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共攻台毫無勝算
作者:方涵
8月2日至3日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希訪台重創了中共在大陸民眾中的信譽,為找回顏面,中共軍方與8月4日到10日舉行了環繞台灣島的軍事演習,並借大陸媒體向國際上散播消息稱,佩洛希訪台給了中共演練武統台灣戰術的機會。今天我想從風險收益比的角度分析一下,為何在相當長時間內,中共攻打台灣毫無勝算。
如果從簡單的人口、經濟實力、軍隊數量、戰艦、戰機、核武、軍費等方面來看,大陸的實力都遠超台灣,但現在中共沒能攻占台灣是個事實。這絕不是中共愛好和平、重視台灣人的生命安全,從中共在1997年對香港人承諾「一國兩制」50年不變,到2020年7月全面赤化香港,就是個近在眼前的活教材。中共當下沒有武統台灣,唯一的原因就是它沒有勝算。那麼這個勝率是怎麼算的呢?
一、風險收益比不對
《孫子兵法》開篇第一句就講了,「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也就是說對外用兵,不只是個簡單的軍事問題,而是涉及到政權存亡的大問題。
當下,中共在大陸控制著14億人口,每年17萬億美元的國民生產總值,明裏暗裏5~6萬億美元的各級政府稅費和壟斷行業利潤,各地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團賺的盆滿缽滿,社會上官民之間、貧富之間的對立嚴重,社會戾氣高漲。自2019年12月武漢疫情爆發以來,中共沒人性的防疫政策重創了中國經濟,而經濟增長正是中共政權合法性的最重要來源。在經濟停滯的情況下,民族主義成了中共維持政權的最後依靠,如果攻台失敗,中共在大陸的政權必然面臨崩塌,而由於中共在其執政期間做的壞事太多,涉及的民眾太廣,新政權獲取民心的最好方式必然是清算中共中高級官員。因此對中共和其核心人員來說,攻打台灣真是在賭身家性命。
中共賭上身家性命打下台灣能得到甚麼呢? 2021年台灣的國民生產總值8500億美元,是大陸的5%;如果加上拿下台灣後可以戳破歐美構建的封鎖中共的第一島鏈的戰略價值;獲得台積電後在卡脖子的芯片產業的解脫;稱霸東南亞後,美、歐、日、澳要向中共出讓一些利益……把這些都算上,每年給中共再增加2萬億價值,全年達到英國GDP3萬億的水平。當然如果兩岸真發生戰爭,台灣不可能把所有有價值的資產都留給中共,戰爭一旦拖長就會搞得兩敗俱傷,戰後重建和維持在台統治也會令中共背上巨額經濟負擔,我們這些都暫不考慮,就「樂觀」估計中共拿下台灣,每年能增加3萬億美元GDP,也就是在現有大陸GDP的基礎上增加17%,那麼這還是會出現風險收益比嚴重不對等的情形。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有人找到你說他有一個非常棒的投資機會,你要拿出你全部的身家,如果賭對了有17%的收益,如果賭錯了,不但要輸掉所有身家,還要丟掉性命,這樣的投資機會,你會參與嗎?如果把收益率提高到25%、40%、50%,你會參與嗎?理性的你都不會參與這種丟西瓜撿芝麻的賭局。以中共的身家,它會參與這樣的賭局嗎?
是否攻打台灣,中共就將面臨和上述例子同樣的選擇題。除非有100%的勝算,否則中共決策者是不敢賭的。換句話說,台海打攻防戰的核心是如何降低中共武統的勝算。而影響一場戰爭勝算的因素非常多,孫子在兩千年前提出的道、天、地、將、法仍然是非常好的衡量標準,下面我用些現代大家熟悉的因素來分析一下。
二、軍事準備遠沒做好
說到武統,大家最關注當然是兩岸的軍力問題,但軍力不是打贏戰爭的決定性因素,2021年8月美國從阿富汗狼狽撤軍,並留下80億美元先進武器設備給塔利班,這絕不是美軍軍力不行,而是其統帥決策不行。
大陸有200萬軍隊,是台灣的12倍,軍費是台灣的14倍,艦船數量是台灣的7倍,其整體軍事實力比台灣大,這是事實。但真正能用到對台作戰的兵力、軍費、坦克、艦船、飛機,在其整體軍力中很有限。而台灣軍力是100%用於台海防衛的。而且軍事實力強和能打贏戰爭是兩回事。 2022年2月24日,號稱世界第二強的俄羅斯陸軍20多萬人分4路從北、東、南三個方向入侵烏克蘭。這種看似轟轟烈烈的打法,需要4條不同的補給線、制空權和炮火支援,令俄羅斯不堪重負,最後除了在東南部的戰線,其它三路大軍都大敗而歸,最後所有軍隊集結在東南線,才取得了一些進展。目前中共搞的四面6點包圍台灣的海上軍演,和俄羅斯初期進攻烏克蘭的分進合擊戰術同出一轍,都是看似氣勢洶洶,實則分散兵力的過時戰術。
中共要想武統台灣,必須有軍隊進駐台灣,那就要實施登陸作戰。而跨海登陸作戰的難度遠遠大於陸地作戰,是所有作戰形式中最難的一種。 1944年6月英美組織了歷史上最成功的諾曼底登陸作戰,兩個月內共運送200萬聯軍跨過英吉利海峽,在和100萬德國守軍的作戰中傷亡了22萬多人。台灣海峽平均寬度180公里,最窄處約130公里,按艦船每小時30公里的速度,跨越台灣海峽意味著這些艦船將在台灣的防禦火力中至少航行5~6個小時。
2007年美國布魯金斯智庫研究員歐漢龍(Michael E. O’Hanlon)曾撰寫過一篇專門的分析文章,論述了為何中共軍隊無法攻克台灣。他經過對歷史上成功的登陸作戰的分析,發現要取得登陸作戰的勝利,需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是獲得完整的製空權;第二是攻擊者在登陸地點的兵力和火力的數量都要勝過防守方;第三是進攻者對登陸點的軍力和裝備的增援速度必須快於防守方。從當下的情況來看,中共軍隊仍無能力實現這三個保證登陸作戰成功的任何一個。歐漢龍得出的結論是,「如果大陸全面入侵台灣,不但會遭受失敗,也會造成現代戰爭史上最驚人的損失,而且台灣並不需要美軍參戰。」
