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楼市减价潮︰“生不逢时”、“移民蚀让”,谁投资、谁离场?
「“以前是卖家市场,卖家在上风,客追盘;现在是买家市场,盘追客,180度反转。”」
端传媒记者 李慧筠 发自新加坡
今年7月,27岁的保险经纪阿彤买入人生第一个单位。楼盘面积400呎,业主最初叫价840万港元。阿彤知道业主赶移民,又知道地产经纪半年没有生意,便跟经纪开价:“一定要740万元,否则不用打电话给我。”一个半月后,业主答应了。
自2021年8月,香港楼价持续下跌,作为楼价指标的“中原城市领先指数”比一年前跌约15.2%。楼盘市场淡静,有移民卖家劈价(大幅减价)急让,买家趁低买入,但更多持观望态度,押注楼价继续下跌。阿彤甫坐下来便语带可惜地说,没想到楼市继续跌,“现在才买,我会再多点选择。”
另一边,十大屋苑的业主陈梓明看着楼价不断滑落,“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从高位冲下山。”因为移民,2022年中他卖楼,初初乏人问津,“跌落去没结果,好像一个空谷没有回音,压低一点价,有没有回响?没有。再压低点。没有——”今年10月,他劈价100万港元终卖出单位,放下心头大石。
地产舖的楼盘宣传品,银码一减再减,并写上愈发创新的字句作招徕:“移民批咗”、“泪已流干”、“跌到极麻木”——抢眼同时,揭露了楼市交投的困境。在投资公司仲量联行香港主席曾焕平看来,香港楼市纵有起跌,但整体上自2004年起一直向上,“楼市本身已站在一个刀尖上的位置。”现在,因为各种加息、香港经济衰退、大陆封控、中美博奕和移民潮的困境,楼市要向下滑了。
楼市回落,股市一度跌至1997年水平,唤起人们对金融风暴、经济衰退的记忆。今天与九七固然并不相同,“九七年楼市跌得好急,而今次将是很漫长的痛苦。”入行接近40年的曾焕平心里忧虑,“今次比1997年金融风暴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香港 Lack of confidence(欠缺信心)。”
两成、三成,全年楼价跌多少?
2009年正值金融海啸余波,陈梓明和太太在楼市低位,以360万港元买入一个十大屋苑、约700呎的单位。他们甫入屋,感觉单位光猛、舒服,“直觉我们家就要这样。”十大屋苑是在香港楼市占一席位,交投和呎价稳定的10个屋苑,是不少中产的心头好。2021年的高峰时期,陈梓明的单位楼价接近1千万元。
陈梓明曾经相信自己会一直留在香港,自住物业的楼价升跌并不重要。但现在,他们因忧虑香港的社会制度变化,已经移民外地,变卖物业。
今年6月,陈梓明为卖楼从外地回港,在路上听到地产经纪讲电话:“妖,现在那个楼盘——我们居住的屋苑——跌到2019年的价位,真的仆街了。”身为卖家,看着单位的银行估价一直下跌,一手市场楼盘的发售价更逼近二手市场,他心情忐忑。
楼盘楼龄约40多年,最初叫价约850万港元。“接近没有人上门看盘,大家预视会跌市。我们减10万、15万,慢慢地减。一直减、减、减。”3个月后,他和太太狠心劈价100多万,终有买家承接单位。
每周发布的“中原城市领先指数”集合香港屋苑的二手成交价格,反映最新的地产市场价格变动,指数愈高,楼价愈高。自去年8月,中原城市领先指数从191.34的高位一直下跌,直至2022年11月13日,指数跌至161.31。另一个地产龙头美联物业发布的楼价指数,也从去年8月的176.6跌至11月的152.1。
其中,1076平方呎以下的中小型单位跌幅相对较大。中原录得中小型单位指数较上月跌幅近3.81%,港岛、九龙区楼盘的楼价跌幅较新界区多。
据美联物业的资料,十大屋苑之一太古城,最近有面积536呎的单位,从叫价880万港元减至742.8万元成交,呎价约13858港元,重返2016年的价位。美孚新邨则有一个936呎单位,开价1150万港元,最终以900万元成交,呎价约9615港元;这则成交劈价250万元,是屋苑逾3年以来首次呎价跌穿1万港元的关口。
