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很矛盾,一方面害怕上升太过,应该把诉求限制在防疫方面。一方面又觉得,我们要科学防疫,这个政府,可能吗?”」

特约撰稿人 梁景鸿﹑鹿鸣﹑杨刁刁 端传媒记者傅雪莉﹑实习记者 陈鲍﹑汪初一

2022年11月27日晚上,哥伦比亚大学有声援中国反封管抗议的行动。
2022年11月27日晚上,哥伦比亚大学有声援中国反封管抗议的行动。摄影:沉璧

阿姆斯特丹水坝广场:一场意料之外的冲突

住在荷兰的大陆女生小宁(化名),在11月27日晚上七点多就到了阿姆斯特丹的水坝广场(de Dam)。水坝广场在阿姆老城区的中心,是王宫的所在地,不远处就是红灯区和唐人街。这里是游客热门景点,也是荷兰国内庆祝各种节庆,或是各种示威抗议的地点。这天晚上水坝广场有乌鲁木齐火灾死难者的悼念仪式。虽然下著微雨,天色又早就黑了,广场上仍聚集了二﹑三百人,大多是戴著口罩的中国年轻人,围成了一个大圈。

小宁挤进人群里,到了圈圈的中间,看到十来二十个看起来像维吾尔面孔的人,拿著应该是乌鲁木齐火灾死者的照片,前面是点燃著的白色蜡烛和“不要忘记﹑不要原谅”的标语。那时活动还没有开始,背景播著哀伤的音乐,也没有人喊口号。“就是很平静的,默哀的气氛。”小宁说。

人群中也有刚好身在阿姆,所以在Instagram看到信息后顺便去参加集会的大陆女生木木(化名)。她那天比小宁更早到了广场,看到维吾尔人在广场上有集会,举著一面她从没看过的,浅蓝色上面有个月亮图案的旗帜。后来她看到维人也有参与默哀,以为他们是组织者之一:“我还以为他们跟维吾尔族人有solidarity(团结)。”维人和其他看起来像是汉族的年轻人都低头在点蜡烛。点到差不多的时候,周围的人都举起了白纸。

2022年11月27日晚上,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现声援中国反封管抗议的行动。
2022年11月27日晚上,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现声援中国反封管抗议的行动。网上图片

至于后来的冲突,互不相识,站在人群两个不同位置的小宁和木木,都看不清楚实际上怎么开始发生。

大概是过了十多分钟后,人群中的气氛有些改变了。“旁边开始有人喊口号,说习近平下台,共产党下台,还有些听不懂语言的口号,应该是维语的口号”。然后小宁看到有维人拿出了代表东突(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的蓝底月亮旗,而且开始用手机直播现场情况,继续喊了些维语口号。其他戴著帽子口罩,明显不希望露脸的参与者看到直播有点慌,都在闪躲,前面开始有点混乱。

小宁指,在维族人拿出东突旗后,有些看起来像大陆留学生的年轻人高喊说要脱离这场活动,另起炉灶。“他们说活动性质变了,那些维吾尔人的诉求不是我们的诉求,我们这些要为乌鲁木齐死者默哀的人,应该在旁边另开一个场地。”可是这又引起了另一波冲突,有些人反驳说不应该分开,因为维人也在悼念乌鲁木齐的死者,希望他们的死被彻查,那是所有参加者的共同诉求。场面逐渐混乱,双方情绪都很激动大声吵闹,互相推挤。“后来警察来劝架了,场面才受控。”小宁说。

而木木看到情况有变时,已经是维吾尔人跟其他中国年轻人背对背站著。她以为这是组织者的安排,后来才知道是人群中起了冲突。“好像是维吾尔人中间有喊了个口号是‘Fascist China’(法西斯中国),然后有些其他的大陆年轻参与者就觉得,我们反对的对象应该是中共而不是中国,不应该把中国跟中共捆绑在一起。 但同时又有人说,中共早就绑架了国族叙事,所以‘法西斯中国’这个口号还是能理解的。”在双方开始冲撞的时候,木木站得跟维族的组织者比较近。“他说要承认有genocide(种族灭绝)。”

