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一中政策會逐步鬆動嗎?
是說裴洛西訪台,讓中國激烈反彈,不只事前揚言擊落裴洛西的專機,並在裴洛西離台後,展開大規模軍事演習,讓情勢陷入緊張。中國這樣的反應,並不單單只是美國政要訪台的規格有新的突破,其背後有更深遠的原因。而若要瞭解中國為什麼這麼焦慮,要從美國與台灣斷交後的兩大政策說起,這包括在政治上的一中政策,與在軍事上的戰略模糊政策,這兩個政策構成了美國對台灣問題的基本態度。過去許多人往往將這兩個政策混為一談,但其實這兩個政策完全不同,雖然常常互相影響,卻完全不一樣。
美國的一中政策是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政府,而與台灣只保持非官方的關係,並且認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台灣是其領土。承認與認知是不一樣的事,美國承認北京政府,卻不承認北京所主張的領土範圍,在美國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及於台灣的情況下,美國主張兩岸若要統一,應該以和平的方式,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美國這樣的主張,在軍事上就催生了戰略模糊的政策。不清楚承諾協防台灣,以避免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反攻大陸,後來在台灣走向民主化之後,也能用來阻止民進黨政府宣布台灣獨立,引爆台海危機,將美國拖入戰火之中。
但是隨著美中關係的破裂與中國的威脅越來越明顯,戰略模糊政策受到許多的挑戰,過去一段時間,許多智庫學者或卸任官員都不斷質疑,戰略模糊政策助長了中國的野心,再加上烏克蘭戰爭的催化,導致拜登政府微調了戰略模糊政策,以口頭的方式,多次直接表明如果台灣遭到武力攻擊,美國將會出兵保衛台灣。雖然拜登在做出這樣的宣誓以後,美國政府都在隨後強調美國的一中政策仍然維持不變,但也說明了美國對台海問題的兩大政策,其中一個已經出現了鬆動。雖然拜登政府打破戰略模糊的方式,是口頭承諾,以便未來在情勢改變時,可以縮限解釋,但這已經讓中國感到極端的不安。
原因在於,過去鼓吹應該調整戰略模糊政策的智庫學者與卸任官員,現在開始質疑起美國的一中政策,甚至不乏重量級的學者與未來可能更上一層樓的年輕卸任官員。舉一個最好的例子,川普政府時代的前任國防部長馬克.艾斯培,就公開質疑一中政策與戰略模糊,而且這並不是特例。由於艾斯培正值壯年,學經歷完整,身為美國的政界菁英,未來隨時有機會再進入政府任職。這當然讓中國感到如刺在背。艾斯培質疑美國的一中政策時,人正在台北訪問,也剛好是媒體透露裴洛西有意訪台之時,中國很難不去注意到這其中代表的意義。
當然,現階段拜登政府並無意改變美國的一中政策,甚至也注意到中國的焦慮與不滿,因此在拜習會與多個場合上,不斷重申美國的一中政策並沒有改變,希望能安撫中國。不過拜登的年歲已高,很可能只能擔任一屆美國總統,但美中兩國的競爭,看來將會是長遠的情勢。中國極有可能認為,如果不在裴洛西訪台時進行大規模的威嚇,掀起另一次的台海危機,會無法阻止接下來可能出現的骨牌效應。特別是在裴洛西訪台之前,歐洲議會的副議長也才剛剛訪台,說明這並不是偶發事件。中國除了擔心美國鬆動一中政策,更害怕世界上的其它國家都開始起而效法。當然,現階段拜登政府並無意改變美國的一中政策,甚至也注意到中國的焦慮與不滿,因此在拜習會與多個場合上,不斷重申美國的一中政策並沒有改變,希望能安撫中國。不過拜登的年歲已高,很可能只能擔任一屆美國總統,但美中兩國的競爭,看來將會是長遠的情勢。中國極有可能認為,如果不在裴洛西訪台時進行大規模的威嚇,掀起另一次的台海危機,會無法阻止接下來可能出現的骨牌效應。特別是在裴洛西訪台之前,歐洲議會的副議長也才剛剛訪台,說明這並不是偶發事件。中國除了擔心美國鬆動一中政策,更害怕世界上的其它國家都開始起而效法。
不過中國在這件事情之中,最大的敗筆,恐怕是媒體的操作。即使是西方的民選政府,在操作議題時,也常常不慎翻車,更何況是不諳西方民主制度與媒體生態的中國。再加上中國內部一些煽動激進民族主義來吸引人氣的公眾人物,不斷加碼放話,更讓事情變的不可收拾。其實中國曾經有機會正確傳達自己的疑慮給美國與其它國家,畢竟目前美國的拜登政府與多數國家,仍然沒有到想要調整一中政策的程度。偏偏事情快速失焦,變成美中雙方互相較勁,不能先認輸的零和賽局,連最初反對裴洛西訪台的拜登政府,最後都必需要全員發聲支持,對中國來說,是最為難堪的情況。
就目前來看,若中國不要再犯錯失分的話,短時間內美國的一中政策仍不會有所改變,雖然可能會受到更多智庫學者與卸任官員的挑戰,但要美國積極改變一中政策,需要更大的誘因,目前看來條件還未成熟。而且最重要的是,台灣在蔡英文政府主政之下,並沒有想要主動挑戰這個政策。反而是中國的激烈反應,在裴洛西離境後的文攻武嚇,繼續讓不利的情勢擴大,極為不智。中國近日才派出特使到歐洲與東協,希望修補關係,特別是想要讓當時胎死腹中的中歐投資協定有轉圜的餘地,結果因為裴洛西訪台,而讓所有的努力功虧一簣,甚至氣極敗壞漫罵七大工業國的外長無恥,真是無比愚蠢的做法。
中國解放軍的確趁著這次的軍事演習,更進一步逼近台灣,甚至打破海峽中線的默契,就軍事上來說,是有所進展。但在舉世關注下,對台灣施加巨大的軍事壓力,無疑會讓美國的戰略模糊政策難以為繼,拜登的口頭協防承諾,很可能會以別的方式具體化,比如由參眾議院提案通過,變成法案。拜登政府目前為了要解決眼前的危機,技術性拖延參議院所提出的台灣政策法,希望不要進一步讓情勢失控,但以目前的情勢,這個法案未來捲土重來時,將會獲得更多的支持,特別是眾議院院長裴洛希,很可能會把這個法案當成送給台灣的最後大禮,以回報這次的風光之旅。
一旦戰略模糊政策被徹底打破,是否要調整美國的一中政策,就會被放上檯面來討論,即使內外的條件都還不成熟,但中國親手加速了這個情況,讓自己陷入最不願意見到的處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