楼市交投淡静,也直接反映自低成交量。据土地注册处资料,截至10月为止,2022年每月平均一手及二手市场买卖为3981.2宗,相比去年同期平均6374.3宗为少。
“这年楼价至今跌18%。”美联物业住宅部行政总裁(港澳)布少明入行34年,经历几个香港大跌市。他预计今年成交量不足5万宗,全行4万多个地产从业员,“全年平均约10人争一张单。”他形容,“以前是卖家市场,卖家在上风,客追盘;现在是买家市场,盘追客,180度反转。”
他指,买家看楼盘的数量比去年6、7月高峰时跌近一半,也接触不少新盘买家再三犹豫,“看楼盘后觉得很正,等抽签。回家冷静后,当同事打给他说抽到筹了,来选楼盘吧,他不来,说要再看看。”
这种气氛更见诸于地产经纪的流失。高峰时期,美联物业有5000多位经纪,近期流失400至500位职员。“这行底薪平均7000多港元,如果半年没有开单,他们转行了。”布少明说,美联同期也终止了30个门市舖位的租约,“全盛时大家租很多舖,但现在业主不肯大幅减租,我们也不续租。”
今年中,美联物业曾发出盈警,指年初截至5月底,净亏损约1.9亿元。集团当时解释疫情不利市场,防疫政策也抑制了买家的意欲和需求。中原地产创办人施永青亦曾回复传媒指,中原连续几季亏损,大部份租约期满的分行均不续约,更直言中原无法养活那么多人。
11月22日,他撰文警告:“如果政府不及时推出稳定楼价的措施,第四季楼价的跌幅就可以等同前三季跌幅的总和,导致2022年的全年楼价可以跌逾20%。”
投资砖头,或现金为王
对于决定买楼自住的买家来说,跌市的时机或许正好。
阿彤扭开中环西半山新居的大门,单位景观很开扬,视线可以一直落在对岸尖沙咀。在香港大学读书时,她喜欢上港岛的生活,最后选择在中环置业。
穿着一身珊瑚色丝质上衣和西裤,阿彤手里拿着两个电话应接客户讯息。她当保险经纪约一年多,主要整合客户的强积金。她最初开单不顺利,连底薪月入约2万多港元。直至2021年6月,她手上多出一批移民前整合强积金的客户,高峰时月薪达6万港元。
对她来说,置业是人生的一块重要拼图。阿彤来自潮州家庭,父母以前打工养活爷爷、嫲嫲,以及她和弟弟,唯一资产就是家传的唐楼物业。她经历过借学贷上大学的日子,“我阿妈总吓我——快要卖楼、快要没钱,我们要‘瞓街’(露宿)啦。”
长大后,阿彤住在前男朋友家里,但跟对方母亲闹得不愉快。妈妈劝她作为女人要有自己的物业,她也定下30岁前买楼的目标。
“我没打算移民,在香港就要拿‘砖头’(楼房)。人最重要是有瓦遮头。”她没想到等楼价跌破新低位再买入,“反正供给自己住,就早点买,早点处理好。”最后,经济环境转好的父母,和她三人凑合首期供款。
阿彤手上单位的楼龄约27年。2007年,其银行估价为300多万港元,2013年升至600多万,去年仍然高踞约900万的高位,平均呎价达22500港元。阿彤入市时,正值2022年7月,楼价已下跌接近一年,平均呎价18500港元。
2021年10月,27岁的公务员梁先生和女朋友参观示范楼盘,觉得将军澳区海茵庄园的单位面积不错,交通方便,社区整体也簇新。梁先生最后向新盘发展商九龙建业预订一个约300呎的单位,作为婚前的同居住所。单位的成交价约600万港元,即平均呎价2万港元,他们预计向银行借贷8成半。这些未落成但预售的新楼盘被称为楼花,按售楼书所说,本来预计今年8月入伙。
但是,发展商却在预计入伙日期前一天,宣布延期交楼,原因是大陆封关或封区引致建筑材料运送延误,以及天气、疫情和不可抗力等原因。梁先生本来和女朋友计划在2023年结婚,“楼不太稳定,我们搁置了(结婚)计划。”
这一年,私人住宅施工量较往年同期低,据房屋局的数字,2022年首三季约有约5600伙一手住宅正施工,较去年同期约7200伙减少约两成,为13年以来同期新低。同时,香港已落成但未卖出的单位(现楼货尾盘)数字正攀升,从2015年至今累积15000伙,为2007年后的最高水平。
