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概要:作為抗戰史研究的第一步,本章內容是對抗戰史研究方法面的探討。指出了國內已成為流派的「台兒莊大戰史觀」,在詞語涵義,歷史區分,記錄方法,研究內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筆者認為,現在抗戰史界流行的此類「大捷」史觀,都是以中國軍的勝利為歷史主線,選擇內容編造的抗戰英雄史詩。屬於一種政治史觀,目的在宣傳民族精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並不能如實還原歷史真相,如同現今的「台兒莊大戰」研究一樣,在戰略解釋,事實記錄,時期,戰場區分面都存在許多明顯錯誤。針對此問題,筆者陳述了本書的研究目的及基本方法。同時,介紹了台兒莊戰役曾在日本國內曾引起過的風波,並介紹了幾點重要的日軍檔案史料。】

1.1. 從台兒莊大戰的用語談起

1938年2月下旬至4月7日的「台兒莊大戰」(又稱台兒莊大捷),在國內是八年抗日戰爭(日中戰爭)中普通人所悉知的熱門話題之一。被公認為是抗戰以來國民黨軍隊首次重創日軍的歷史性大勝利。與共產黨八路軍的「平型關大捷」同樣被列入教科書,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典範事例廣泛宣傳,並設有專門的國家級大戰紀念館(棗莊市台兒莊區)。除了大量學術研究成果,文史資料一類的回憶錄外,台兒莊的大捷還在各種影視劇本,文學作品,教科書中頻繁登場。可以說是一個台海兩岸無人不曉的重大歷史事件。

一面,由於受到政治宣傳優先,愛國主義教育優先的他方面影響,台兒莊戰役在學術研究面存在著很多問題。雖所謂的成果汗牛充棟,但大多數人的關心都浮於表面,集中於描寫中國軍的勝利,日軍的慘敗,議論大捷在抗戰史中的歷史意義,講述抗戰英雄故事等面,或牽強附會地描述共產黨對此戰役的協助,影響。相反,缺乏對戰役的各個具體過程的科學考證,戰略面對日軍的作戰行動及目的也未能正確掌握,理解。戰史面許多重要的歷史事實,被掩蓋在政治宣傳的保護傘下,至今仍未能得到解明。

從用語面講,今日已通用的「台兒莊大戰」,實際上是一個戰後1980年代後半,在大陸產生的政治用語(台灣國民黨方面稱台兒莊會戰),正式定調於1993年4月8日紀念台兒莊大戰5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i]♦,特徵是以「大捷」「勝利」來區分這一段歷史,以達到進行愛國主義宣傳,教育的政治目的。

1-1 1993年落成的台兒莊大戰紀念館,(2015年,筆者攝影)


據筆者調查,台兒莊之戰前後,不僅不存在現在的「台兒莊大戰」說法,「台兒莊戰役」的稱呼也十分少見[ii]♦。

台兒莊戰鬥取勝後,最先出現的是「台兒莊大捷」,「台兒莊大勝」,「台兒莊血戰」的稱呼,指的也僅僅是台兒莊局部,並不包括台兒莊戰場之外的其它戰鬥。戰略面,近似於今日所稱「台兒莊大戰」的用語,當時被稱為「魯南之役,魯南會戰」(日軍稱「南部山東剿滅作戰」)。台兒莊的勝利,即「魯南會戰中台兒莊之戰」的勝利。

之後在中國軍大勝的宣傳攻勢中,「台兒莊」的名稱不斷發酵,政治,軍事地位也不斷被提高,經海外宣傳,曾出現與滑鐵盧,葛底斯堡,凡爾登大戰同樣被列入世界之大戰歷史[iii]♦的說法。與此同時,地理(地域)範圍的定義也不斷被擴大,漸漸取代了魯南會戰,成為記錄此段歷史的代詞。抗戰勝利後的戰史記錄中,更出現了以台兒莊的勝利為中心的歷史區分法,「台兒莊大戰」之語也應運而生。此種以勝利區分歷史,編寫戰史的方法,本書中筆者稱之為「台兒莊大戰史觀」。

今日的「台兒莊大戰」一詞,從多數使用者的區分方法看,指發生在1938年1月下旬-4月7日,包括池淮(安徽省),臨沂,滕縣,台兒莊等地域戰鬥在內的,中國軍方面善戰或取勝的一個戰鬥群體[iv]♦。開始時間,被規定為所謂「挫敗日軍北上徐州企圖」的1938年1月底至二月中旬的池淮阻擊戰。終點,被設定在4月7日,中國軍台兒莊反攻的大捷。在此處,為了突出中國軍方面的勝利,將作戰時間,地理位置,戰略目的不同的池淮阻擊戰(日軍稱池河,明光附近的戰鬥)也拉入此群體,與滕縣保衛戰,臨沂保衛戰,和台兒莊附近的戰鬥等拼湊到一起,並冠予代表性大捷之地「台兒莊」的名稱,意圖系統地描畫出中國軍自始至終奮勇抗戰,並取得最終勝利的抗戰詩篇。

