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中國藉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的機會,趁機打破海峽中線,不斷派遣戰機越界侵擾,進一步壓縮台灣的防禦空間與反應時間。美國雖然嚴厲指責中國的行為,卻未採取積極的行動。台灣為了避免提高緊張情勢,也選擇相對冷靜的方式來處理。結果就形成了,中國不斷步步進逼,美、台雙方卻難以有效反制的情況,許多國內外媒體的評論,都認為這有可能進一步助長中國的野心,讓台海情勢越來越危險。

解放軍的戰機屢屢突破台海中線,演練攻擊路線,已成為新常態。
解放軍的戰機屢屢突破台海中線,演練攻擊路線,已成為新常態。

嚴格來說,這種看法並不算錯,美、台雙方都避免在軍事上與中國對峙,以降低爆發衝突的機率。中國也是吃定這一點,才會不斷派遣機艦,穿越宮古海峽與巴士海峽,突破第一島鏈,進入菲律賓海,不只威脅美國的關島基地,也對台灣形成包圍之勢。在軍事層面上,解放軍確實有所斬獲,並形成新常態,至今仍沒有停歇之勢,甚至很有可能在這個基礎上,在台灣周邊海域、東海或菲律賓海,進行更多更挑釁的軍事演習。

至於美國為什麼沒有採取強烈的軍事反應,除了希望讓局勢降溫外,可能還有幾個原因。其一是烏克蘭戰爭仍在持續,美國不希望同時面對兩場危機,因此在台海地區採取較克制的策略。其二是美國在這個地區的盟國,都不希望情勢繼續升高,因此美國在選擇反制手段時,軍事上的選項就極為有限。其三是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部署尚未完成,不管是軍事準備或是外交圍堵,都還在起步的階段,不願意過早攤牌。

不過,美國在軍事上雖然沒有強烈的動作,派遣軍艦通過台灣海峽時,也遵循過去的做法,沒有特別之處,但卻在外交、貿易合作與對台政策等非軍事的層面著力。最明顯的就是美國的國會訪問團,接二連三的抵達台灣,在美國大開綠燈以後,包括歐洲在內的許多國家議員,也都排定時程到台灣訪問。雖然民選議員並不代表該國政府,但這無疑會大幅提升台灣與這些國家的關係,突破過去台灣在外交領域被孤立的局面。

在經濟上,則展開了美台貿易談判,這也是美國與台灣中斷了許久的經貿談判議程,同時美國已邀請台灣加入「Chip 4」的晶片聯盟。台灣也正積極申請加入由日本主導的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說明美、日等國協助台灣走出孤立的作法,包含了進一步的經貿合作。而台灣在2022年第1季,上市公司轉投資新南向國家的收益,首次超越在中國的轉投資,暗示在美中貿易戰之下,台商撤出中國以規避風險,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美國參議院則預計在九月份,開始審議台灣政策法,這個被視為是繼台灣關係法之後,最重要的法案。不只將把台灣指定為非北約的主要盟國,也要求加強美台軍事合作,提升交流層級,並提供高達45億美元的安全援助。還將把台灣在美國的代表處正名為「台灣代表處」,雖然在外交關係上仍維持一中政策的框架,卻是美台斷交後最為重大的進展。一旦這個法案通過,拜登總統簽署成為法案,美台關係將進入全新的階段。

所以綜合來看,美、中、台都想在這場賽局中建立新常態,中國選擇在軍事層面出手,而美國與台灣則著重在經濟、外交上,在軍事上也選擇較不被注意的訓練交流與安全合作。就長遠來看,美國這樣的策略其實更有助於協助台灣打破被中國封鎖的困鏡。至於短期內,中國對台灣加強施加軍事壓力,很可能就是美、台雙方所必需付出的代價了。不過,中國目前所施加的軍事壓力,其實很容易被扭轉,這可能是對中國最不利的一點。

而且長期來說,中國的軍事施壓,有其極限,因為在短時間內中國也不願意真的開戰,所以繼續升高威脅的選擇有限。相反的,美國與台灣在經濟、外交與軍事合作等層面,可以做的事非常多,現在可能只是跨出第一步而已。而且中國選擇在軍事上冒進,還將大幅影響自己的國際形象,讓美國更有藉口指責中國的野心擴張,將危害整個世界。此次中國對台灣展開的軍事演習,並設立禁航區,影響國際航運,就讓各國提出抗議與譴責,

放眼未來的新常態,其實與過去美中關係良好時的美、中、台三邊關係,已經完全不同了。過去的經驗與理論,無法來解釋目前的發展,美、中、台三方也不可能再回到過去了。不過台灣社會似乎對於這樣的情況視而不見,許多專家學者在討論兩岸關係時,仍然鎖在過去的架構中,這其實是很不負責任的作法。也容易落入見樹不見林的錯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