就算是10月最热销的新盘,如恒基地产旗下粉岭北楼盘发售113伙,首轮销售首日只卖出69伙。销售不理想,布少明指有发展商存起货源,在《施政报告》发表前按兵不动;像万科香港等到11月才推售今年首个楼盘。最近,新界区新楼盘需要以低市价吸引认购,战况较激烈。另一边,市区新盘只有略减,不愿意降价。
但是,仲量联行香港主席曾焕平认为在淡市下发展商终须减价。他预计,明年许多发展商将会下调一手楼价格,“当一手楼下调,二手楼一定会再跌,两者都便宜了,当然买一手楼。”
梁先生参考同区新楼盘,预估未入伙,单位价格已下跌近50万港元,但他觉得问题并不大。他和女朋友相信婚后要有物业,暂时亦未计划移民,楼价对自住单位影响较少。加上两人工作稳定,他月入约6万港元,足够支付供款,“短期内不想楼价了。”
年少时,陈梓明曾经和阿彤、梁先生等年轻买家想法一致。但从婚后计划在港安居,到今天移民卖盘,他对香港前景的预期改变了,“如果你觉得前面还有机会,值得赌博,这样做会好。我们走时觉得香港再不是认识的香港,也不看好香港前景,固定资产的风险比较高。”所以他并没想过要在外地放租香港物业,或持货等待。
每天读到两岸关系紧张的新闻,他设想,最坏情况是香港的联系汇率受影响,资产蒸发两至三成。“香港不能独善其身。我还有小朋友要读大学,拿到当地身份之前,要支付国际学生的费用。”
“以前会说‘北水’,但看到今年中国大陆国进民退的状况,另一方面就是香港政府的管治,我宁愿手上有钱,能够计算有多少,最实际。”陈梓明还是相信,“前景不稳,现金为王。”
跌市背后:加息、经济不稳、移民潮
仲量联行香港主席曾焕平认为,楼市不明朗背后由几个原因交织而成:美国加息、香港经济环境不稳、移民、大陆经济问题和中美博奕战等等。
楼盘买家向银行或发展商做按揭(抵押贷款),每月供款受按揭利率影响,以前低息环境有利借贷买楼。但现在,买家阿彤做8成按揭,最初预计月供1.5万港元,但因加息,结果每月供款2.1万元。
为控制通货膨胀,美国联储局今年进入加息周期。布少明说,“今次加幅的速度和幅度比预期快和大。”香港利率受美国直接影响,汇丰银行香港区行政总裁林慧虹9月表示,香港正式进入加息周期。这意味着,买家借贷的压力将会增加。
根据香港政府公布的2022年第三季经济报告,由于按揭利率上升,市民的置业负担指数于第三季升至73%,远高于2002至2021年期间49%的长期平均数。
加上股市波动,投资者未必会选择入市。今年10月,恒生指数曾一度创低位16495点,逼近1997年水平。布少明说,“以前说‘套股换楼’,股市赚钱就买楼,比较稳妥。现在股市跌3至4成,蒸发财富,投资者不会轻易投资砖头。”
政府宣布香港2022年第三季香港本地生产总值(GDP)按年跌4.5%,并预计全年经济负增长3.2%。政府经济顾问梁永胜解释,外围环境恶化,跨境陆路货运往来持续受阻,对出口业造成沉重打击;同时主要央行大幅加息,严重影响内部需求。
政府宣布负经济增长的预测前,经济学者、冠域商业及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关焯照并没想到结果会如此不济。他认为,按道理经济表现最差应是疫情期间,“展望上,你会觉得疫情完结后会复苏,但你看到内地的通关问题是否下年才完?下年就死得(完蛋了)……”
关焯照指大陆之前的解封速度,本身已影响香港基础支柱如旅游业;香港防疫政策又无法对症下药,让外地公司重拾投资信心,“只要内地不开放,我们就没有内地客。”
“移民也加快了楼价下调。”布少明解释,部分移民人士为避免支付外地资产税而卖楼,如早年低位置业,跌价影响不算大,他们较愿意减价,令减价盘的供应增多。
关焯照进一步指出移民潮更深远的影响。他认为,“香港的财富藏于旧人手上”,近年的香港楼市是“父干推动的楼市”,但移民的中产家庭已经没有替子女在港供楼的需要。“人口的减少反映很多问题,当中专才离开,劳动市场中的20至40多岁的年青人明显减少,是整个结构的问题。”他说,“这不单是人数少了的问题,而是(买楼)潜力减低了很多,甚至是负增长。”
他相信,移民潮的不稳情绪仍未结束。“整个问题就是信心问题。你以往的持续期望是上升,现在真的跌市了,身边朋友都离开,这是不是买楼的时机?”