但此頌歌,若從戰爭史學的角度看,在時期區分,地理區分,戰鬥區分面,都存在缺乏軍事面,戰略面思考的弱點,目的僅僅是為了拼湊,宣傳此段時期的一系列勝利。其結果,在歷史記錄方法和學術研究面忽視了戰史中最重要的客觀性戰略面分析,人為地製造出許多歷史解釋面的錯誤。其問題要點大致可歸納如下。

1.1.1. 「台兒莊大戰史觀」的問題

一、不能在戰略面有機,立體,全面地解釋這一期間的戰史。在國內,台兒莊大戰普遍也被認為是徐州會戰的一節。台兒莊大戰的歷史意義,被解釋為「形成了保衛徐州的屏障」。比如歷史學者韓信夫在其「台兒莊戰役及其在抗戰中的歷史地位」的論文中指出:

侵華日軍佔領南京後,沒有立即溯江西上,進窺武漢,而是企圖打通津浦線,從南北夾攻徐州」「第一階段為津浦南段主攻,北段助攻;第二階段為津浦北段主攻,南段助攻。津浦北段日軍磯谷廉介第十師團與板垣征四郎第五師團以台兒莊為會師目標,津浦南段日軍北上支援…。台兒莊戰役打了4個月,日軍既未能打通津浦線,也沒有佔領徐州,妄圖通過徐州沿隴海線取道鄭州直下武漢的計劃便無法實現。台兒莊的勝利,保住了徐州[v]♦。

可是,從戰略面看,台兒莊的大捷之結果是否真「保住了徐州」?台兒莊大戰(魯南會戰)和徐州會戰之間有到底有如何內在關聯?為何徐州會戰中,曾取得大捷的中國軍一下子轉為全軍潰敗?為何將台兒莊大戰終點劃分在中國軍大捷的4月7日? 大捷,大勝之後在台兒莊一帶又發生了何種事態變化?與今日並不在宣傳內容中的第二期台兒莊戰役(日軍稱「第二期南部山東剿滅作戰」),又有何種內在關聯?很少有研究者願意解釋,提及此類話題。台兒莊大戰的勝利,在此意義講,描繪出的僅僅是一個從戰略整體中被人為地分割,拼湊出來的,英雄史詩的斷章。

二、導致了戰略分析面的錯誤。從現在日軍公佈的多種檔案都可以得知,第一期南部山東剿滅作戰(台兒莊大戰)期間,北支那方面軍並沒有南下徐州,打通津浦鐵路的軍事企圖。從時期面看,中支那方面軍(2月14日以後改稱中支那派遣軍)的池淮渡河作戰,與北支那方面軍的南部山東剿滅作戰(第一期台兒戰役)前後相差兩個月余,又不存在統一的戰略面指揮系統,無任何理由稱其目的為貫通津浦線的南北夾擊作戰。

台兒莊大捷史觀所稱的日軍中支那方面軍「北上」部隊的作戰,指1938年初,日軍第十三師團(荻洲兵團)的明光,池河渡河作戰。按日軍戰史記載,作戰目的僅僅是為了擴大津浦鐵路的警備區域[vi]♦。此時的第十三師團,是擔任津浦線路附近警備的部隊。指揮作戰的步兵第一一六聯隊長添田孚大佐,和其上司,步兵第二十六旅團長沼田德重少將的職掌,也被命名為「北地區警備隊長」(兩人1月25日交代)[vii]♦。一月下旬,中支那方面軍雖批准了對淮河北岸「鳳陽,蚌埠附近之敵的擊滅作戰」,同時命令中又規定「作戰後須返回現駐地」[viii]♦。即返回原警備地域,制止其部隊繼續北上。

