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
當你旅行,醒在陌生的地方時,可否曾有這樣的念頭閃過?
在北歐搭便車旅行的兩個月,帳篷曾經成為我的任意門。每當早晨來臨,我在睡袋中甦醒,打開帳篷走出那專屬於自己的深眠空間,我才能搞清楚,自己現在身在何處。
不斷搭便車移動的漫漫路途上,我常露宿在某處公路附近,不知名的樹林裡,或是某個小鎮外的湖邊。當中某些地方長得極為平淡,但若真有一扇任意門讓我回到那,也許我仍依稀記得,自己曾在那裡待過一晚。
薩古魯說:「身體記得一切。」
所謂的既視感,除了神秘未解的大腦謎團之外,我想還有種可能,就是你真想不起來。唯有你的身體,記得你做過些什麼。
而我深刻記得,幾個鑽出帳篷時,自己身處的場景。比如太陽剛升起的蔥鬱樹林裡。那時我所見到的太陽,是一種我未曾見過的火紅。而即便我如何試著想描述,也無法言喻那樣的美,是如何衝擊過我的心靈,並在我的腦海裡留下烙印。
在自然裡待得越久,內在的平靜,也會如藤蔓般,緩緩植入心底深處。
「但我究竟是誰?」
我們確信自己是誰,是透過起床時,感知到自己身在何處?還是甦醒之後,腦筋開始思考的那一瞬間?
當然,記憶總能用極快的速度,在感知到來之前,就已經讓我們知道自己是誰。像是想起今天是週一,你就知道自己又得連續五天,當個乖巧的「社會人士」那般。要對「我是誰?」這樣徹底本質般的質疑產生興趣,需要有更多深入自覺的體驗。
而提升自覺有許多歷程,成長也許是其中一個關鍵字。即便我們時常容易,被「成長」這人們超量灌溉的字眼,導入了迷思當中,而難以得到真正的提升。
社群媒體的觸及程度,不等同於文章深度。快樂能帶來的實際效果,往往比想像中來得小上許多。體重因節食而下降,但體脂肪其實還是一樣。諸如此類的事不勝枚舉。而即便你一一看穿每件事的本質,也並不意味著難題從此解決。
當過於聚焦在某個環節上時,其他我們原以為不需花費心思維持的事情,便會開始逐漸鬆動。我想這才是人生真正的難處:一切的平衡。
透過一些人生體驗,你漸漸能生出一絲信心,知道即使這世界瞬息萬變,也並不會一瞬間改變你。你唯有透過與自己的對話,與你敞開心靈接收的任何訊息,經過幾次沉潛的呼吸,空氣才會漸漸凝固成,你未來的樣子。
這樣回過頭來看,要跳脫記憶,本質上去思考自己是誰,好像顯得愚蠢或不合時宜。但當你藉由日常的生活體驗,達到「忘我」的時刻增加時,也許你能更加聽懂,我在含糊的語境中,真正想表達的。
每個人都想保有更多高光時刻,我也不例外。但「我」從來不重要,放到了整個社會、世界,多重宇宙、平行時空,所謂的「我」可能根本不曾存在。
但感受存在。感受緊連結著的意識存在。
「我」只能感知自己所感知的,純粹的意識則能感知一切。試著再往心中那看似無聲,幽微而黯淡的聲音裡,細緻地去探索吧。那裡也許仍有著,你從未碰觸過的什麼。
像楚門最終發現了秘密,觸到天空的畫布那般。
2018.8 柬埔寨暹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