警察来过后场面平静下来,但哀思的气氛也没有了。参与者开始叫不同的口号,有些人叫“习近平下台”﹑“共产党下台”。因为参与者很多,叫甚么口号都有人响应,但四通桥“不要核酸要吃饭﹑不要封控要自由”的口号响应最多,其他口号则都只有零零星星的响应。

虽然不是第一次去类似的集会,但木木说这次水坝广场的冲突还是让她觉得很惊讶。“觉得双方了解太少了……有人说那支东突旗代表恐怖主义,又有人说不是。我之前根本没看过那支旗,不知道有甚么诉求。只觉得,大家寻找solidarity的过程,仍是长路漫漫。”“后来有人在群里说,有人跟维吾尔组织者联系并道歉了,好像说,那个维吾尔人家里有近二十个亲人都被抓了,所以情绪很激动,他们在维权的过程中,也受过很多不公待遇……”

小宁站在圈圈外围的时候,有个维族妈妈推著婴儿车站在她旁边。“她说她是维族人,但也不同意他们说的东西。我想她应该是指维族独立群体的诉求。她又说很感谢我们几个大陆人来了集会。然后我跟她说sorry about Urumqi(对乌鲁木齐的事感到很遗憾)。”小宁跟维族妈妈在道别前拥抱。“我在想,关于汉族跟维族的问题,就还有很多的complexities(复杂性),是没有表现在这场集会的冲突里的。”

2022年11月27日晚上,台北自由广场有声援中国反封管抗议行动,民众拿著白纸、手持烛光,并邀请在场人士分享。
2022年11月27日晚上,台北自由广场有声援中国反封管抗议行动,民众拿著白纸、手持烛光,并邀请在场人士分享。摄:林振东/端传媒

纽约河畔公园:把维吾尔人的声音放在中心

纽约的声援抗议在11/29周二晚上七点,地址选定纽约的中国大使馆门口对面的河畔公园。抗议者需要从时代广场地铁站出来,向哈德逊河的方向逆着寒冷的河风一路向西,中国大使馆就在哈德逊河的旁边。

这不是第一波走过从时代广场到中国大使馆门口这条路的抗议者。2019年的炎夏,反送中的队伍也高喊着“公民抗命”踏过这条路。今天一下地铁,地铁站的柱子上就贴着一张白纸革命的A4纸;使馆门口的路上已经遍布清晰的“不自由,毋宁死”、“乌鲁木齐东路”和“放人”的涂鸦,和已经被磨损的“Liberate Hong Kong”并排在一起。

跟着麦克风和鼓声走进使馆门口的河畔公园,大台周围里三层外三层站了千余人。站在高处仔细阅读手牌,除去无数张白纸和乌鲁木齐路标之外,几乎能读到中文世界反对派的整个政治光谱里所有的符号:北岛的诗等大量六四时期的意象,四通桥等反抗封控的意象,还可以看到维族人的浅蓝色旗帜、香港人的黄色雨伞和西藏独立运动的雪山狮子旗,等等。同时,令人无法忽视的也是纽约中城这个地点自带的阶级性。相比于前一天哥伦比亚大学抗议者的年轻面孔,这次来的人口罩背后的面孔更加成熟,甚至不乏揹着绣着公司logo的书包的白领。

现场分发的传单和在场人手中的标语上,都列出了已经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的四项诉求:允许公开悼念﹑结束清零政策﹑释放维权同胞﹑保障人民权利。

小K和她的朋友们提前几天做好了手牌。“反正也做不下去别的事情了,不如就做点手工吧。” 做手牌的行动感缓解了政治抑郁带来的瘫痪和无力,也提供了大家坐在一起讨论、处理情绪的空间。小K的友人Y先生还做了“习近平下台”、“共产党下台”的标语,并在下面写了一行小字。对他来说,此刻的“辱骂”是必要的情绪出口。

2022年11月29日,美国纽约,人们在中国大使馆外聚集,点蜡烛悼念乌鲁木齐火灾死者,并声援中国反封控运动。
2022年11月29日,美国纽约,人们在中国大使馆外聚集,点蜡烛悼念乌鲁木齐火灾死者,并声援中国反封控运动。摄:Alexi Rosenfeld/Getty Images