可見在明光,池河附近的日軍津浦線警備隊(13D),雖實施過對淮河,池河一帶的渡河掃蕩作戰,但並沒有攻佔徐州的目的,更沒有攻佔徐州的指揮權限[ix]♦。

北支那方面軍也同樣。第二軍(山東北部)的南下作戰企圖,從當初即屢次遭到大本營參謀本部的否決,3月14日開始的第二軍的南下作戰,也是在「清除眼下之敵」,「不可深入南下」的前提條件下被最終認可的。戰略計劃中該軍的作戰範圍被限定在「南部山東」,明確規定「第十師團在肅清大運河以北之敵(即佔領韓莊,台兒莊)後,須返回滕縣及其南方地區,確保地方治安」[x]♦。所以,若進展順利,位置於大運河北岸的台兒莊的攻略作戰,即是完結此戰略計劃的最後一次戰鬥。

所以不管從時期面,地理面,指揮系統面看,池淮之戰都與台兒莊戰役沒有直接關聯。戰前中國軍方面(包括國民黨軍委會)持有的,日軍企圖南北夾擊打通津浦線的解釋,現在分析,只不過是一種對敵情的推測,並沒有得到日軍方面的情報,史料佐證。在當時,屬情報源不足背景之下的軍事面敵情判斷的錯誤。問題在日軍早已公開了戰史檔案資料的21世紀的今天,此類歷史解釋的錯誤不僅未能得到絲毫糾正,反而在大捷史觀的影響下繼續發酵,被固定化,成為國內戰史紀錄中的正統戰略見解。

三、掩蓋了部分事實真相。為了突出大捷,大勝,如今的戰史紀錄中使用了大量當時的對外宣傳,報導材料作為歷史證據。部分後出的國軍戰史檔案(如補做的戰鬥詳報),也為了迎合大捷的政治宣傳,在戰鬥過程的內容中不同程度地進行了對事實的掩蓋,修改。戰後,在大捷史觀影響下,戰史研究者也沒有認真地研究,分析,批判過此類戰史檔案。特別是對比研究日方所公佈的戰史檔案。由於缺乏史料批判,和國際比較研究的必要程序,中國軍歷史檔案中存在的掩蓋,錯誤之處也至今未能被發覺。結果使很多宣傳材料的內容,和歷史檔案中的錯誤未經批判,辯偽便作為事實被載入史冊,至今也未能澄清。宣傳機關,為了政治目的(愛國主義教育)也不能容忍任何學術面對錯誤記錄的辯偽。結果掩蓋了很多重要的基礎事實。如本書所澄清的4月6日所謂台兒莊大捷的戰鬥中,中國軍的反攻,殲敵的事實到底是否存在?日軍是自主撤退,還是被中國軍的反攻擊敗,潰退出台兒莊?李宗仁各次反擊命令的時刻,中國軍各部是否進入了反擊指定位置?迄今宣傳的大捷殲敵的戰果,是否能得到日軍戰損紀錄的佐證?等等。台兒莊大捷,除了戰略面勝利(日軍撤退)的事實外,實際內容對14億國人來說至今仍是一個謎底,出現在戰史中的種種反攻大捷的內容僅僅是一方宣傳中的形象,並沒有可靠證據,也不能經受科學研究的檢證。

四、影響了研究的科學性開展。由於台兒莊的勝利被利用於學校教科書和政治教育,發生了研究的政治化,學問的御用化現象,台兒莊的大捷也變成了神聖的抗戰金字塔,從而影響了研究的自主性,客觀性開展。大多數研究成果中鮮見嚴謹,扎實的對檔案史料的考證,不經批判檢驗,互相抄襲各種傳奇,逸聞,甚至還出現通過黨政機關的政治審查,管制制度來壓制,排除異己,干涉學問研究和出版自由的不正常現象。

以上論及的「台兒莊大戰史觀」,實際上是一種學問研究的政治化,宣傳化現象。即大陸方面的黨政機關屢屢提及到的學問研究中的所謂「黨性問題,國家立場問題,民族精神問題」,或「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等。筆者認為,若不能擺脫此種偏見,歷史僅僅是一個政黨,政權的工具,是不可能存在科學性,客觀性和國際共識的。

1.1.2. 既成研究存在的方法面問題

以下再看一下另一層面的戰史研究方法,技術面問題。

一、宣傳材料的價值問題。戰史,一般是按戰史檔案來編寫。檔案內容包括當時的電報,戰鬥報告,軍內統計,軍事關係文件(公文書)等。此類文件中,也不乏摻雜一些對外宣傳的公開材料。戰爭不僅是軍事面的對抗,也是一種政治間的博弈。宣傳材料的大量存在,即屬於一種政治對抗的手段。一般公開出現在媒體,報刊,雜誌中的,大多屬於這種宣傳材料範疇,目的是鼓舞國民的抗戰士氣,內容有部分事實(如事件的日期,地點,當事者)也包含大量的宣傳水分(如規模,戰果)。所以戰史研究中,必須區分各種資料的對內,對外的性質,儘量避免使用對外宣傳資料。從此意義講,戰爭中的媒體資料,應是一個批判的對象,使用媒體報導時,必須對內容進行分析,選擇,批判。絕不能囫圇吞棗,輕信,或引用作為歷史證據。

