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阻黎智英聘海外大律师︰律政司上诉屡战屡败,李家超提请人大释法
「“如果中央、或特区政府不满司法机关的裁决,他们可用行政的权力、主权的权力,试图纠正法院的裁决,以得到想要的结果。”」
特约撰稿人 郑淑华 发自新加坡
壹传媒创办人黎智英,连同3间苹果日报公司,涉违反港区国安法,被控串谋勾结外国或境外势力等罪,案件原排定在12月1日于高等法院开审;同样被控国安法的6名苹果日报前高层早前认罪,在黎智英案审结后才展开求情及判刑。
黎智英以“专案认许”聘请英国御用大律师Tim Owen来港抗辩,获高等法院批准,惟律政司不服,先后向高等法院、上诉庭、终审法院提出反对和上诉,但一一败诉。
拉锯近两个月,在这宗国安法案件开审前夕,特首李家超在11月28日宣布,将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就国安法第65条释法。这将决定没有本地全面执业资格的海外律师或大律师,可否参与和处理国安法案件。
因应释法,律政司在12月1日向高等法院申请将案件押后7日,指定法官最终将案件押后至12月13日开庭处理,并会根据控辩双方日程,再决定审讯日期。黎智英由2020年12月底开始因国安法案遭还押,至今已近两年。
而Tim Owen于12月1日未能代表黎出庭。辩方在庭上指,Tim Owen的工作签证延期申请被入境处搁置,而另一宗案件的工作签证获批。美国乔治城法学院亚洲法中心研究员黎恩灏称,这是行政凌驾法治的例证。
律政司屡屡上诉,惟阻黎智英聘海外大状不果
一、高等法院首颁判词︰Tim Owen的专业和经验“不容置疑”
根据《法律执业者条例》,海外律师可被认许为特定案件的大律师,但法庭须信纳他们有充实的出庭经验。过往,律政司和辩方亦以“专案认许”邀请外国律师参与聆讯,包括前政务司司长许仕仁贪污案,以及华懋集团已故主席龚如心遗嘱案。
高等法院首席法官潘兆初在10月19日颁下判词,准许黎智英申请“专案认许”申请。判词透露审讯中将争论的观点,包括于《苹果日报》刊载的评论文章和黎智英就国安法接受的访问,有否并在甚么程度构成“请求”向外国势力干预中国事务;国安法29(4)条 “串谋勾结外国势力”的控罪范围是否过于宽泛;如何平衡国安法和人权等。
黎智英一方理据包括:案件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和原则非一般地困难和复杂;判决对本地法律发展有重大影响; Tim Owen的经验和专业能为审讯作出重大贡献。黎智英一方同时指出,其法律团队有本地资深大律师和大律师,这有利两地法律交流,认为香港大律师公会没有理由阻止。
提出反对的律政司和香港大律师公会则指,案件涉及的法律议题没有异常地困难或复杂,Tim Owen的加入不会对审讯提供重大协助;本地资深律师档期不合,并不能合理化聘请Tim Owen;而且黎智英一方迟交申请。
不过,法庭不认同律政司提出的观点,认为案件涉及如何在享有宪法的表达自由下,界定国安法29(4)条的控罪范围,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保护表达自由之间取得平衡,有关法律分析“极其困难”,需要小心处理。这亦是原讼法庭处理的首宗国安法29(4)条案件,可能需要仔细研究和参考国际法律,例如欧洲人权法院的案件。