至于要不要像Y先生一样喊出那些比较激进的口号、如何处理更加“极端”的观点、是否存在书写共同纲领的可能,都在这次抗议的电报群里被反复争论。在金融行业工作的汉族女性M女士坦言在路上看到浅蓝色的维吾尔旗帜的时候,心中一阵紧张。“乌鲁木齐的火灾与新疆集中营之间并没有可证明的相关或因果,但你没法否认这次情绪如此高涨,是很多人把心里压抑着的对新疆高压政策、民族政策的不满一起借机抒发了出来。” 她非常担心这样的路线之争会在现场引发冲突。“你可能觉得这两件事情是同一件事情,但是他们觉得必须要分开,不分开就是绑架,这就很容易打起来。”

然而在现场,“乌鲁木齐”成为了重要的关键词。组织者架设了大型投影仪,将能够搜集到的11位遇难者的名单、照片,以及“乌鲁木齐”字样投影在大使馆的外墙。在自由发言的环节,组织者也优先邀请维族人发言。维吾尔人的发言给参与组织的社群成员V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她看来,组织者做出的最快、最好、也是最重要的决定,就是把维吾尔人的声音和体验放在中心。在维吾尔人发言者的带领下,也有不少人喊出了End Uyghur Genocide(终结种族灭绝)和Close Concentration Camp(关闭集中营)。

对于来自大陆的流散社群来说,参与或者组织这样规模的抗议活动,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体验,而香港的抗议者走在他们前面。前一天晚上去涂鸦的抗议者发现香港人已经来过了—— 地上已经有香港人留下的黄色和黑色油漆的涂鸦。V也透露,香港手足指出了很多组织过程中的不周到,譬如没有指定的安保人员来引导人群,组织者也没有便于识别的反光背心。

W先生带了一条数米长的巨幅“不自由毋宁死”来到现场。他表示,理解为什么有人会不愿意喊出“下台”口号,也理解为什么这个口号如此有传染性。在共产党的统治下,个体已经高度原子化,国际歌也好,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也好,这些符号都已经被剥夺,并没有一个符号把所有人团结在一起。但在他个人看来,既然已经站在了街上,无论喊什么都没有本质区别。“喊习近平下台是最简单,也是最有力的。”

喊口号有用吗?有的受访者认为能“把勇气传递下去”已经很可贵。M女士认为,“从成本收入比的角度”考虑抗议对极权政府来说根本不合理,然而参与者都有赌一把的理由——“能够有这么多人站出来一起反抗,时间窗口可能是很短暂的,大家心里可能都知道这一点。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向上send a message。而且大家在这里奋斗了这么多年,比学生可能多积累了一点资源,也有抗议的自由,加上纽约这个地方也有他的象征意义;大家愿意尽自己所能把火拱大完全可以理解。” M女士戏称,“组织的这么大,希望在内参上能争取到一整个bullet point!”

台北自由广场:“你要习下台,之后呢?之后怎样?”

陆籍学生朝薇(化名)收到朋友分享27日晚台北的声援活动后,犹豫片刻,便决定出席支持。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公开声援活动。自由广场碑楼前,朋友给他递来蜡烛,他定睛看了几秒才拿到手上。“有一种中国人的害怕啊,紧张啊。”

朝薇昨晚像过去半年一样,滑了很久的手机;网上关于中国防疫的政策乱象,让他焦虑,也担心家人。他给端传媒记者看自己的抖音介面,里面一条接一条,都是网民讽刺清零、静默管控的短影片,如“(在外国)与病毒共存后,虽然得到了快乐,但失去了烦恼。”他说,自24号乌鲁木齐火灾事件后,“网管已经删不过来了。”

现场高峰时刻,有约100人参与。在空旷的自由广场旁的碑楼,志工点燃蜡烛阵,布置布条、以及有四通桥标语的纸牌,还有近日中国流传的网上文章:“跳了楼的是我,在侧翻的大巴车里的是我,走路离开富士康的是我,被拒诊的是我,几个月没收入的是我,死于火灾的是我。如果都不是我,那么下次可能就是我。”

7点开始,在场有参与者轮流拿麦讲话,包括分别手持“中国人的命也是命”、​​“中国人要自由”的民运人士王丹、周锋锁,也有来自香港、台湾和奥地利的讲者分享感受,鼓励正在抗争的中国民众。王丹说,中国示威者不只在争取民主自由,更是生命的权利。随后,有人带头唱起《国际歌》,呼吁彼此团结。