那么,香港能靠大陆资金救市吗?中国大陆长期封控,经济需时恢复,房地产市场亦面临巨大危机。曾焕平说,“你看到过去几年,内房、内银(内地房地产、银行)有债务违约的问题。”大陆的银根、即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应亦正收紧,“国内资金跑到香港支持楼市这件事,根本是失踪,它自己都不行了,怎会南下?”
他更指出,不少大陆资金看到香港的经济状况,转投新加坡豪宅,“新加坡受惠香港最近的问题,得到大量国内钱。”
整体而言,曾焕平认为香港夹在欧美和中国的角力之间,位置不利,无可避免受到影响。他忧心,“外地资金来港可能受限,或会重新思考。你可期望息口明年停下来,但欧美国家跟中国抗衡,这是看不到出路的。”
信心问题
1997年,香港经历金融风暴,股市和楼市急速下滑,历经政府推出“八万五建屋计划”、千禧年科网股泡沫爆破等等,于2003年再撞上SARS的低迷经济。2003年,香港有高达10.6万宗负资产。
负资产
只要买家有能力供款,银行很少要求即时偿还贷款,楼价稳定的话,负资产或会随时间消失。但是当时经济低迷,不少人失业和经历生意失败,无力按时还款,被逼卖盘后仍然欠债,最终走上烧炭或跳楼的绝望结局。
“香港自讨论主权回归的1982年开始,几个风浪起跌后,九七前很多人觉得大陆改革开放导致经济起飞,香港是所谓进入中国的桥梁,整体大家对经济前景有一定的幻想。”2000年,前立法会议员陈伟业曾协助当年的负资产业主,他说,“当时整体气氛是较有信心,很多人想买楼,落叶归根。”然而楼市触礁,击碎了这个安居梦。
相比九七,今天的楼市环境不尽相同。关焯照解释,1997年有过度炒卖的风气,撞上金融风暴,楼价崩盘式累跌7成。而今次楼市跌幅慢,因为6成业主已经还清供款,有更多余裕持货。加上部分未偿清楼贷的人,入市价格远低于今天,较少机会负资产。
此外,香港的信贷资料库较1997年完善,近年金管局多次收紧按揭上限,短期转卖亦要付额外印花税。但是,今年《财政预算案》加码放宽按揭保险,近年9成按揭使用率,明显增加。
根据金融管理局资料,今年香港第三季的负资产宗数为533宗,单看数字并不算高,但比前一季增加9倍多,亦是2016年第二季后新高。局方指,个案涉及银行职员的住屋按揭贷款,按揭成数一般较高。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数字未有包括向发展商、财务公司作高成数借贷、“呼吸Plan”(毋须入息证明及压力测试可获审批)的个案。
曾焕平忧虑,近年于高位借贷买楼的买家,来年将会跌入负资产。“过去几年,借贷9成、8成的人多的是,无一幸免。”他认为,香港近年经济不景,政府估计2022-23年度财政赤字约逾1000亿,倘若失业率回升,“人工加不到,供款又不断增加,甚至失去工作,更加无法供楼。”
整体而言,曾焕平认为明年楼市虽不会急泻,但会重演1999至2003年间的漫长下行周期,即每年楼价跌10%,最终或有机会累跌近50%。比较25年前后的香港市况,“一刀插死你,和每年你割你一刀,让你慢慢流血,你最后都会死。”
他说,“导致楼市下行的原因,不会在明年突然消散。你会不会预计俄乌战争明年会解决?明年拜登会不会抱住习近平做朋友?明年会不会停止加息,甚至减息?明年会不会通关?我看不到。”
站在地产代理商的视角,布少明一直倡议楼市下行时撤销辣招(包括额外印花税、双倍印花税及买家印花税等),也认同政府让获得永久居留权的外地专才退还置业税,相信可吸引大陆专才。他对楼市的未来较乐观,认为累积的购买力总会释放,通关总会实行。但这一切,“等通关才看见成效。”
关焯照也提醒,虽然楼市跌得慢,跌幅整体仍相当大。他认为,目前香港楼市最多只能吸引大陆资金,“内地人会觉得,香港怎样都不及内地的封控疯狂,或者制度上都还可以。内地很多政策性打压的楼市,如果有选择,顺便来港做专才,可以当是跳板。”大陆经济再差也好,“始终人多,就像淘金,总有金跑出来。”
