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把孩子幼体化,那他们就永远不会长大。”」

端传媒记者 王怡蓁 发自台北

2022年10月25日,台北,“18岁公民权”路口街讲。
2022年10月25日,台北,“18岁公民权”路口街讲。摄:唐佐欣/端传媒

【编者按】11月26日将登场的台湾九合一选举,同日合并有18岁公民权修宪案,18岁公民权,是将选举权门槛从20岁下修至18岁,让18岁以上的公民可以投票给候选人,亦可参与修宪复决;如通过,台湾将新增约41万余人的青年选民。

然而,要通过本次修宪公投需要获得高达962万张同意票,远比2020年总统大选在74.9%的投票率下,蔡英文获得史上最高的817万票还要高。除了高门槛,社会对18岁的公民权态度不一,“大人”认为青年不成熟、青年则感到自己不被信任,端传媒将以三篇系列报导,分别就学生、教师与倡议团体的角色,与读者一同认识,“这迟到的两年”如何影响台湾民主的未来?

2015年,张育萌还在就读高中三年级,那天中午,摆放在教室里的电视萤幕上不像往常播著NBA赛事,同学将频道转到公视,收看立法院修宪委员会讨论18岁公民权案。那年,18岁公民权已具社会高度共识,朝野也未有太多反对意见,不过,国民党当时另想将“不在籍投票”一并纳入修宪,历经13小时的协商后,最终18岁公民权与其他修宪案一起胎死腹中。

原先张育萌漫不经心地看著电视,心想“会过吧”,不料最终却以破局收场。

之后,有些学生跑到立院外头,贴上“历史罪人”布条表达不满。原先谈不上特别关注公民权的张育萌,却因为该案未通过转而积极投入,进而成为倡议18岁公民权的主要参与者,2018年,他还创立了由学生组成的倡议组织“台湾青年民主协会”(下称青民协),为学生权益发声。

时间来到距离选举倒数一周,一群没有投票权的年轻学生聚集在立法院外头。

“今年3月,我搭了八小时的客运来到立法院前,当时我是全台湾最南端的高中生,现在我已就读大学,再度来到这里。一周后,我希望我们可以笑著说,通过了,我们有公民权了,”这名来自屏东的18岁的女大生认为,如果投票需要清晰、理性而成熟的人,那就不应该管是不是年龄是否达标,甚至反问台湾社会,是不是发给全台湾人一张考卷,重新测验大家是否够资格投票?

张育萌忆起今年3月25日早晨,在青民协号召下,来自全台的青年学子聚集在立院大门,听到立委全数通过修宪案的那刻,现场学生哭著拥抱彼此,说“台湾要迎来第一次修宪复决了”。八个月过后,他们又回到立院前,现场也有多名议员参选人、现任议员。最小的是一名年仅15岁的国三生,现场约200名的学生中,大多都未满20岁,不具本次的投票资格,他们在现场诉说心声,呼吁台湾社会能支持他们,让他们拥有公民权。

七年后,18岁公民权成为台湾史上第一次交付公民复决的修宪案,也是首次立法院不分党派全数通过送出立法院的修宪案。2022年这年,再度叩关的公民权是否有机会通过修宪门槛,台湾的民意转变了吗?

青年民主协会秘书长张育萌(右三)。

青年民主协会秘书长张育萌(右三)。摄:唐佐欣/端传媒

战后婴儿潮世代治理千禧世代的时代

不断把孩子幼体化,那他们就永远不会长大。

进到青民协办公室,这里过去曾是北一女中的教师宿舍,不大的空间中又另外隔成数个小房间,一眼望去全是大学、高中年纪的青年,他们或制作文宣或盯著眼前的电脑专注工作,室内堆满与18岁公民权相关的文宣品。25岁的青民协理事长张育萌笑著说自己是这群人中“最老”的一个。

18岁公民权,对张育萌及年龄相仿的青年来说并不陌生,在高中历史与公民课中都曾上过相关课程,在宪法单元中也学习过台湾过去七次修宪史,并由国民大会通过,直到2005年修宪,将宪法修正改由立法院提出、并交由公民复决。2014年318运动风潮袭来,他记得老师对他们说,台湾或许会有第八次修宪,张育萌渐渐受到这场规模浩大的公民运动启蒙,开始关注响应各类社会议题。

升上大学,张育萌就读台大社会系,大一那年,他仍未满法定投票年龄,因著困惑也好,或是前一次修宪失败的经验也罢,18岁公民权议题入了他的眼,常驻他的心,在持续追踪,他发现台湾是全世界修宪门槛最高的国家之一。“修宪的高门槛本身是否违宪?”“宪法条文本身是不是也违宪?”这些难以厘清的问题,在他心中慢慢滋长,并随著对世代正义的关怀,这两个看似不交集的问题,如今在张育萌身上交会。