最多人呼应的口号,是北京四通桥的标语。不过,现场参与者,多数没接上口号的频率。活动不限制发言的特点,更加强了对事件各自表述的气氛。在一名讲者在高呼“不要核酸要自由”后,又喊了“台湾独立”和“结束一党专政”,引起一片沉默,也有人面面相觑。

朝薇感觉“这活动没有很纾压”,他的几位陆生朋友也有同感。“这活动有点像大家各自有不同的话要说,但没有一个行动纲领。比如说,你抗议官员对火灾的回应,你要习近平下台,但之后呢?之后要怎么样?”他提前离开广场,回家继续滑抖音,也开始追踪Twitter。看到当晚不同中国城市都有示威,他说,“这比自由广场那活动催泪多了。”

2022年11月27日晚上,台北自由广场有声援中国反封管抗议行动,民众拿著白纸、手持烛光,并邀请在场人士分享。
2022年11月27日晚上,台北自由广场有声援中国反封管抗议行动,民众拿著白纸、手持烛光,并邀请在场人士分享。摄:林振东/端传媒

在场的港生Dennis,因为想找同路人“围炉取暖”,找到压抑情绪的出口而参与,而不只是想声援。“我觉得以前香港抗争的回忆,又回来了。”他想起香港2019年社运时,众人一呼百应的状态,“这次中国的事情真的很难得,有超过一百个高校都示威!”

他坦言,因为始终不是自己家的事情,一直没有特别关心中国的防疫情况。不过,自北京四通桥标语事件后,他陆续追踪事态发展。从这次乌鲁木齐火灾事件,他看到在中国“as human beings (生而为人)的权利都得不到保护。”

活动不乏台湾本地参与者。任职广告业的Claire,和从事设计工作的Mido就在Instagram、脸书看到图卡后到场。

Claire发现参与人数比想象中少。“来这里,是因为心疼受苦的人,我也想看看多少人、什么人支持这次对岸的抗争。”她形容现场的气氛,和人们手上,有些在燃烧、有些已经熄灭的蜡烛很像,“有种寥落中坚持散发一点点光的感动。”

但Claire在声援之余,也疑惑中国的民主、自由,是的否真的对台湾好,“如果不放弃武统呢?”她说,台湾人支持中国抗争是因为普世价值,不是因为“我们是一家人”。但她也感概,“在心里深处,还是希望每个人、无论是哪里人,都能自由而有尊严地活著。”

Mido则惊叹“中国民众愿意站出来,甚至还喊出习近平下台、要选票要民主,我想这并不是一时片刻才发生,而是一直酝酿许久所爆发出来的行动。”她想尽力声援,而到现场是身为台湾人的她能做的。

“我想对于被中国一直打压的台湾,还有经历血腥镇暴的香港,再到中国现在发生的事,其实心情都非常复杂,但看见勇敢站出来的人们还是会忍不住敬佩,尽管彼此国家认同并不相同。”

对乌鲁木齐,Mido说“不管结局如何都会记住”,正如她每年都会悼念六四事件,“要记住当年非常勇敢人们的事迹”。

Claire朋友手持的蜡烛,在活动尾声烧著了纸杯,燃成一团火球。她说,“虽然很快就被踩熄了,但那一瞬间爆发的火光还是很惊人的。我在想会不会是这场运动的某种隐喻。”

2022年11月27日晚上,巴黎有声援中国反封管抗议的行动,现场有数十人手持白纸抗议。
2022年11月27日晚上,巴黎有声援中国反封管抗议的行动,现场有数十人手持白纸抗议。图:受访者提供

巴黎庞比度中心:反对过度防疫,还是不合理政策后面的问题?

