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 My Cat Eat My Eyeballs? (2019)

喔親愛的人終有一死,面對死亡請不要恐懼

人在一生中有許多美好的事物,但反過來也有許多讓我們害怕、恐懼的難題,像是家裡的蟑螂、或是對於未知事物感到恐懼,或是即將面對人生的難題與交錯路口,其中有一項不管你願不願意,即便是皇上都得面對的人生之事,也就是-死亡。
了解死亡其實對於一個人是重要的,不管是面對家中的長輩,或是自己隨著歲月流逝,終究要面對的那時刻,《死後,貓會吃掉我的眼睛嗎?》是美國每天面對死亡、研究屍體的殯葬業禮儀師-凱特琳,所著的有趣書籍,藉由收集各種小朋友對於屍體與死亡的問題,來一探人們死後的未知世界。

《死後,貓會吃掉我的眼睛嗎?》是什麼書籍?

你害怕死亡嗎,甚至隨著年紀增長或是知道自己身心狀況會願意接受自己可能死亡的事實嗎?有許多研究都指出其實不需要長大成人,或到老年,人類從還小的時候就已經會開始思考死亡這件事事情,甚至對於自己如果死掉感到好奇和恐懼,也就是說人類從小到大都一直思考關於死這件事。
其實小孩對於死亡的恐懼感較少,多半是好奇心較多,所謂初生之犢不畏虎,隨著年紀重要與重視的人事物漸多,有時候放手的勇氣變成一件很難之事。而比起可不可怕,孩子對於死掉或是屍體的問題,往往可能更直接或是有點無厘頭,但也許就是這樣的問題,有時候是值得大人反思的地方。
《死後,貓會吃掉我的眼睛嗎?》是一本科普書籍,有多年禮儀師經驗也是著名對於死亡有研究的殯葬業者-凱特琳道堤所著。八歲時她親眼目讀一名孩子因為意外死亡,讓她相當恐懼死將他所愛的人帶走,但也開啟她想要了解「死亡」是什麼一件事。
書中收集了許多小朋友對於死亡的提問,包含書名也是其中一題,其他還有:太空人的屍體在外太空會發生什麼狀況、死後我還會大便嗎、死人還能捐血嗎等等,有點奇怪但是又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有趣死亡議題,凱特琳想藉由大眾對死亡的更多認識來改變面對死亡的態度,至少不要再對死只剩恐懼。

《死後,貓會吃掉我的眼睛嗎?》分析與延伸:

本書的作者凱特琳道堤在提倡一種「接受死亡」的態度,並且想要改革關於歐美對於死亡的態度,例如比起土葬以外其他選擇,並且鼓勵人們公開談論死亡和屍體,不要將相關話題當作不吉利、或選擇沉默避而不談,並且就算是未成年的孩子也不要避諱去討論死亡,即便對親人和寵物的離別感到傷感,但不表示我們就不應該去了解它。
凱特琳同時也發行帶點趣味的「積極死亡運動 」這點跟很多打破傳統迷思的運動很像,不了解死亡一味的恐懼他,不如去知道死亡、規劃好自己的死期、甚至可以以運動、藝術等方式表達死亡,探索自己的死跟自己出生的生日是同樣重要的大事。
根據研究表示,全世界每一天都約有17萬人死亡,其中死亡的標準也會隨著時代有所不同,現代人通常經由醫生或驗屍人員來判斷是否死亡,在過去因為對於屍體與死亡的了解不足,曾有許多誤判的情況,即便到今雖然有著專業的醫學知識與死亡科學,一般人對於死往往都在恐懼和悲傷之中,但難免也要到死亡後處理的一環。
提前做好規劃並不是不吉利或是詛咒自己,反而能夠決定自己若有天離世後可以被怎麼對待。往往有些死亡來得太突然,身後事並不如自己所想,甚至許多東方人最在意的財產歸屬部分造成親人反目老有耳聞,故最好自己去世的規劃可能可以避免掉一些難題和麻煩,目前也有許多法律、殯葬業者會協助處理詢問、辦理後事的服務。

《死後,貓會吃掉我的眼睛嗎?》值得一看嗎?

因為發問的是小朋友對死亡的問題,所以這本書除了是很冷門關於死亡、屍體和葬禮的科普以外,可以看見小朋友們對死亡時而可愛有時又成熟的地方,例如就有:如果過世前剛吃下一大袋爆米花,死後遭到火化呢?這類的問題,而作者凱特琳也表示即便這樣,屍體也不會像爆米花一樣砰砰響,請小孩不要死後還想惡作劇。
另外也有一種問題是亞洲人常會遇到的:賣房子的時候是否要告知買家房子裡死過人?這個問題也可以看出歐美與亞洲社會的差異。整體來說我覺得這本與其說死亡,幾乎都是在談論屍體和喪事比較多,但透過作者有點趣味的敘述而讓整本書變得能輕鬆閱讀,並且不會費太多時間。
這本《死後,貓會吃掉我的眼睛嗎?》閱讀下來的確可以感受到凱特琳想要推廣關於死後知識未必都是感傷與恐懼,而就是我們人生活中會經歷到的一部分,就像是孩子出生一樣,人都難免有一死,而對於死亡有更多了解,才不會讓死與屍體變得只有恐怖片中那駭人的意象。
安詳度過晚年,或是周遭人發生不幸之事可以做好準備,甚至理解葬禮過程且有良好的溝通,並且在悲傷之餘不要讓自己一直捲入情緒之中,是我們在面對自己與他人死亡上需要學習之處,就像是準備迎接新生命一樣,準備後接受自己的離世,也是人生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