张育萌说,因为选举年龄限制,他开始翻查就任历届内阁阁员平均年龄,结果“比想像的还高”。他说,只有2005年内阁平均年龄49.9岁,其余年份都超过50岁,2016年行政院长林全任内的内阁甚至达到62岁,而今年立委平均年龄则为54岁;其他国家也有公职人员年龄偏高的现象,“法国总统马克宏(39岁)、芬兰总理马林(36岁)当选才成了新闻。”

青年参政的困难,不只是公民权的问题,整体选举制度,像是各层级民意代表的参选年龄限制或是缴纳高额保证金,都是青年参政的门槛。他将这些现象归纳为“战后婴儿潮世代治理千禧世代”。

另个“老牌”倡议团体台湾少年权益与福利促进联盟(下称台少盟),倡议18岁公民权议题已18年,台少盟副秘书长林于圣说,2005年刚开始推广时,大约有八成的民众持反对意见,反对意见又多数来自家长,“他们觉得小孩不懂,乖乖待在校园里就好。”这样的反对理由至今还是存在,不过从整体趋势观察,反对声量不断下降,从八成降到五成,据台少盟最新民调指出,持反对意见的民众约落在四成左右。

这些质疑的声音另部分也来自对制度的不理解。今年3月25日,在109位立委出席下,全数同意将18岁公民权修宪案送出立法院进行公民复决。然而,多数民众印象仍停留在案子已送出立法院,然后就没了。林于圣说,民众以为跟公投法一样,修法完成就公布上路,“但这不是修法,而是修宪,还要交由公民复决。”

根据《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第12条规定,宪法修正案须经四分之一立法委员提案,四分之三出席,出席者四分之三同意,并于公告半年后进行公民复决,有效同意票超过选举人总额半数,才通过。以18岁公民权修宪案为例,至少需要962万张同意票才能过关,而一般公投案(如过去台湾的四大公投与十大公投),则采简单多数决,同意票多于不同意票,且同意票需达全投票权人总数四分之一。

这与关注台湾国家安全政策研拟的民间团体“壮阔台湾联盟”所做民调相符,在选举到数一个月时,民调显示,除了偏民进党的阵营外,其他党派的支持者有近半数不知道此公民复决案,会投下同意票的比例离962万门槛还差81万票。此外,不支持比例最高的落在40至60岁区间,约有半数不同意,与台少盟的访问结果差不多。

林于圣说,这些反对者多为家长,孩子正处于未成年的年纪,他们会说,“孩子还没长大、还在领零用钱,怎么投票?”由于难以说服,他们的策略是提供更多与完整资讯给反对者,希望他们在对议题更为充分理解后,可以改变投票倾向。

这些完整资讯包含哪些?林于圣说,首先,台湾新修正的民法明年元旦将上路,此次修正将民法与刑法的法定成年年龄拉齐到18岁,18岁便要负完全行为能力,但唯独缺乏公民权(选举、被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明显权责不相符。

其次,全世界超过200个国家,仅剩12个国家(约5%)投票年龄超过18岁,台湾甚至是民主国家中唯一18岁还不能投票的国家。

最后,他经常抛问题给这些反对的家长思考,如果认为孩子的成熟度不足,那几岁才算成熟?中国古代16岁即成年,也可以结婚、工作,难道就不成熟吗?

林于圣说,他希望这些家长能把“保护”孩子的想法转为“支持”孩子,家长认为孩子会做错决定、投错人,“难道大人不会做错事吗?”他说,如果给孩子机会,让他们愈早体验错误、愈早成长,就能有更多练习的经验,“不断把孩子幼体化,那他们就永远不会长大。”

这些反对意见,也在张育萌与青民协在街头宣讲时与他们正面交锋。这些多为40至60岁的家长说,“我不反对你们,我也有小孩,但是他就是不够成熟⋯⋯”这些家长的反对,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焦虑与挫折,张育萌说,长辈们成长于努力就有回报的年代,但他们的孩子成长的年代更为复杂辛苦,努力不一定会有收获,所以想要花更大力气去保护孩子,却又不了解他们的处境。

他告诉成员,若遇到持反对意见的民众,更该去开展对话、才有机会理解彼此,“这次的修宪复决不是终点,而是世代对话的起点。”

2022年10月28日,高雄,高雄市市长候选人陈其迈贴出自己18岁的相片,呼吁民众支持18岁公民权。

2022年10月28日,高雄,高雄市市长候选人陈其迈贴出自己18岁的相片,呼吁民众支持18岁公民权。摄:陈焯煇/端传媒

为什么是18岁?16岁可以吗?

