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媒體INSIDE標題斗大寫著「大力改革?PChome 內部信流出,從微軟 365 改用 Google Workspace」,FB新聞底下許多訕笑的留言多在工具本身或PChome的UI、服務水準等,也有人提到PChome內部組織問題,或許背後隱含一些意義...

變革的重點在哪裡?

筆者曾經空降到中國大陸一個有10多年歷史的公司,除了老闆以外的各層級員工,許多都跟著老闆一起創業的老員工,而我是一位空降下來準備幫公司作轉骨換血的財務經理人,與我同時空降的還有CEO跟採購主管。當時公司表面上好像一團和氣,實質上已是風雨飄搖,到了必須大刀闊斧變革的時間點。
組織變革的重點除了要有理性且遠見的決策層(董事會)做出對的方向決策外,如何將決策落實下去,如何減少內部政治增加行動的可能,也至關重要。公司內部負責執行的這群人,通常不會是CEO而是原本就在職位上的中階主管們。不管是什麼層次的變革,要讓中層能聽得懂,再讓他們能夠接受,並協助組織去推動變革或減少組織變革中各種阻力,真的十分困難。況且許多變革的作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要破壞既有的權力結構,損害到原有的既得利益者,誰也不想去傷害到自己的利益,變革到後面流於形式,頂層疾呼的強力改革口號,好似打到棉花一般,一次、兩次無效,慢慢就淡忘了這件事..。
筆者回顧當時的情境,對於能配合的中層主管(通常是被當權派排擠的老員工),用僕人式領導從幫他們解決問題開始建立信任感,再慢慢帶入未來變革的方向。而在組織派系中,掌握比較多資源的「哥」或「姐」都是老闆倚重的心腹大將,用過於強力的方式,可能會引起公司動搖國本的危機,好在當時的決策層用了一個好方法,先創造一個更大的乳酪,成立一個新的事業體,把公司比較肥的那一塊業務移過去,弄了一個新且氣派的辦公環境,說服原本的員工搬出舊的辦公室,讓空降的主管接管舊有的業務,開啟一系列的改革活動。

內部系統是隱形的組織結構

移除了硬體上的接觸,事情並未就此結束。當時內外部使用的溝通方式十分混亂,都是用wechat建立群組的方式溝通,就會出現一堆又一堆溝通的斷層跟隱形的派系或組織。甚至,威脅到既得利益的新採購主管,在一次又一次改革上,踩到了深根的地盤,新的採購系統上線,更透明化的流程建立,新的逆物流流程等等皆然,反對集團利用這種多群組,半官方的群聊,與熟識的客戶配合,開始散布新供應商如何貴又不好用,品質問題如何如何?隱射新的採購主管是不是有什麼好處...。最後終於迫使採購主管無法將計畫一一落實,在獵人頭的邀約下就迅速的離職走人。
當時筆者負責財務、IT、HR、法務等後勤事務的主管,在嘗試了一些軟體後,選擇用阿里巴巴釘釘作為內部流程自動化及溝通的工具,與CEO配合先是將業務的自動化及跟錢有關的審核導入釘釘,半強迫的方式改變大部分人既有的行為模式。因身為財務最後一關審核的主管加上當時已開始做上市櫃的規劃,後續加大力度將大部分流程都轉移到新的系統上,看在錢的份上,大多數人或許也只能配合了。大部分流程陸續上線後,CEO下了一個重大決策:未來對內對外只有釘釘是唯一的溝通工具,其他方式的溝通群組,都要解散。從高階主管做起,我們都退出了許多群組,非使用釘釘的公務溝通,一概勸導至新的系統上。
原本的秩序被打破了,重新建立在新的系統上,建立新的系統不只是原封不動的搬過去,而是重新再把流程整理一次。各種多頭馬車、權責不清的問題立刻浮現,應該是A主管權責在舊的系統上卻是B在處理,當時是因為某某原因,所以開了特例ooxx的理由一大堆,形成了許多球員兼裁判的內控問題,權力一旦給出去了,就很難收回來,只有在組織變革大掃除之際,才有機會重新定義。

換系統就可以改變?

回到PChome被媒體揭露的新聞上,如果換系統是關注於新系統的CP值如何、SPECs是不是最新的、有沒有什麼亮眼的雲端計算?等等產品面的事情上,那確實是沒太大意義。就一個電商平台而言,應該建立什麼樣的組織來符合市場的需求及變化?從組織、內外部溝通及內部隱形權力結構的觀點,來找出比較適合公司目前情況的工具來導入,加上一個有中長期策略方向及有步驟的變革計劃,與決策層充分溝通後,可以頂住各種壓力支持下去。如此,換系統確實不只是一個資訊工具的決策,而是幫助公司重新定義組織跟工作文化的一種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