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防工業難去中?新F-35戰機內有中國零件交付急踩煞車
美國國防部 9 月 7 日確認 F-35 第五代戰鬥機的交付已被擱置,因為在由漢威聯合(Honeywell)供貨的渦輪機中發現有使用未經授權的中國製磁鐵。9 日 F-35 聯合生產辦公室(F-35 Joint Production Office)尋求對該中國製零件的豁免,否則每年 140 多架 F-35 的生產會面臨嚴重的風險,但同時五角大廈表示製造商已經為未來的戰機找到可替代的零件供貨來源。
美國國防部表示,在從製造商處得知中國製造的合金磁鐵被用於 F-35 的渦輪引擎中,因此暫時停止製造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 Corp.)的交付作業,因為這違反了聯邦國防採購規則。不過,美國防部發言人戈梅爾(Russell Goemaere)表示,這個磁鐵零件不會造成安全問題,他說:「我們已經確認,磁鐵不會傳輸資訊或損害飛機的完整性,並且不存在跟此問題相關的性能、品質、安全或安保的風險,F-35 現役機隊的飛行任務將正常繼續。」此外,洛克希德馬丁是自願報告違反規定的狀況,並表示已找到新的供貨來源。洛克希德馬丁計劃在 2022 年交付多達 153 架 F-35,迄今已交付 88 架。但美國國防部並沒有透露現在有多少飛機的交付程序被推遲,或者有多少架戰機含有中國磁鐵零件。
這起事件絕非孤立單一事態,而是反映出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國防和民用工業的萎縮導致美國軍方在產業供應鏈方面遇到了廣泛且日益嚴重的困難。這些產業的萎縮使得外國零件有機會打入美軍武器生產鏈,特別是來自東亞的零件,也對於美國的關鍵武器計劃越來越不可或缺。
F-35 的生產是世界上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武器計劃,也是北約和盟國軍隊的未來支柱,因此 F-35 影響美國國防的面相很廣,而且也是冷戰後具指標性的軍武計畫。然而,此次 F-35 渦輪引擎發現有中國製零件並不是頭一遭。事實上,五角大廈此前曾提供豁免,允許在戰鬥機計畫的早期階段使用中國零件,因為不這樣做會導致已經晚了幾年的開發工作出現無法接受的延誤,突顯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影響力仍很廣。
除中國外,F-35 有更多更重要的零件長期以來一直是來自台灣,例如晶片等。即便供貨商是親美國家,但美國軍方仍要求上游供貨商不能有中資的公司。例如零件有個關鍵電路板是英國製造,但該廠商被發現有中資背景,洛克希德馬丁最初否認,不過此事 2019 年被證實了。
此外,未來仍可能會持續出現 F-35 中有中國製的零件,特別是美國公司過去試圖掩蓋在供給軍用的產品中有用中國製零件,例如艾文杜拉科技(Aventura Technologies)2019 年被發現把中國製監控設備偽裝成美國貨裝設於美國軍事設施中。而另一個現實問題是,如果廣泛地限制中國製零件會嚴重阻礙美軍生產武器,例如,中國目前供應全球 85% 以上的稀土,而生產每架 F-35 大約需要 417 公斤稀土。
由於全球工業和高科技以結構性地轉向東亞,因此有分析師在 2018 年質疑:「是否有可能再製造純粹的美國製武器」。國防記者 Brett Tingley 說:「目前,美國幾乎完全依賴外國製造的電子產品為其大部分技術提供動力,包括國防和消費(民用)領域。這對民用高科技的競爭能力以及國防部門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由於科技供應鏈的全球化和 1990 年代民用高科技製造業的衰落,恰逢國防預算縮減,因此外包的動力越來越大,美國國防部門的自力更生能力急劇下降。」
在 2000 年代,美國社會普遍反對透過制定法規來減少國防設備依賴外國零件。例如,2003 年,航太工業協會反對要求更依賴美國製造的設備,因為限制外國進口零件不僅會顯著提高成本,還會阻礙美國取得許多最先進的電子資訊技術,例如美國已不生產的顯示器面板。這樣的產業趨勢不僅使美國的供應鏈面臨更大的風險,尤其是在戰時,而且由於中國的研發規模更大、民用工業基礎和高科技製造規模更大,長時間下來,中國國防產品可能會逐漸處於優勢地位。
美國在冷戰期間生產世界頂尖武器系統能力的關鍵在於擁有全球高科技關鍵地位,以及先進工業有著近乎無與倫比的規模,這些地位自 1990 年代以來迅速下降並持續衰退,這種狀況迫使美國的國防生產計畫必須將中國和外國的生產和技術納入體系中,因而導致現今的狀況。
參考來源:
2022/09/07 CNN Pentagon halts deliveries of F-35 fighter jets after discovering a component manufactured in China
2022/09/17 The Diplomat Chinese Parts in the F-35 Highlight Concerning Trend in the US Defense Sector
The post 美國防工業難去中?新F-35戰機內有中國零件交付急踩煞車 first appeared on pourquoi 報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