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当一切人事安排都尽在掌握,全是“自己人”的政治局对习近平又有何用?
「尽管习近平的亲信们已经涌入政治局的每个角落,但仍然也可以看出,习近平并不很信任他们放手去做。」
张文
张文,中国政治观察者
过去的几个月里,中文互联网上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中南海学”小道消息,诸如什么“习下李上”、“斗争激烈”等等。直到二十大会场上,前总书记胡锦涛出人意料地被“架出”会场,以及新的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名单出炉,许多人才猛然发现,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已经将整个党机器完全抓在手中,甚至没有给非“自己人”留下任何空间。
时至今日,仍然有人试图猜测称胡锦涛的离场是被“调包文件”或“欺骗”,并借此说明先前曾有激烈的政治斗争。看起来,如果没有在会场上出现这么戏剧性的一幕,很多人还会相信党内仍然有“制衡力量”。然而这种政治流言和分析判断所忽略的现实基础是,在中共内部,当前的整体基调是自上而下的恐惧,而在恐惧之下,怎么可能有真正的权力斗争呢?
试想,如果党内权力斗争真如许多流言所说的那样势均力敌,那么胡锦涛被带离现场的时候,为何“团派”大员们没有丝毫反应?只能说,就算他们对习近平再有意见,也基本在二十大之前就已经宣告“躺平”,缴械投降,以换取安度晚年的老干部待遇了。
在这种形势面前,许多先前常用的对中共政治的分析或评估方法都顿时失去了作用。比如,“七上八下”原则被打破,未到退休年龄的李克强、汪洋直接从常委位置退休,而张又侠、王毅等人继续留任。又比如,原先是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并没有按照惯例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强,直接被拔擢到常委排名第二的总理位置上;再比如,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入常”,成为中央书记处排名第一的书记,预计负责管理意识形态这一他从未涉足的领域;还比如,几乎没有行政管理经验的丁薛祥,很可能将在明年两会上出任排名第一的国务院副总理……
年龄惯例失效,职业培养路线的惯例也不再有效,提升前提的惯例也没有了……这使得预测二十大之后的中共高层政治变得格外不可能——看起来,习近平作为“一尊”,已经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
在这种基本判断推导出的所有提前预测都失效的情况下,让我们来看看这届的政治局常委都是来自什么样的背景。
习近平都需要什么人
一种说法认为,最高领导人对常委的任命,是在犒赏自己的亲信。然而,所谓“帝王之术”的恩威并施和心理压迫,对亲信和随从也绝不例外。陈全国这样出了力做“黑脸”以至于被制裁的,并没有留任政治局委员;而黄坤明这样的心腹,也没有升任常委。笔者倾向于认为,习时代并不存在明显的最高领导人对官员的“犒赏”。他的倾向更类似于认定了一个人对自己有哪方面的帮助,然后将其提拔到自己认为合适的位置上。
在这一届常委的任命中也能明显看到这一趋势。准备接班总理的李强出身温州,是习在浙江任省委书记时的省政府办公厅主任,长期在浙江工作。李强在“习家军”中可以说是行政能力最强,较为有专业能力的一位——至少在上海封城前,李所管理的上海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城市管理的“天花板”了。疫情的头两年,不少身在上海的朋友仍然会自豪于上海实施的“精准”防疫模式,表示这里比其他中国城市都要自由。笔者倾向于认为,习很早就认为李具有自己需要的行政能力,从而将李确定为了一届总理的人选。
至于大概率接替政协主席的王沪宁,作为贯穿了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时代的“三朝老臣”,他可以说是整个政治局常委会中少有的接受了正规政治学训练和具有知识阶层背景的一人。这意味着他作为“军师”的角色,短时间内无法被替代。习留下他的原因大概也在于:王先后帮助提出过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如今的习思想。短时间内习仍然需要这样一位能够帮助自己包装政策和意识形态的“上书房行走”随侍左右。
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入常并接任原先王沪宁担任的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分管宣传和意识形态,倒是让人感到有一点点意外之举。不过须知蔡奇在“习家军”中本来也是颇为黑马的角色。曾经和习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初共事于福建和浙江的蔡,在2017年被直接从非中央委员的位置越级提拔进中央政治局,担任北京市委书记。可见习对其的重视和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蔡奇任上的“北京切除”,驱逐“低端人口”,更改城市招牌,并不是他需要向习交代用来寻求晋升的“政绩”,只不过是证明了习看中的这个人确实可以忠诚执行指令,完成他布置的任务罢了。