巴黎时间11月26日开始,一张有关在庞比度(Pompidou;蓬皮杜)中心进行火灾悼念活动的海报开始在华人群体和社媒平台上流传。没有人清楚活动发起人是谁,但当地时间27日晚七点,庞比度门前的广场上已经聚集相当数量的人群来参与活动。

距离悼念地点还有几十米时,便可看到一片白色,在夜色中极为引人注目。这是人们手举白纸,以示对网络上相关事件不能被自由评论的抗议。也有些人在口罩上打上红色的叉,或写上“404”,隐喻无法发声。同时,还有人带著自制标语,包括“民主法治,言论自由”、“声援正义,Nous revendiquons nos Droits De L’Homme (我们主张人权)”等。

现场的人群站成环形,在中心被围绕的是鲜花与蜡烛,还有一块打印的乌鲁木齐中路路牌。在活动现场粗略估计有上百人,有参与者表示这是巴黎少见的华人群体的抗议活动规模。

来自深圳的Y对记者说,“我希望通过海外声援的方式,去支持那些国内正在抗议的人民。让更多受疫情或者其他形式压迫的人得到自由,更大程度的自由。”而对于这场抗议热潮的诉求,他认为除了“科学防疫”以外,还有更多需要改变的地方:“我觉得整个(抗议的)目标应该是科学防疫……也不是一味说取消防疫,也不是说加强防疫,更多是科学防疫。我觉得现在不管政府啊,或者人民也好,看不到一个科学的真相,或者说逻辑上的真相,所以我觉得首先是说如何去科学防疫这件事情。然后是把所有的这种不合理的制度,以及各种形式存在的压迫感取消掉。是隔离也好,警察施暴也好,或者说社区人员的不负责也好。”

2022年11月27日晚上,巴黎有声援中国反封管抗议的行动,现场有数十人手持白纸抗议。
2022年11月27日晚上,巴黎有声援中国反封管抗议的行动,现场有数十人手持白纸抗议。 图:受访者提供

同样来自深圳的Sandrine,也将这次活动理解为对防疫政策背后,针对公民权利不合理限制的控诉。“我觉得抗议最终目标就是获得一个公民的权利。能够有言论自由、新闻自由。我觉得这是一个国家走向进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如果没有这样的自由,你再喊打倒独裁,让习近平下台也没有任何的作用。”已经三年没有回国的她表示,其实家里受到疫情的相对较小,“但是我仍然觉得这是需要去抗争的,因为我很害怕有一天会落在他们头上。”“我想做一个公民,我不想做奴隶。”

活动的主持者蒋不来自北京,他解释自己的名字是“Dit Non”, 谐音“讲不”。已经在巴黎生活了三年的他组织过几次类似的活动。“因为我们法语好,我也希望向法国社会传达中国不是都热爱独裁的,不是都甘愿被奴役的。中国人至少有一部分是是渴望宪政民主,渴望言论自由的,也甘愿为此付出代价。”他说,“在海外我们抗议是相对来说很安全的。”“今天站出来的人可能有200人,这200人里我打赌99%,他们不会在未来的生活里因此受到任何影响。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这点的时候,越来越多人能站出来的时候,可能这事情会有所改变。”

活动现场大部分人为了安全,还是用围巾、口罩、帽子等做了面部遮挡。也有一些人持有更坦然的态度,认为即使害怕但还是要站出来。来自安徽的邵先生今年40岁,他站在人群靠前的位置,没有戴口罩但面对拍照录像的人群仍然很淡定。第一次来参加抗议活动的他说,“我来到这里是想做些什么,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心中一直被压抑,但是我们什么都没有做。我觉得我一直很懦弱。我今天也不是勇敢的人,但是我觉得我今天必须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所以参与这件事情就是我行动的开始。”

活动全程比较平和,未有发生激烈冲突。但也有人表示,这与自己预想的活动不一样。来自湖北的田先生说,“我之前是在网上看到有朋友说这边有一个悼念活动。”“但没想到今天这个活动变得有点激烈,大家都在喊口号。好像没有人真的去哀悼,觉得有点跟我想象中的不一样。”

2022年11月29日,哈佛校园地标“哈佛铜像”前,有数十名学生声援中国反封管抗议的行动。
2022年11月29日,哈佛校园地标“哈佛铜像”前,有数十名学生声援中国反封管抗议的行动。图:鹿鸣提供

