候會覺得如果可以有多點朋友,那就多好。
人越大越覺得時間不夠用,心力也很有限。
時間和心力應該留給自己和自己珍惜的人。
説話留給願意聆聽的人,文字寫給有共鳴的人。

人生是減法

消費主義社會努力灌輸:”只有擁有______,我便______。” 的思想。
於是人們努力賺錢追求很多物質,家裡囤積很多物品。
約很多飯局把日程填滿,甚至生兒育女嘗試填補人生空虛。

“斷捨離不只是收拾房子,而是一個自我認識的過程。”
從清理物品漸漸認識到人生是減法,不是加法。

減少了家裏的物品數量,我們學會了認真挑選真正高質的家品,
不再用因為特價買了便宜的代替品來將就使用。

減少了再無意義的飯局,我們學會了珍惜跟真正好友相處的時光,
不再因為從此的美好影子勉強繼續浪費時間。

減少了對人際關係的執着,我們學會了愛惜自己,
不再因為從此的經歷持續自我折磨。

移民這件事情,還真奇妙。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https://www.pexels.com/photo/concentrated-woman-carrying-stack-of-cardboard-boxes-for-relocation-379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