2022年8月9日華爾街日報披露,美國軍事專家上週在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進行7個小時的兵棋推演,模擬中共入侵台灣最初3週的戰鬥,主持該兵推的CSIS資深顧問坎森(Mark Cancian)指出,「在多數設想下,美國與台灣能成功捍衛這座島嶼,這與許多人的印像不同」。在這次兵棋推演中,CSIS推測中共能運送到台灣島上的士兵僅2.2萬人,遠少於台灣的17萬守軍。
其實兩岸軍隊自上世紀70年代後都沒怎麼打過實戰了,中共新下水的兩艘航母更是從未參與過現代海戰,其真實戰力和1942年就進行了大規模海戰的美日海軍相比,差距極大。在雙方士兵都未經實戰的狀況下,天然有利防守方的。看看被認為弱小的烏克蘭軍隊,已經和俄羅斯大軍有來回地打了近6個月,俄軍正面臨著另一個阿富汗戰爭的噩夢。
小結一下,中共看似軍力遠超台灣,但在武統台灣上,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對台動武都毫無勝算。再結合上文所介紹的風險收入比概念,中共從自身的風險、利益考慮,也不會對台動武(除非中共是真的瘋了)。
三、國際局勢不容許
中共進攻台灣的時候,美、歐、日、澳是否會干預,這也是影響中共武統台灣勝算的一個極重要的因素。自2021年1月美國民主黨上台後,外界都認為其對中共的態度比川普總統要軟弱很多,其外交政策受原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的思想影響很大。基辛格認為,從地理位置上看,台灣應該劃歸中國的勢力範圍,如果中美發生衝突,台灣是個可以放棄的籌碼。
佩洛希訪台後,很多人都在分析,這到底是她的個人行為,還是民主黨對華政策有變。如果是美國對華政策有變,為何白宮又多次表明,它們並不贊同佩洛希訪台,但支持她到世界各地訪問的選擇權。其實美國作為當今世界的老大,它最大的利益就是維護二戰後它所創建的國際秩序,即在不改變國家領土邊界的情況下,用非戰爭手段,例如經濟、金融、科技、意識形態、治理模式等手段,在聯合國這個框架中,解決各國之間的爭端。誰要挑戰它的這個國際秩序,誰就是它的敵人。
自2001年中共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經濟實力暴增,目前GDP達到美國的70%;2013年中共開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向全球擴張其政治和經濟勢力。這樣一來,中共就遠不是美歐在接納其進入全球經濟體系時設計的、吃苦耐勞、順便撈一把的小弟角色了,而成了準備推倒大哥上位的二當家了。 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標誌中美關係開始從合作轉向對抗。由於華爾街和眾多西方權貴、資本在大陸有很多利益,在如何對抗中共、何時對抗中共、對抗後的收手條件等戰術層面,西方精英階層是有相當分歧的,但在要不要對抗中共的戰略層面,近年來西方各派正在形成越來越多的共識。佩洛希訪台,是這種底層共識的一種體現。
美國是個海洋國家,其國家核心利益在於保持全球貿易水道的暢通和對其的控制,所以它的海軍軍力和相關軍事基地佈局都保持著碾壓對手的實力。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奪取陸地不同,中共如果奪取台灣,將剪斷第一島鏈,威脅第二島鏈,控制經台灣海峽運往日韓的石油,把日、韓、澳及東南亞諸國的海上聯繫切分開,這將極大改變美國和西方的國家安全佈局。因此若台灣能頂住中共入侵的前一兩波攻勢,像俄烏戰爭那樣達成持久戰,美國和其西方盟友就可能除了提供武器、情報、訓練支持外,直接下場參戰。這將使中共攻台的勝算急劇降低。甚至只是由於有美國參戰的可能性存在,都會使中共在攻台的決策上猶豫不決。
和俄羅斯經濟主要靠資源出口不同,中國大陸經濟極度依靠出口和全球化,2020~2021年中國大陸經濟能獲得少量的增長,主要就靠出口順差拉動。一旦美國發現中共有攻台跡象,中共龐大的美元外匯儲備、黃金庫存、權貴們的海外資產,都可能暴露在西方的打擊、封鎖措施之下,使中共的戰爭財政系統遭到重創。這不但會進一步降低中共攻台的勝算,還可能會造成大陸內部的政權不穩。
換句話說,台灣越能獨立抗擊中共,西方就越有可能親自下場打擊中共。
四、總結
中共攻台,涉及的因素和變量眾多,我只是截取了風險收入比、軍事可能性、國際環境三個角度簡要分析了一下,希望能破除一些媒體營造的對中共攻台的恐懼,幫大陸民眾看清中共在自身危機時,會怎樣用民族主義轉移注意力的伎倆。
另外,這次佩洛希訪台前,中共官方的宣傳行動,顯然是對局勢有了嚴重誤判,重創了中共在大陸民眾中的「偉光正」形像,這說明中共的外交、情報、宣傳系統,從信息收集到分析再到判斷,都出現了系統性的重大失誤。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己不知彼,百戰不勝。一個自己都被自己的謊言騙信了的政權,軍力再多,有甚麼可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