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紙」的前世今生——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還記得自己第一次用指尖輕輕翻閱書籍的感受,以及當時的心情嗎?身為一位熱愛實體書的人,你曾經想過手上這本書之所以精彩,除了因為有作者撰寫的內容之外,還因為有那一張一張承載著文字與圖片的「紙」嗎?
為了書寫與紀錄,人類發明了「紙」,而臺灣也曾經在世界歷史上扮演過重要的造紙角色。如果你好奇臺灣過去輝煌過的造紙業,以及「紙」究竟還有哪些不可思議的種類、功能與魅力,那非常適合參訪位於臺北市中心的樹火紀念紙博物館。這間私人博物館是長春棉紙廠老闆陳樹火的女兒陳瑞惠,在父親與母親意外過世後,為了實現父親生前想要打造一間紙博物館的願望,而在1995年於當年長春紙業臺北門市部所創立的推廣更多人認識紙的文化基地。
保存產業文化資產,或是經營以產業為主題的博物館其實很不容易,尤其是那些已經走入歷史,或是生產方式在現代社會大大改變的產業,因為若著重於產業歷史的展示,一般觀眾很可能感到無趣,覺得跟自己的生活無關;但是若強調手作體驗課程等活動,則容易被誤認為是觀光工廠,而忽略了博物館想要傳遞給觀眾關於產業的知識。然而,我覺得樹火紀念紙博物館無論是在產業知識的展示方面,還是體驗活動方面,都做得非常成熟,是個既能夠深入學習紙業相關知識,也能體驗手工造紙樂趣的博物館。
這個全臺灣唯一的紙博物館一共分為四層樓,一樓是博物館賣店和小型造紙工坊;二樓是特展區,我前去參觀時正好展出香港藝術家文晶瑩的《紙陪你#MeToo系列個展》,小小的展覽空間呈現出映照著柔和光線的紙類裝置藝術與影像作品;三樓是整個博物館知識精華的常設展,四樓則是半戶外的造紙區,是大朋友和小朋友體驗用抄網來製作一般紙和花草紙的地方。
參觀當天,我猶豫了許久,最後還是決定要加購手工製作花草紙的體驗。雖然一剛開始我沒什麼期待,覺得造紙好像也沒有很難,只是用抄網把紙漿撈起來而已嘛!但是後來在導覽老師的說明之下,發現把紙漿撈起來與瀝乾紙漿也是有小技巧的,而且看到自己撈起來的花草紙漿是多麼獨一無二,還是令人非常開心,推薦大家來參觀有時間一定要親自體驗看看。
在等待花草紙烘乾之前,還有很足夠的時間可以好好參觀三樓的常設展。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認識無酸保存用紙」展櫃,以及能夠「實際動手實驗紙不同特性」的展區。前者介紹了能夠保護書本或紙類文物(例如:書畫、文獻)的「無酸紙」,只要將那些我們視為寶物的老照片、祖譜、書本、卡片、情書(?)收藏放入合適的無酸紙盒裡面,就能防止紙張隨著時間破損!對於有收藏紙本物品習慣的人而言,這真的是很有幫助的知識!
而常設展的動手實驗區則相當有趣且與日常生活連結,比如說在認識纖維的實驗桌上,放有「竹紙」、「楮皮紙」和「影印紙」這三種不同的紙,觀眾可以分別撕開這三種紙,然後將撕開的部分放到放大鏡下面觀察,就會發現它們的纖維有的緊密、有的粗糙,表示它們是利用不同類型的植物所製作出來的不同用途的紙類,粗糙纖維的竹紙雖然容易斷裂,但是適合用於燒紙錢;而纖維細緻的楮皮紙具有彈性,則適合修復書畫與古物。
實驗區旁邊還依序介紹了臺灣紙業的歷史,整體參觀完後會覺得收穫很多,也因為過去自己太把「紙」當作理所當然的物品,而產生了不少新的思考,會對於這種從植物纖維轉變而成的生活用品油然而生一股尊敬感。儘管樹火紀念紙博物館的建築是臺灣早期狹長的街屋,所以空間不大,但是小巧溫馨的空間卻包含了定期更換的藝術特展、用心呈現紙業相關知識的常設展,以及體驗工作坊,是個值得一再回訪的產業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