現在有關台兒莊大戰的戰史研究中,有很多人使用軍宣傳口的公開數字,或以民間報刊報導內容作歷史證據,有的甚至將民間的抗戰故事演義內容也寫入史書(如本書第三章中分析批判的「活張飛大鬧劉家湖」事件),以迎合一般讀者的獵奇心理。可以說戰時下只要是對外公開的,眾人所見的,大部分屬於宣傳材料。是必須分析批判,或剔除的內容。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為了提高教育效果,有的戰史研究在記述文體中還充滿著各種形容詞語和豐富的愛憎感情,使戰史變為大眾化的宣傳,教育工具,嚴重影響了學問的嚴謹性和科學性。

二、口碑的價值問題。如今的戰史書籍,研究有一種傾向,即大量使用口碑資料。如回憶錄,傳記,政協文史資料(大陸),口述歷史等。此類資料數量很大,流傳也很廣,有的也富有引人的情節。筆者並不是徹底否定此類口碑資料的價值,但認為在嚴謹,正規的戰史書籍中,應儘量排除此類內容不確實的口述。一面,有日記,私人保留的文件,備忘錄等文字佐證的傳記,回憶錄等的確有很高價值。但價值並不在口述,回憶錄文章本身,而在於其引用,參考的文獻資料。所以在參考傳記,回憶錄等材料時,應儘量去尋找,利用這部分原材料,而不是囫圇吞棗地轉引文章內容。

而現在很多人,特別是非專業的研究者,多信用此類口碑,回憶錄。政協文史資料一類的糟粕大量充斥於歷史研究領域。更有些研究者,一面放置基礎檔案研究,一面卻津津樂道地去收集什麼老兵口述,編寫口述抗戰歷史,以體驗為真,以口述為實。這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錯誤認識。口述調查是社會學的方法,手段,對掌握一種大致的社會傾向,風俗習慣有象徵化的歸納作用。可進行傳統教育,但不適合於對具體歷史事件的研究。因為其不可能準確提供地點,時間,人物,過程,結果等歷史學中所必需的基本情報。本書中筆者的多種考證結果都證明,此類口碑資料若和檔案內容對比,可發現其內容基本上全不正確,存在著大量的不實或錯誤。研究過程中實在無檔案資料佐證時,可以引為參考,但若有該當方面的檔案資料存在時,必須儘量杜絕此類口碑。決不能讓其充斥於戰史,或取代戰史研究。

三、國際間比較研究的必要性。迄今的戰史,可以說特徵多為閉門造車式的單方向研究。即材料基本來自於己方的各種史料。有的也按自己國家的政治需要,來收集材料,編寫資料集,撰寫歷史。因為戰爭的背景是國家之間的政治對立,所以近代的戰史之中此種閉門造車,閉門寫史、論史的傾向也十分明顯。遂出現了所謂立場,原則,黨性,民族精神之類與研究無關,或與科學對抗的政治面價值觀。一面,戰爭不管性質如何,都是雙方間的行為,不可能僅一方存在。所以真正的,有普遍性的戰史,也應以事實為准,突破政治對立的壁壘,障礙,擺脫閉門造車的舊弊,公平地記載描寫雙方間的行為,即對方,或第三者可首肯的,有普遍性的內容。

此時最需要的情報,並不是知己,而是知彼。在實際的戰爭中,可以說是知己容易知彼難。因為彼方的情報(敵情)都屬於機密,戰爭期間是絕不可能對外洩露的內容。所謂的敵情(知彼內容),多都來自一方的推測,判斷,或間諜情報的收集,絕不會完全準確,如前述台兒莊之役中日軍有攻打徐州企圖等誤判。

中日戰爭在戰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由於冷戰的存在,敵對關係的持續,寫戰史也只能閉門造車,僅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史料,按自己的觀點、立場寫自己的戰史。很多都是一紙宣傳抗戰勝利的政治文書。戰後出現的,中日戰爭的第一批戰史,實際上都是在此種政治對立背景下的產物。避免不了「知彼」面,即「敵情」判斷面的錯誤。除了政治立場的對立之外,知己不知彼,可以說是20世紀後半期出現的第一批戰史研究的最大的不足點。台兒莊之役的研究中也存在此種問題。有許多是戰略面重大的敵情判斷錯誤。

