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菜編。五天的研討會馬拉松在週二結束了,分別是2022跨領域神經科學國際研討會,還有中研院分生所(IMB) retreat,經過在中研院實習的一年,我也終於有海報成果發表!大學時在動物行為、生態和神經科學領域跳躍,不停得尋找研究興趣後,覺得進行神經科學研究更吸引我,想持續鑽研下去,而今年的研討會應該可以做為個人的出道作。
2022 TSfN

TSfN 在林口,全臺神經科學研究者聚會

從基礎到臨床,琳瑯滿目的成果分享

  儘管上週久違的發布陸上颱風警報,研討會依舊風雨無阻地舉辦了,今年位於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由台灣神經科學聯盟辦理,其中包含各學會及單位,算台灣神經科學研究的大事,而我也一早搭上中研院的接駁車,帶著海報,還有雀躍且緊張的心情,前往參加這場盛會。
去年基礎神經學會的研討會:【從神經到行為 TNS 2021神經科學新知研討會】
https://vocus.cc/article/61335af7fd897800010cde21
  這次會議除了基礎科學外,也包含臨床研究的討論,有許多神經外科醫生分享實際案例,還有一些和科學家的合作計畫,從這些報告中,感覺看到一個全新的視野。而來到基礎科學,不意外多數人以老鼠為實驗動物,但也有關於果蠅、線蟲、猴子、豬、彈塗魚等各式各樣的研究成果,讓我意外的是,在臺灣以斑馬魚為實驗動物進行神經科學研究的人似乎算是少數。
三分鐘口頭報告分享海報內容,緊張到不行

三個演講特別分享,新研究與歷史進程

  開場主題演講由曾志朗院士進行,指出小腦除了對身體平衡很重要外,事實上也是會參與管理其他大腦功能的重要角色,因此行之有年的左右腦理論(Two-Brain Theory),已經需要更新,必須加入「小腦」的影響,會議中也有一些演講著眼於小腦,在在顯現出這是片新的研究藍海,需要更多研究者投入。
有趣的大腦研究需要更多人參與
  除此之外,謝伯讓教授的演講也十分精彩,講述關於意識的一系列研究,其中關於大腦功能的探究,主要以非侵入式的腦造影方法進行,相當有趣。初次拜讀謝教授的文章已經不知道多久以前,之前甚至寫了篇《大腦簡史》的讀書心得寄到他的粉專,希望得到作者本人回饋,之後再翻出來跟大家分享,當天能聽到演講,甚至在台下還坐隔壁,有種虛構人物從電視走出來的感覺。
  另一個從電視走出來的人物是焦傳金教授,不過這個陌生感發生在四年前,在我剛入學清大生科的時候,焦老師這次分享的主題側重於以頭足類進行神經科學研究的歷史與現況,內容跟以往著重在行為研究的分享不同,讓我吸收到許多有趣的新知,開頭引用學者 August Krogh 的一段話,點出研究非傳統實驗動物能協助解答一些難解問題,也讓人印象深刻。
For a large number of problems, there will be some animal of choice, or a few such animals, on which it can be most conveniently studied.
                     - August Krogh (1874- 1949)

大腦科學,需要跨領域的研究者參與

  比起過往的研究環境,現代有更多新穎的技術,例如能用深腦電極治療腦部疾病,微電極陣列有助於研究整片腦區的功能,如果不想開顱插電極進腦袋,也能用腦波進行測量。器材的進步對增廣研究範圍絕對有正面影響,而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演算法的進步與研發,也在推動科學發展上佔有一定的地位,腦科學是個跨領域的研究題目,需要的不只是生物學背景,也需要心理、物理、電機、資工等不同領域的人攜手合作,才能發展到另一個境界,這是在研究日子中,我理解到相當重要的概念之一。
跟背板合照

研討會馬拉松後半段,分生所Retreat

從實驗室撤退到大板根,素未謀面的同事們

  緊接著TSfN,是中研院分生所的 Retreat,還在清大的時候,我曾跟學長討論過為什麼全研究所出遊、報告的活動叫 Retreat,結論依稀記得是「我們需要從實驗室撤退」?結果,前陣子詢問了線上課程外師,才知道 Retreat 約略等於離開熟悉的工作場所到其他地方,跟當初的猜測差不多!分生所 Retreat 聽說都固定在大板根森林溫泉酒店舉辦,聽報告、看海報之餘,還有點時間享受溫泉。
清大的Retreat:【實驗室也吃尾牙?還有員工旅遊?】
https://vocus.cc/article/6024cb90fd89780001d0ebf6

分生所薛雁冰副研究員的成果:
【鐵口直斷,真菌與線蟲的刑事糾葛,所為何事?欲見詳情,請勿錯過。】
https://vocus.cc/article/619f0268fd89780001da5653
  因為實驗室在跨領域大樓,平常我們其實不太會遇到分生所的其他人,只有在像這樣全所的交流場合才會講上幾句話,大家的研究主題大相逕庭,去年由於疫情,活動在線上辦理,這次很多臉孔對我來說相當陌生。
中研院分生所

緊湊的聽成果分享,找時機舒服泡溫泉

  Retreat 開頭由陳詩允助研究員帶來演講,描述派遣細菌殺死細菌的技術相當有趣,輔助用的插圖超級精緻,讓人印象深刻,接著介紹新進人員後,是一連串的海報跟口頭報告,翌日早上還邀請了臺大李弘文教授進行分享,活動安排非常緊湊,不過我在第一天海報報告結束任務後,就泡了溫泉,讓肌肉跟心情放輕鬆,舒舒服服地參與完第二天的活動。

大板根森林溫泉酒店 | The Great Roots Forestry Spa Resort

從許下承諾的那一刻起,我們就緊緊守護這片森林,伴隨著大板根的成長,我們深深體會,大板根森林渡假酒店能夠茁壯成長至今,都是來自於這塊土地的滋養。

一年的技術研究,即刻展開的新工作

  不過,雖然泡溫泉很舒服,歷經五天的研討會腦袋卻幾乎要癱瘓,身心俱疲的我一回到家,好像沒幹嘛,就洗洗睡去。兩場會議中,我都有貼海報分享如何建構成年斑馬魚腦圖譜的方法,從去年暑期實習一無所知,到現在有辦法知道前腦神經元投射的樣貌,很感謝會議中跟我討論的人,這五天得到許多技術上的建議,相信會對研究帶來相當大的幫助。
暑期實習:【再入中研院?還是段不簡單的歷程,卻是收穫滿滿的一個月。
https://vocus.cc/article/613d8da0fd897800013fcc68
實驗室網站上的照片跟介紹
  經過一年的實習,我開始覺得自己似乎偏好開發技術,而非單純的做基礎研究,所以年底申請博班想找偏工程的實驗室,而在出國前,我還會待在中研院,作為學士級研究助理接續另一位助理的工作,持續開發新技術,人生已經10幾年沒有「沒開學」了,好神奇。
目前算畢業即就業:《第三則大哉問 一日生科,終身科科?》
https://vocus.cc/article/5ea1b4bbfd897800014fc5a5

喜歡我的文章按讚追蹤加分享!或是斗內抖起來!

也能在留言處提出你的看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