根据中选会统计,台湾18到19岁的人口约为41万人,若是修宪复决通过,将增加41万拥有公民权的公民。

林于圣指出,这次要公民权下修18岁案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参考了各国的规定与经验,不仅多数国家将公民权设在18岁,在台湾的法制架构中,也符合民法与刑法的规范。过去虽有民团提出公民权年龄直接下降到16岁,但朝野与学界共识仍先以18岁为目标,倘若未来台湾社会认为可再下修,他们也乐见其成。

此外,台湾此前于2018年修正《公民投票法》,将公投的投票年龄从20岁下修到18岁。此举也让部分民众困惑,18岁青年可否参与此次的修宪复决?实际上,18岁公民权属宪法修正案,修宪案法定投票年龄为20岁,与一般公投案满18岁即可投票不同。也就是说,这次公民权修宪案得交由年满20岁者决定,是否下修公民权的年龄规定。

张育萌表示,如果公民权未纳入18、19岁的人,他们却要承担服兵役、缴税等义务,这些政策又与他们相关,却未纳入他们的意见,他们也不能投票给代表他们意见的人。

他问,“一个18岁的人参选,我会投给他吗?不一定。”即使有人质疑,一个18岁的屁孩凭什么参选?他反问,“难道屁孩的权益不应该被保障?”他认为,明年民法新制上路,原先在民法旧制20岁下仍受一定保障的18、19岁的青年,在顿失这层保护、却又未获公民权益,一来一往间,被剥夺的感受,比表面的加加减减还要深刻。

青民协曾处理过一起陈情案,位于台北市的松山高中,在上下学期间,为了维护学生交通安全,市府禁止汽机车在学校旁巷弄右转,但违规右转乱象却不减,学生多次向校方、警局投诉,却遭踢皮球。这样的不作为,直到学生在2021年向协会陈情时,违规乱象依旧未获改善。

有几名学生看不下去,自组纠察队举牌禁止汽机车右转,更对校方的置若罔闻感到愤怒。张育萌说,如果这些学生有投票权,他们向选区民意代表反映,一定很快能获得改善,不需要等到他们陈情、上媒体才获关注。

根据中选会统计,台湾18到19岁的人口约为41万人,若是修宪复决通过,将增加41万拥有公民权的公民。

张育萌说,加入这41万张选票,像是2012年总统大选,马英九得票数约为680万票,蔡英文为600万票,在选情拉锯时,数十万张票也许就有差,更遑论地方选举。

张育萌笃定地说,有了青年选民或被选举人后,青年议题将被重视,青年也可以选择将选票投给能代表他们意见的人,就像是公投法下修到18岁后,没有一个政党敢说青年意见不重要。

2022年11月19日,台北,年青人坐在机车上聊天。

2022年11月19日,台北,年青人坐在机车上聊天。摄:林振东/端传媒

公民权晚到的那两年

他们出了校园跟补习班就什么也不是;政治就在生活中,学生要如何脱离生活而生活?

明年元旦开始,民法与刑法将一致以18岁为法定成年年龄,假如18岁公民权复决未通过,公民权将继续以20岁为法定年龄。这样“成年”年龄的不合拍,也散落在台湾各部法律与规范中。

张育萌指,据《公益彩券管理办法》规定,18岁的人可以自行去购买公益彩券、刮刮乐,但不能下注购买运动彩券。登山向导的考试也有同样矛盾的现象,各国家公园规定不一,像是太鲁阁国家公园规定年满18岁就可以担任登山向导,但玉山却规定20岁。“为什么台湾规定18岁负刑事责任、20岁有选举权、23岁才有被选举权?”他问,这些以“年龄”为门槛的理由一向没被说清楚,“那为什么下修18岁不行呢?”

台少盟也受理许多来自学生的陈情,像是在校园中,学生投票表决校内设施的名称、服仪的规范,但有些校方不尊重投票结果,否定学生的意见。

张育萌说,如果公民复决不通过,所透露的讯息是,台湾社会认为学生的意见不重要,世代间的意见落差再度拉大,成人幼体化学生,学生不信任成人。他说,长辈一再要学生好好念书就好,“他们出了校园跟补习班就什么也不是;政治就在生活中,学生要如何脱离生活而生活?”

林于圣说,即使学生很有想法,获得资讯的管道多元,面对问题他们再怎样会找答案,但这一题,他们还找不到解答。

努力了18年,若此次公民复决不通过,林于圣挑明他们将声请大法官“释宪”。根据《宪法诉讼法》规定,立委声请释宪的门槛为四分之一立委提案,且三分之二(十名)大法官出席评议,有八名同意就可以释宪。而释宪结果将等同宪法效力。

宪法第130条规范“中华民国国民年满20岁者,有依法选举之权”,林于圣认为,基于宪法保障人权的概念,他们解读为一定要给20岁的国民公民权,但没有规范其他年龄就“不能给”。

“做这敢有效?”(台语:这样做真的有效果吗?)张育萌最常听到不论是亲友或民众的质疑,他认为这来自家庭中的失败主义,因为害怕孩子失败、跌倒,而过度保护,不给予他尝试的可能。

张育萌说,有些人认为,18岁跟20岁“才差两年”,牙一咬就过去了,但法律制度的不一致与混乱不会因为“差两年”就不存在。如果我们愿意正视这个议题,不只是跟国际接轨,让18岁青年转大人,而是使台湾社会能朝更成熟的民主国家迈进。

这迟到的两年能否即时到站,台湾的民主将走入什么样的未来,11月26日将由台湾人民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