常委中排行第六的丁薛祥,则大有机会接任国务院排名第一的副总理。这一位置一般都是负责执行习最重要的经济或社会政策指令的,比如乡村振兴或“大湾区”建设。丁的职业生涯中,几乎没有做过具体的经济或社会管理工作。1982年毕业于机械学院之后,他分配到机械工业部上海材料研究所,至此一路升为所长。其后他进入上海市政府,有三年时间担任闸北区的区长职务。再往后,他就一直在人事局、组织部和市委办公厅一类机关任职。并在习近平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期间和他结识。2013年开始,他成为习近平的办公室主任,并在2017年成为政治局委员兼中央办公厅主任。习为何把并不具备国务院经历的他放在副总理位置上?大概是因为在习任内的每次出访中丁薛祥都陪伴左右,具有和习一样的“大局观”。习也许认为他可以更好贯彻自己的想法和主张。
至于排名最末的李希,并不是浙江或福建派系成员。他是习近平的西北老乡。2014年到2017年期间,他在辽宁省主政。辽宁曾经是李克强就职过的地方。在辽宁期间,李希大举开展反腐运动,将整个官场深深“淘洗”了一轮。大概也是这样的原因,习将他从广东省委书记的位置上提入政治局常委,担任中纪委书记,指望他继续帮助自己以反腐手段震慑官场。须知,在李希的广东省委书记任上,和他形成搭配的省长是非常强势的现任新疆书记、政治局委员的马兴瑞。这一搭配意味着李希实际上在过去数年没有太多实际的社会与经济政绩,大湾区一类的项目,也主要不是他在管理。
常委中唯一对习不见得很“有用”的,可能就是上届中纪委书记,新一届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了。也许,赵虽然自己在中组部任职时树大根深,但对习足够忠诚,帮助习提拔了大批亲信,足以受到褒奖再留任一届,又或者,既然要留任王沪宁,那么再留一位先前的常委也更好。
新时代的政治风格
在常委名单公布之后,新华社刊出了一篇辞藻华丽的文章,描述这一届的政治局委员名单是如何产生。这篇题为《领航新时代新征程新辉煌的坚强领导集体》的文章中提到,关于新的政治局委员和常委人员的遴选工作,早在今年年初就开始了。而基本上在七月份左右就可以说是尘埃落定。其中,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主动选择了引退让位,展现了“高风亮节”——这里大概说的是李克强、汪洋等人。
结合这些信息看来,我们可以推断:习近平早在更早时候,甚至可能是十九大的时候,就已经在心里差不多构思好了这一届政治局常委乃至政治局委员的名单。以至于这次除了有人惊讶于被视为习近平心腹的陈敏尔没有入常,和被视为胡锦涛遗留下的接班人的胡春华被踢出政治局之外,大体上都没有太多令人感到意外的人事变化。
尽管习近平的亲信们已经涌入政治局的每个角落,但仍然也可以看出,习近平并不很信任他们放手去做。以国务院为例,新总理李强将面对和自己没有太多交集的两位副总理——丁薛祥和何立峰(前国务院发改委主任),这意味着习其实非常精巧地构思了权力制衡——属下相互制衡,这才能让自己的权力绝对凸显。在他的下一个任期,也许人们会看到习的下属们在某些场合互相角力,以争夺最高领袖的青睐,这并非不可能。
新常委的任命,也让人看到了从清零政策以来的一种政治风格的进一步扩大:许多人都已经看到,李强顺利成为了排名第二的常委,等待接替总理职务,这既证明了习的权力已经无远弗届,可以任意提拔,也印证了他一直以来对“政治定力”的偏执式的执念——上海的封城和混乱都不会对李强的位置构成任何影响,因为如果他不适合,岂不是说明领导人自己一开始看人的眼光有问题?笔者更倾向于认为,这次大会的主题、风格,乃至用人的名单,已经是很早以前就在最高领导人的心目中拟定好了的,这次大会的举办对他来说意味着一种感受——一种一切都在计划内,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都按照自己的剧本在运行的感受。
只不过,在不断提到“惊涛骇浪”的当下,这种风格多少有些格格不入。比如,李强所象征的,是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的“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但在动态清零压倒一切且根本看不到转折可能的当下,所谓的现代化治理,已经彻底让位给了一种疯狂的、毫无科学和现代可言的全面管控和政治运动模式了。既然这样,那还选择一个擅长“治理现代化”的国务院总理做什么呢?
更讽刺的事情在于,既然习近平已经有足够权力,让所有可能挑战他政治权力的人都彻底退场,那他为何还要整体上维持明显属于“旧时代”的政治局和核心政治岗位格局呢?他完全可以“创造性”地重新对整个中央政治结构和权力模式进行“顶层设计”,使其更符合自己的需求,但他并没有这么做。
是他还在等待,还是他内心其实根本不认为权力的结构和运作规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笔者更相信是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