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篇都要再次說明,所有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完全要看:
  1. 個人因素
  2. 社經背景
  3. 對應教材與年齡
沒有百分百適用,也不會有一招行天下的密技,最大差異在於針對個人或是多人數上課。而且不管多好的教材,只要學生本身完全沒有學習的意願,都是沒有用的,這時候就得要換其他方式,不能只看教材與方式。
化學成績的強度不會遺傳,各位家長你們家的寶貝,跟你不一樣。或許從小家學可以提點些,但多數情況是不會就是不會,是家裡會逼成績才硬撐上去。

中學以下的素養教育與經驗談:國二下自然科,酸鹼鹽 | 王立第二戰研所 - vocus

每篇都要再次說明,所有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完全要看: 沒有百分百適用,也不會有一招行天下的密技,最大差異在於針對個人或是多人數上課。而且不管多好的教材,只要學生本身完全沒有學習的意願,都是沒有用的,這時候就得要換其他方式,不能只看教材與方式。 氧化跟還原反應,很多同學會弄到七葷八素,十之八九是出在弄不清名詞的意義,諸如「氧化反應」、「氧化物」、「被氧化」到底差在哪。 ...

反應速率

這章是看起來簡單,但難題很難的典型,更應該說困難在於動態的變化,反應平衡皆為一種動態式的改變,所以對一般學生來講,前幾章的化學反應,就以題目來說都是靜態的展現「開始-結果」,會有點困惑。
困惑,但以題目來說,中學的並不難搞定,筆者這邊著重在一些概念解釋上。
第一個要注意的是反應速率碰撞學說,這其實蠻難搞懂的,不過由於解題上有操作性的方法,對學生來說拿分反倒簡單。
要如何觀察反應速率的變化?國中有固、液、氣三態的三種觀察點。
  • 固體:看有無沉澱物出現、消失
  • 液體:觀察顏色是否有變化
  • 氣體:氣泡出現與否
所以,就結果來說,我們可以用上述的觀察,判斷反應物消失、生成物出現,去算一個速率如下:
現在很少考算速率,只會比快慢,就不用太擔心。

實例、影片幫助理解碰撞學說

碰撞學說的解釋,筆者遇過有老師講不大好,聽起來應該是因為老師程度太好,表達的與學生吸收的有落差,類似台大第一名畢業的到偏鄉用資優班上法,筆者建議就是操作性的去看。
「反應要能夠產生,粒子之間要產生碰撞,且碰撞的能量還要夠高到可以反應」
從這段話衍伸一些敘述法,大體上不脫兩個解釋:
  1. 碰撞次數越多,反應發生的機率越大
  2. 碰撞時的能量越高,反應越容易成功
意即,歸納出結果
  • a) 溫度越高,反應速率越快 → 溫度可以增加粒子所帶能量
  • b) 反應物的濃度越高,反應速率越快 → 濃度可以增加粒子碰撞機率
  • c) 反應物的表面積越大,反應速率越快 → 一樣是增加粒子碰撞機率
  • d) 反應物本身的活性越大,反應速率越快 → 看物質本身特性而定
  • e) 有加入催化劑,反應速率會比較快。催化劑很特別,可以降低粒子碰撞結合所需要的能量。
所以第四章前半的反應速率,在理論上雖然很難,但解題上有很多切入技巧,建議師長講給學生聽的時候,儘量抓例子,最好有影片,可以表達出碰撞次數與能量造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