两个大学校园

29日中午12点左右,声援人士开始在哈佛校园地标“哈佛铜像”前聚集,他们大部分是哈佛的学生。两天前有哈佛学生建起网上群组讨论活动细节,有数百名同学加入。

12点后,聚集学生逐渐增多,但许多仍站在较远处观望,犹豫是否靠近铜像。有三名学生在铜像前举起白纸,随后有学生号召更多人加入。12点30分,哈佛铜像前聚集了大约80人。

人群起初是安静地举著白纸。人数稳定后,开始有男生领喊口号。“言论自由!新闻自由!”“不要核酸要自由!不做奴才做公民!”随后人群合唱《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义勇军进行曲》、《送别》。合唱之后,人群恢复安静。有数名女生打破沉默,领喊口号。除了使用早前四通桥抗议者的口号,还喊出“民主法治”、“毋忘李文亮”等,并开始用中英双语领喊。

2022年11月29日,哈佛校园地标“哈佛铜像”前,有数十名学生声援中国反封管抗议的行动。
2022年11月29日,哈佛校园地标“哈佛铜像”前,有数十名学生声援中国反封管抗议的行动。图:鹿鸣提供

当喊到“毋忘六四”、“声援西藏”等大陆敏感词,人群声音较稀落。有人喊出“习近平下台”、“共产党下台”,起初未得到人群回应。但他多次尝试之后,在集会尾声,人群中约有半数跟喊这两句口号。

哈佛学生王真(化名)在集会中领喊口号。她表示,自己不是一个声音洪亮的人,也没准备要领喊口号。当她询问身边男生是否愿意领喊,得到否定回答,她才决定领喊。

“让我意外的是,许多中国学生身在哈佛,却比身在大陆的人更不敢发声。当然,这不是他们的错,这说明政府的压迫让他们难以走出恐惧。”王真说。

这是王真第一次参加抗议活动,但她带著“豁出去”的决心。她在大陆见过朋友因参加左翼活动而受打压,自己因此“已经沉默了很多年”。

除大陆学生外,声援人群中也有不少台湾和香港学生。一位女生从波士顿另一所大学来到哈佛参加集会,她手里拿著支持香港反送中运动的卡片。她告诉端传媒,自己是在香港长大的台湾人,她将2019年曾在香港使用过的卡片带到了美国。

在人群外围旁观的中国籍学生小张对记者说,他认为参与声援的同学是勇敢的,但他对行动的结果悲观。“政府很快就能分化示威者。大家的利益不同,可能有些人有外国护照、有些人是中国被反腐官员的后代,他们带著不同目的,很容易被分化。从群里的讨论就能看出大家的分歧。”

2022年11月29日,比利时有声援中国反封管抗议的行动。
2022年11月29日,比利时有声援中国反封管抗议的行动。图:陈鲍提供

同一天举行悼念集会的,还有大洋另一岸的比利时小城鲁汶。这座人口约十万的大学城距离欧盟政治中心布鲁塞尔仅30公里。29日晚上六时二十分,广场上已聚集大约两百多人。活动组织者号召现场所有人为逝者默哀三分钟。

默哀结束之后,一名男子开始唱国歌,但只有零星几个人加入。在现场的几个香港人听到国歌后相视一笑,迅速离开了集会。同哈佛校园内的人群一样,集会参与者们也安静地举起手中的白纸。零星几人甚至制作了自己的抗议标语。咪咪(化名)便是其中一人。他在前胸后和背都贴上了印有“境外势力”的A4纸。“这是我主动贴的,就是想让他们来看一看。”

今日正巧碰上比利时铁路大罢工,仅有限车次仍在运行,但来自比利时其他城市的华人仍想方设法抵达鲁汶。YF(化名)在比国另一座城市修读艺术硕士。她自社交媒体上听闻这次烛光悼念活动,携友人专程赶来。默哀结束后,她向记者说她不太满意这次的集会:“太安静了。改变是从声音开始的,要变的话我们必须发声。”

YF话音未落,一个女子首先念出四通桥口号,慢慢地过半集会参与者也加入了。喊过一轮四通桥的口号后,女子再次高声道:“同胞们我们要的是什么?是民主!是自由!”