至于黎智英另外涉及的串谋发布煽动刊物罪,法官潘兆初指,这次审讯将决定控罪是否符合宪法,包括《基本法》保障的言论自由和《香港人权法案条例》中列明发表意见的自由等;过去原讼法庭未曾作过有关探讨,很大机会须参考其他已修改甚至废除类似罪行的普通法国家,预料争议难度高,以及对本地司法发展有重大影响。
判决续指,Tim Owen在刑事法和人权法的专业和经验“不容置疑”。考虑到公众利益,法官接纳Tim Owen为黎智英抗辩,让法庭得到“最好的帮助”,以处理“手头的艰巨任务”。
二、上诉庭驳回上诉︰国安法背景独特性不能凌驾在公众利益之上
律政司不服并提出上诉。律政司认为,高等法院批出许可时,忽略国安法立法的背景独特,是针对香港的独特宪法框架度身制定,与中国和香港的社会、政治和宪法背景关系密切,海外律师对此未必有充分了解。律政司质疑, Tim Owen在国安法和煽动罪等有关危害国家安全的本地法律上,缺乏经验或专业知识,不能对审讯提供重大协助或观点;而且黎智英已聘请本地资深大律师。
上诉庭副庭长关淑馨及朱芬龄,以及法官区庆祥,则在11月9日颁下判词。
上诉庭认为,高等法院首席法官潘兆初过去曾就国安法条文作判决,不可能忽视国安法和制定背景的独特性。同时,虽然国安法的独特性是行使酌情权的一大重要因素,但上诉庭不认同这能凌驾在公众利益之上,或对“专案认许”有首要重要性,反指若这逻辑成立,海外律师将不被容许处理国安法案件。国安法第4条列明,当维护国安法时,人权和在法律下的基本自由受尊重和保护;如潘兆初所言,维护国安和保障人权时,公共利益或起冲突,平衡两者是“极其困难”。
上诉庭又称,国安法和《基本法》同样在香港有特别的宪政地位,起草风格和结构与其他本地法例或普通法区域的法律有别。在过往许多案件中,也有海外大律师到港解读《基本法》条文,未曾因为他们不谙中文,被视为不能作出重要贡献;国安法的指定法官,亦包括非华语法官。
上诉庭续指,国安法在2020年颁布,终审法院至今曾处理国安法和煽动刊物案件,也只限关注保释的问题。在国安法实施初期,法理在坚固的基础上发展,反映香港坚守法治,采用国际接受的司法标准,至关重要,杰出法学家在有关过程作出贡献,符合公众利益。
对于潘兆初曾于判词中指,本案的法律问题日后或会交由上诉庭和终审法院处理,对香港法律发展有深远影响,上诉庭认为他有权将此纳入考虑。法庭愈早厘清相关法律问题愈好,至免拖至上诉庭;而当论点愈复杂和困难,法庭愈倾向基于公众利益批准认许。
上诉庭重申,本案涉及的法律议题对公共利益有具大重要性,将对国安法和煽动罪行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公众对审讯的观感,觉得是否公平,对司法执行至关重要。
上诉庭最终驳回律政司上诉,准许黎智英聘请Tim Owen,并颁令律政司付讼费。
三、申请上诉至终院,上诉庭拒批许可
然而,律政司再次不服判决,申请上诉至终审法院,并改由律政司前司长、资深大律师袁国强抗辩,为是次争议中继资深大律师鲍进龙、孙靖干和余若海,律政司聘请的第四位代表。
申请上诉许可时,律政司提出,国安法仿照内地刑事法制订,情况独特,来自海外普通法地区的律师贡献有限。
律政司亦提出新理据,指国安法条文多次提及保护“国家机密”,本地大律师受大律师公会和本地法律规管,但海外大律师可在处理案件后离港,难以确保他们不泄密、以及受国安法有关保密原则的法例约束。而且制定国安法的其中一个目的,是防止外国势力干预香港事务,聘用海外大律师有违这原意。
上诉庭副庭长关淑馨、朱芬龄及法官区庆祥指出,律政司早前要求本案不设陪审团时,保护国家机密非原因,黎智英的刑事检控亦不涉及任何国家机密。律政司无法说服法庭Tim Owen或会违反保密要求。
