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學進階──攻勢與守勢戰略(2)
解釋所謂的攻勢、守勢戰略,意圖是非常重要的,台灣完全沒有反攻大陸的打算,現階段也沒有想過侵略福建省取得土地,那麼要將武器解釋成為進攻性用途,就沒有說服力。換句話說,要解釋攻勢跟守勢,我們要先了解「現狀」。
戰略學進階──攻勢與守勢戰略(1) | 王立第二戰研所 - vocus
戰略學上,在談論攻勢跟守勢時,非常難以區分,畢竟沒有一個現代國家在公布戰略時,會明擺著要侵略他國領土,或是明言重訂國際規則的。所以,我們就無法看出,其戰略的布局是攻勢還是守勢?那絕對不是這樣。 要區分一個國家的戰略布局是攻勢還是守勢,必須要懂兩點。這個國家的歷史發展,以及實際建軍的狀況。將兩者綜合在一起,研判其意圖是否有超過現狀的基礎,才能評論其攻守狀態。 ...歷史無法放棄
回到近年最夯的範例,俄國對烏克蘭的侵略行動,許多人無法理解,何必大動干戈?
讓我們回到帝俄年代,所謂的俄國三大悲願,可說刻劃在基因之上:
- 第一、朝向東西兩洋的不凍港
- 第二、面對西歐的緩衝區
- 第三、黑海到地中海的暢通
要說為什麼,就得從工業革命後,世界霸權必定在海洋上開始說起,也就是俄國想要擠身強國,就必須接壤大海,沒有海洋貿易,國家不會富裕,人民不會富足。
第二點,聖彼得堡的西面,波羅的海三小國,在莫斯科以西是波蘭,往巴爾幹的道路就是烏克蘭到羅馬尼亞這帶。
第三點,取得君士坦丁堡,也就是現在的伊斯坦堡控制權,介入巴爾幹跟往中亞通土耳其的道路,最終包圍黑海,徹底控制博斯普魯斯海峽。當然這還沒做到,然後土耳其在二戰後算靠向西方。(編按:帝俄以來打了數百年的俄土戰爭,至少自18世紀開始都是圍繞在巴爾幹及黑海周邊的控制權)
戰略意圖的歷史延續性,從大格局衍生到個人
蘇聯年代,一直都還沒做到第三點,解體後的俄羅斯更是失去了大半成果,要說恢復帝國是太沉重,但要現在的俄羅斯人放棄這一切目標,實在太過艱難。
波羅的海三小國的恐懼其來有自,俄國如果強大,要保護出海口就勢必會想要再次侵門踏戶。烏克蘭雖說跟現在的俄羅斯關係千絲萬縷,但只要倒向西歐,就等於俄羅斯從北海到黑海的水陸交通,就截斷在烏克蘭東部手上,情感上怎樣都無法接受。
確實,就現代的角度來說,只要貿易協定簽訂的好,的確不需要擔心這些,但地緣戰略格局沒有那麼簡單就能放棄,尤其是數十年以上的心結。直到今日,美國季辛吉派的官員,依然將俄羅斯當作最大敵人,想盡辦法要削弱其勢力,站在俄國的角度來說,如果美國跟北約都是這種想法,那麼俄國若不走另外的道路,就只能被削弱到瓦解。
這意即,攻勢守勢戰略,並不是單單只看客觀的形勢,各國主事者的想法也是非常重要,所以俄國才會花時間滲透美國跟德國,想要培養親俄的政治人物。但我們也不能說這是錯的,台灣也會花錢買公關公司,全世界各國在華盛頓都有遊說團體,誰說俄國就不行?
就意識形態的對立而言,美國傳統上是因為私有財產制度,跟共產主義完全不相容,所以保守勢力會敵視俄國。但在蘇聯解體後,連普京都不只一次公開揚棄共產主義,回到幾乎是帝俄的帝國主義路線上,要說美俄之間還有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就太過牽強。
也因此,美俄之間在勢力範圍邊界上的守勢攻勢,很大一部分要看「人」的因素。俄國毫無疑問,整體上都是攻勢態度,畢竟傳統上來說,從波羅的海到黑海這一條線上,都是自己的領土或是緩衝區,別說是北約進入,連相關國家立場翻轉都很難接受。實際上俄國的軍力部署,也看得出來都有隨時可以翻轉駐軍變成侵略軍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