他认为,楼市要吸引买家,必须提升吸引人才来港的条件。在和新加坡或其他地区竞争的跑道上,“新加坡(开出)的条件,我们每样都要好过它,你才可以抢到人。它是正上升的金融中心,你是正下跌的金融中心,甚或随时不是。”
相对九七,曾焕平判断今天香港的抗压条件更差。“当年金融风暴是外来的货币因素,但香港人整体有Can do的精神,觉得‘一定做到’,对香港仍然有信心。现在很多人没信心、走了。”他低声说,“仔细想想,这一点比1997年金融风暴更恐怖。”
破灭的神话,下跌的现实
瑞银集团发布2022年度“全球楼市泡沫指数”,指香港楼价经过15年的长期繁荣,于2019年年中结束。最近,《信报财经月刊》也以“砖头神话破灭”为封面大题。分析认为,今年行政长官李家超提出的《施政报告》强调增加土地供应,若打破供不应求的局面,投资神话就会幻灭。
经济学者关焯照觉得,“没有什么神话破不破灭,问题就是面对现实——现在正在下跌。如果你无法稳定经济前景,使制度或社会状况令人有信心,人还是会走。”
在严密的香港隔离政策下,陈梓明和太太今年排除万难,带一对子女回到旧居。最初,子女得知旧居要提早交楼,忍不住哭了。陈梓明和太太想了又想,决定安排回港。“香港太多离散,不想太多遗憾。”他们与房屋道别,也与香港道别。
对陈梓明来说,卖楼是一个重要的告别仪式。
“那间屋有很多回忆,小朋友的成长就在那里。”短短几天,他们在家里吃饭、睡觉,邀请朋友作客和合照。陈梓明在露台种盆裁已经很多年,他挑了些留下,放在社区园圃希望有人接收,其余不能送人的,他要割舍,“丢弃之前,我逐棵逐棵在泥里把他们拔出来,跟他们说,谢谢陪伴我们。”他说。“我割舍的是跟香港的连结。”
他想到,2003年跟太太以约170万港元买入婚后的第一个单位。5年后,房屋涨价,“香港恒生指数升到破3万点,当时我的想法跟现在有点相似——我觉得香港癫了,我不想玩这个游戏。”命运使然,他们在2008年金融海啸前沽走所有股票和房屋。
他和太太一直觉得,楼价飞升是透过剥削年轻人的未来换取得来,夫妻二人是香港历史的既得利益者。“这样累积财富,年轻人很难供楼。你叫一个年轻人赚700、800万?屌你,储几耐呀?(干,要储多久?)我总觉得跌下来是应该的。”他转念又笑说,可能他是给自己一个说法,不要太难过。
现在,他们在外地生活近两年,慢慢有着地感。“但那条根始终在700多公里之外的香港。移民的概念是连根拔起,屋作为一种根的表现,我们以后回到香港的状态,就是小浮萍。”
家本是安身立命的地方,但既然无法再安身,陈梓明决心放下。“当然,我不想走这条路才离开,但你没办法离开、或要留下,就会思考(置业)。”
最近,梁先生入手的楼盘终于宣布11月底交楼,他和女朋友预计下年3月正式入伙,赶上筹备结婚的日程。其实他们也不抗拒移民,但想先在香港工作存钱再作考虑。“或者有小朋友就会走,是教育和政治的原因。”他想,如果年老,起码有自己物业,不用租楼,当自己倘若真的离港,手持物业也总不会是坏事。
数数手指,阿彤已经有21个朋友离开香港,前往英国、加拿大,但是,“我不觉得他们生活得特别开心。”她说自己是保守派,“移民没法解决问题,而是另一个问题的开始,因为一切是未知的。”
在香港,她可以趁这10年时间努力赚钱,尽快财政稳健,当自己的老板。她计划在中上环和朋友合伙开酒吧,迎接疫情缓和后的人潮。“香港怎样都是金融中心。我想,可能我死后,香港真的被人取代?那就已经不关我的事,是我的下一代受苦了……”
“始终每个人都需要居住,只要有人出生就会有人买楼。”在第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单位里,她指出床和钢琴的位置,并许下承诺,“我很快就会买第二层楼。”
(尊重受访者意愿,陈梓明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