上诉庭引述黎一方,指国安法一并适用于香港永久性居民和在海外的非香港永久居民,而英国的执业大律师受《大律师标准委员会手册》约束,不是如控方所指不受规管。上诉庭因此不认为批准Tim Owen代表黎智英会有损国安法,或不利国家安全。
上诉庭亦批评控方在现阶段加入新论点,由于时间紧绌,这或对黎智英的法律团队造成不便。
上诉庭于11月21日拒绝批出许可。
四、直接向终审法院再申请上诉许可
最后,律政司直接向终审法院申请上诉许可,于11月25日开庭,由终院首席法官张举能、常任法官李义及霍兆刚审理,Tim Owen亦到场旁听。
律政司一方提到,国安法源自中国法例的独特性、Tim Owen未必了解国家安全、对审讯贡献有限等论点。
而终院的判词则指出,律政司早应在下级法庭论证新观点,不应在终极上诉才提出,否则对另一方不公;同时,聘请海外律师有违防止“外国势力干预”和案件涉及“国安机密”等论点欠解释和证据,这些论点亦引起其他争议,例如为何要“一刀切”拒绝海外律师在国安法案件抗辩。
终院在11月28日颁布裁决,拒绝律政司申请。
特首提请人大释法,港澳办赞扬是“当家人”的担当
律政司连番败诉,亲中派人士纷纷批评法院判决。在终审法院开庭处理律政司上诉许可前夕,全国人大常委谭耀宗于11月24日表示,外国大律师不应参与任何国安法案件的审讯,相信他们不了解国安法,并指如果人大发觉“国安法的原意被曲解,受到挑战”,是有权释法去“纠正错误”。两天后,他再直指外国大律师参与国安法是“绝对不应该、不适合的”。若情况未有改变,人大常委唯有释法。
终审法院28日作出裁决当日,李家超随即于下午召开记者会,宣布将建议提请人大释法,根据国安法的立法原意和目的,厘清没有本地全面执业资格的海外律师或大律师,可否以任何形式参与处理国安法案件。
同日,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中联办和驻港国安公署发声明,表示支持李家超的决定,其中港澳办更盛赞李家超,指他“根据中央政府指令及时提交报告并提出有关建议,充分体现出作为香港特区‘当家人’和‘第一责任人’的担当。”
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谭惠珠翌日接受访问时表示,估计完成释法程序“会快”,指人大常委会将于12月底开会,若把案件押后至明年,人大常委会未必需要召开临时会议。
全国侨联副主席卢文端于11月30日在《明报》撰文,指“有特殊背景”的《文汇报》、《大公报》等在法院批准Tim Owen代表黎智英后,刊登大量评论,批评判决违背国安法精神和法理逻辑。这“表达了中央意向”,“希望香港司法系统能在维护国家安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清楚了解立法原意并承担责任”,不希望香港司法系统不能够维护国家安全等。
他续说,终院裁决根据普通法思维行事,沿用英国殖民时期的惯例,“未能从国家宪制层面正确认识国安法地位,对国安法权威性、凌驾性缺乏应有重视”。因香港法院未能“从国家法律层面理解国安法立法精神和法理逻辑”,中央不得不出手。
不过,律政司前司长、基本法委员会前副主任梁爱诗则撰文,支持终院裁决。她在文中指,国安法对辩护人没有专门条款规定; 而香港法庭对聘请外国大律师来港参与诉讼,已有一套成熟原则,应按现行程序处理,反问“有人要求释法。释哪一条?”
对于有人称英国律师不懂香港国安法,也没经验,梁爱诗亦反问“香港大律师又有多少经验?”