在21世紀的今天,由於各國間戰爭和解的進行,研究的國際化發展和交戰國間的戰史檔案解密,在迄今困難的「知彼」方面,出現了新突破的可能。此背景之下,若求戰史研究的客觀性,公平性,普遍性,必須採取開門寫史的新方法。即放棄舊政治立場,觀點,一切以事實為准,客觀地記錄歷史。此方法的重要目的,就是在「敵情」方面,相互虛心參考,吸收對方戰史檔案的內容,達到真正的「知彼」。最近經常提起的國際接軌研究的目的,實際也在此處。通過舊敵方的戰史檔案,瞭解自己從前所不知道的「敵情」,以糾正推測中的錯誤。若避開政治對立,僅以追究歷史真相為目的,研究的國際接軌,今日並不是一個難題。

關於台兒莊的戰鬥,日軍方面已公開了大量豐富的作戰檔案,若稍經研究,不難掌握日軍的全部戰略企圖,作戰過程,和損失消耗等詳細內容。一面中國方面的戰史檔案,由於受到大捷宣傳的政治影響,部分史料(如戰鬥詳報)中存在不少人為的歷史操作。特別在對己方的失敗,責任的掩飾面。在研究中筆者發現,此類問題若僅信賴自己方面的檔案資料,不對比敵方檔案紀錄的話,很難判斷出事實真偽和史料加工的痕跡。比如台兒莊大捷中所謂中國軍的反擊,殲敵數據,若不仔細對比日方的作戰檔案,是不可能判明事實真相的。遺憾的是,由於政治面的台兒莊大戰史觀的長期影響,許多重要方面的比較研究未能展開,或未能公平地展開。即日軍檔案中的數據和內容(知彼材料),至今也未能被中方的戰史研究者虛心接受,出現宣傳,推測,口述的“知彼”,超越了對方檔案記錄的奇觀。21世紀以後的台兒莊大戰研究中,仍存在循規蹈矩,沿襲舊方法閉門造車的傾向。通史,多在抄襲舊版,偶然觸及到敵方戰史資料,也經常可見按自己的立場,意圖,斷章取義,牽強附會的解釋法(謂「批判地吸取」)。有關本書提起的國內台兒莊大戰「殲敵11984人」說,即是一個典型代表(參考本書第十二章)。

筆者認為,在比較研究中,瞭解舊敵方檔案中的戰略企圖,戰鬥部署,軍隊區分,作戰過程,和損失、消耗等數據是最重要的「知彼」內容。一個是敵情情報,一個是戰損紀錄。都是之前不可得知,也不能準確掌握的敵方的舊軍事機密。


[i] 按筆者調查,最初使用此語的是1988年1月山東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台兒莊大戰親歷記》(山東人民出版社)一書。頻繁出現於1993年,台兒莊戰役55年紀念活動前後。定下此基調的應是1993年4月8日舉辦的「紀念台兒莊大戰5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和同時舉行的“台兒莊大戰紀念館」的命名及落成典禮。

[ii] 當時使用過“台兒莊大戰」表現的僅發現一例(管見),出現在《華美》週刊,論評選輯欄的小標題中。並沒有任何影響力。屬於媒體界的民間用語(1938年4月23日,18頁)。

[iii] 美國雜誌《生活》(Life),1938年5月23日號評論。

[iv] 參考「台兒莊大戰記事」(徐明忠,崔新明主編《資料選輯台兒莊大戰》,上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22頁。

[v] 韓信夫「台兒莊戰役及其在抗戰中的歷史地位」,《近代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3月,67頁。

[vi] 「第十三師団命令」、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2200800、歩兵第116連隊 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1月28日~13年2月18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419頁。(以下“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的部分,統一簡略為JACAR:)

[vii] 「北地區警備隊命令」、JACAR:C11112200800、歩兵第116連隊 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1月28日~13年2月18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465頁。

[viii] 『戦史叢書 支那事変陸軍作戦〔2〉昭和十四年一月まで』(戦史叢書089)、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編、朝雲新聞社, 1975年,18頁。實際上2月10日,進出淮河北岸後,在現地與中國軍對峙,並未按計劃退回。

[ix] 3月8日,中支那派遣軍參謀長曾對大本營提議,策應北支那方面軍的南下行動,遭到大本營的否定,稱當前並沒有改變“不擴大方針」的企圖。(前出『戦史叢書 支那事変陸軍作戦〔2〉昭和十四年一月まで』、29頁。

[x] JACAR:C11111708200、北支方面作戦記録 第1巻 2 昭和12~16年(防衛省防衛研究所)、8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