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畫像
如果白色恐怖是過去,那到底多恐怖?又為何是白色?可能有一天變成綠色恐怖嗎?如果有個視角,是從大眾的角度去看白色恐怖,撇開激情、悲情和憤恨,有一種在時間之流中,很難留下來的畫像。不是大人物,而是有一群人,也在歷史中有個位置,成為大機器中被輾壓過去、壞了可能就換掉的小螺絲。
夾著台語的表述方式,是三篇小說的合輯。台語的部分,都會附上華語翻譯。不影響閱讀,而是更凸顯那個過去曾經的時代,小人物如何不斷地找尋出路,尋求安身立命,以及眾多的不得已。
少了壯烈犧牲的殺戮或獻身,也沒有長期囚困於牢的情節,所謂的無名英雄,像是白色的畫像,若是在白紙上,不仔細看,還真的很難看到他們的輪廓、樣子和他們所經歷過的。大眾習慣的大人物形象,對比這些人,顯得平實,但相信多數人在那個時代,是過著那樣的生活。
面對時代、社會環境的改變,不管在哪個位置,是社會的中堅、中上階級乃至於出國奮鬥,呈現的樣貌都不同。第一個故事在戰爭陰影下的人生,除了偶爾聽聞家國大事之外,若不是與身邊的人有關,那還真是誰當皇帝、總統,日子總是要過。第二個故事是過去總受尊敬的職業,經歷了一番民主之後,成了另一番風貌,既得利益與新的機會、危機同時在天平上,卻怎麼也無從平衡。不同社經背景的人,連死生都有別,但情總是在的。第三個故事說到了黑名單、流亡海外、職業學生,以及知識分子與有識之士曾經的努力。許多年後,反共抗俄、國家主權的概念都有了質量上的改變,老台獨一方面是揶揄,一方面則是充滿著世代間不理解的不認同。
有些人物,是很容易看出來的。殷海光先生、杜聰明博士、彭明敏先生、郭松棻先生、張超英先生、黃文雄先生、黃昭夫先生、張維嘉先生、蘇維熊教授、楊雲萍教授是特別的鮮明,略略看過那段臺灣史,都能輕易的看出。又或許還有其他人物,沒有能一下看出來,顯得對那段歷史的不夠熟悉,但不影響閱讀小說。
對於白色恐怖下的人物,不管大小,他們的主張都不單一,也都有各自的想法。面對現在仍處於高度緊張的西臺灣與我國的角力,假訊息、資訊戰充斥,卻難有共識。意底牢結裡,圈住的人更多了。離鄉背井出了國,真的希望自己不是失根的蘭花,儘管過去的愛國教育鋪天蓋地,每個人想要的國仍不盡相同。但,他們都曾在自己的位置上,為自己的國努力。
推薦給每一個也一樣是平凡人物的朋友,不知戰爭何時來、也不知亡國感要到幾時,但過去那種來自國家政府的白色恐怖,不管是哪個主色的政黨主政,都是多數人戒慎恐懼需要不斷監督反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