事后,她接受香港01查询时则补充,指该文章是在终院裁决后、政府宣布提请人大释法前撰写,强调自己支持裁决,但没有反对释法。
而值得关注的是,大律师公会于29日会见传媒,主席杜淦堃认为释法不会破坏司法独立,亦不会常态化。他指国安法列明人大拥有国安法的解释权,但应审慎行使;而人大行使释法权时,无可避免会惹来批评。
翻查资料,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后,曾进行5次人大释法,包括2001年双非子女居港权案、2004年修改行政长官及立法会产生方法、2005年董健华辞职后补选产生行政长官任期争议、 2011年刚果民主共和国外交享有“绝对豁免权”、2016年立法会宣誓风波。
过往,大律师公会曾公开反对人大释法。其中2005年有关特首任期争议,公会认为问题应由法院审理,对释法表示深感失望,直指否定三权分立原则,不尊重法治。至2016年公职人员宣誓案中,公会亦发声明,指会为香港的独立司法权和终审权“带来极大的冲击”,严重削弱港人以至国际间对“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信心,“百害而无一利”。
法律界就人大释法问题,曾组织过4次黑衣静默游行,表达不满。以2016年为例,当时有2000名法律从业员参与,包括多位法律界重量级人物如大律师公会前主席李柱铭、余若薇等。
延伸至“指定律师”制度?
今次李家超提请人大释法,讨论亦延伸到“指定律师”制度的安排。
星岛日报专栏“大棋盘”引述建制人士指,中央正研究将国安法“指定律师”制度,延伸至律师和大律师,被告只可在一批负责国安案件的“指定律师”中拣选代表律师,但细节仍待人大常委会作决定。南华早报亦引述中国官方消息人士指,中央可能考虑制定一份指定国安法律师名单,这会超出香港政府原来提请释法的范围。
法律界立法会议员林新强认为,指定律师名单做法可行,“可以提供真正在这方面有研究的专家、待被告、政府不用胡乱找律师。”全国人大常委谭耀宗则认为没有需要设立“指定律师”,又指名单或需经常变动。
人大释法的影响
行政会议成员、资深大律师汤家骅认为,今次提请人大释法,绝不会影响香港在普通法地区的地位或形象,并相信释法是为了厘清国安法不清楚的地方,与法院判决无关。
港大法律学院宪法讲座教授、基本法委员会委员陈弘毅则指出,国安法虽没有明文规范外国律师参与,但立法原意是为了防止外部势力干预,外国律师不适宜参与诉讼;而是次人大释法可为国安法不清楚的地方作补充和说明。
“与之前的案件最大不同,这是国安案件。北京要用黎智英案件作一个最大的‘show trial(作秀公审)’,令香港人看到危害国家的代价是甚么。”美国乔治城法学院亚洲法中心研究员黎恩灏说。
他指,邀请海外律师到港参与审讯是惯常做法。是次建制派和亲中背景媒体在审讯过程中,公开质疑和批评法院判决,利用舆论向法庭施加压力,行径如“政治操作”,想控制审讯过程和结果。
他认为,释法不会只针对Tim Owen个人,可能划一不符合某种条件的律师都不能参与审讯,但国安法没有说明释法的程度和机制,只指出解释权来自人大,此刻无法预料释法的涵盖面和应用范围有多广。
现阶段虽难以评估释法对香港司法的影响,但黎恩灏指这必然损害社会对司法机构是否公平审讯的观感,“因为你在‘搬龙门’”,而这做法或成常态,“如果中央、或特区政府不满司法机关的裁决,他们可用行政的权力、主权的权力,试图纠正法院的裁决,以得到想要的结果。”
他又指,释法最终将限制黎智英或之后其他国安法被告选择律师的权利,必影响公平审讯,亦破坏刑事审讯制度的公信力。
杜淦堃和陈弘毅曾称,被告人选择律师的权利只限于在香港拥有全面执业资格的律师,是次释法针对在香港没有全面执业资格的外国律师,黎智英仍有选择本地律师作辩护的权利。
但法律评论员黄启旸引述高等法院判决指出,本地律师中,只有少数能处理有关国安和言论自由之间的张力,黎智英亦未能找到在整个审讯过程能代表他的本地律师,有充分基础说服法庭认许Tim Owen为他抗辩。“在这意义上,已经牵涉黎智英的宪法权利:有一个法律代表在刑事的审判上代表他。如果从这角度看,现在人大释法这举措直接地抵消这权利。”
比起过往的人大释法,他说︰“这次很直接地牵涉到一个刑事被告人公共审讯的权利,可以说是前所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