“习近平下台!”YF呐喊道。

“习近平下台!”人群的另一边有人重复了回应。同样的字句YF又重复了一次,更多人回应了。又一次,约莫半数人加入了她的行列。

但此时,一对男女突然向人群喊话:“这不是我们这次活动的本意!我们只想悼念我们逝去的同胞。”

人群最后方的一位女子立即回嘴说:“那你自己悼念去吧!”人群中也有人附和,气氛一度变得很紧张。为防止事态升级,一名参与者对所有人说:“我们不要割席,要团结!”

大约夜晚七点,鲁汶火车站前广场的人群开始散去。同一时刻,距离悼念现场500米开外的鲁汶大学主图书馆奏响了邓丽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演奏者是大学的一位音乐教师,他说希望以此曲来鼓励中国及国际的抗争者们。《月》的旋律响彻了鲁汶城。

2022年11月28日,英国伦敦,中国驻伦敦大使馆对面摆放著鲜花和蜡烛,声援中国反封管抗议的行动。
2022年11月28日,英国伦敦,中国驻伦敦大使馆对面摆放著鲜花和蜡烛,声援中国反封管抗议的行动。摄:Toby Melville/Reuters/达志影像

伦敦中国大使馆:“科学防疫,这个政府,可能吗?”

来自福州,今年26岁的李婷(化名)居英八年,但11月27日晚,是她第一次出席在中国大使馆门阶前的乌鲁木齐死难者悼念行动。她在Instagram专页北方广场 @northernsquare 看到抗议的讯息,叫上了室友,同是26岁来自浙江的沈思(化名)一起来参加。二人前一天晚上花了十多个小时看Instagram上的上海乌鲁木齐路抗议直播和各种新闻,也刷了一个晚上的微信和抖音。虽然知道国内对严密封控怨声载道,但抗议潮仍然出乎李婷的意料之外。“我没想过会有这样的场面出现,在国内这是不能想像的事情。在某种层面上来说,中国是个只有个人,没有集体的地方。”

李婷十八岁来英国北部念大学,之后一直在伦敦工作,跟同学沈思一起在克拉珀姆区分租一个房子。她有个国内中学同学的群组,最近都在讨论这场封控抗议潮。李婷给记者看她的手机信息:“我的中学同学很多都不住国内了,有不少是大学后直接留美的,欧洲也有。但这些人,有些还觉得国内的封控一点问题都没有,对于中国的清零政策还充满自豪。”沈思说:“问题是,他们自己都在国外不戴口罩不做核酸不用健康码了。就有点,怎么说……有点虚伪吧。”

晚上七点左右,虽然阴雨绵绵,伦敦中国大使馆门外已经聚集了几百人,许多人带了自制标语,有四通桥示威者的二十八字口号,有“不自由﹑毋宁死”﹑“我不是境外势力”﹑“习近平下台﹑共产党下台”﹑“我们的自由﹑我们的权力”﹑“#A4Revolution”等等。有中国留学生把上海“乌鲁木齐中路”路牌印了出来,造成大型横幅带到现场。有示威者拿著习近平的照片,但上面放了希特拉的招牌胡子。有人把香港歌手谢安琪“家明”的歌词写成标语:“谁愿意为美丽信念/坦克也震开”。

现场有人向参加者派发白纸。很多人跟李婷和沈思一样戴著口罩,用外套帽子把眼睛也盖了一半。“主要是家人在国内,不希望被拍了。”沈思说。

李婷自言一直认为自由是最核心的价值:“不然我就不会在十多岁的时候就决定留英,不再回国长住了。”但她和沈思依然会担忧某些口号“说得太过”。“不是说不同意谁下台,而是怕根本没有到那个程度,这些是做不了的事情。是不是应该要求科学防疫,放弃Zero COVID policy就好了呢?这些好像才是合理的诉求。”

“我也觉得很矛盾,一方面害怕上升太过,应该把诉求限制在防疫方面。一方面又觉得,我们要科学防疫,这个政府,可能吗?”沈思说。

2022年11月28日,日本东京,中国驻日本大使馆附近有声援中国反封管抗议的行动。
2022年11月28日,日本东京,中国驻日本大使馆附近有声援中国反封管抗议的行动。摄:Kim Kyung-Hoon /Reuters/达志影像

我们推出端 Plus 会员计划,邀请你们成为独立新闻的守护者,帮助我们守护端,也帮助我们继续守护各地独立记者,支持他们产出更多优质的华文调查报导。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