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半内,逾40万名香港居民经机场离港,对香港造成什么长远影响?
「当人口外移、出生率急跌、全面人口老化,将会为香港社会带来一场完美风暴。」
特约撰稿人 梁启智 发自台北
(梁启智,时事评论员,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兼任讲师)
自2020年7月1日以来,香港居民经机场离港的净移出数目已突破40万人。过去3年,香港持续录得人口减少,而且幅度越来越大。行政长官李家超也在2022年的施政报告中承认,香港的劳动人口下降,并提出多项措施培养和留住本地人才,以及招揽外来人才。
然而,人口外移只是香港当前人口问题的其中一环,当前香港人口结构同时面对三座大山︰人口外移、出生率急跌、全面人口老化。
这三座大山同时来临,将会为香港社会带来一场完美风暴。
一、人口外移
先说人口外移。李家超在2022年10月的施政报告中承认,香港有人才流失问题;相反,港澳办副主任黄柳权在9月底称,以移民潮来形容香港的人口移出“并不是很恰当”。按黄柳权的解释,过去十年香港居民当中(不包括单程证持有人),在大部分年份均录得净移出,暗示近年的情况并不罕见。
翻看香港政府统计处的数据,黄柳权的说法表面上没错︰统计处是以年中为统计时点,从2012年中起算,过去10个年度,扣除单程证的净迁移,当中有7个年度是净移出,只有3个年度是净移入。不过,黄柳权的说法可能有所误导。
首先,2012/13年逾5万人的净移出当中,应有不少是双非婴儿的滞后效应。2012年是香港容许“双非产子”(父母皆非香港居民、并以生育旅行方式在香港产婴儿)的最后一年;这些婴儿出生的一刻就是香港居民,但他们很多人不久之后便回到中国大陆。如是者,他们在2012/13年的统计当中,会被视为“已移民离港”,但实际上不是正常理解下的移民潮。
至于从2013/14年起的数据,可以见到2018/19年前的数字虽然确实是有浮动,但上下都在正负两万人之间;但从2020年中起,情况急转直下︰2019/20年是负4.9万人,2020/21年是负6.9万人,到了2021/22年则超过负11.3万人。加起来算,2013年中至2019年中这6年间的总净移出是1.1万人,2019年中之后近3年的总净移出却是23.2万人。
而且,这些数据已是滞后。首先,香港政府统计处的数字是截至2022年6月30日,下半年的数字还未公布。第二,统计处对居港人口的定义包括点算时刻前或后半年内,在港逗留最少1个月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仅仅是今年2月中至4月中(即香港第五波疫情时),两个月内净离港人数已近十万人,但他们暂时并不包括在统计定义下已经离港之列。
换一个较宽松的统计方法:从机场离港的香港居民,去旅行或公干这类正常情况应该较多,但他们离开后还是会回来,所以扣除回港人数后,长线看净移出数字,也可反映人口外移的情况。从2020年7月1日起至2022年11月底,香港居民经机场的净离港人数累计有40.3万人。
无论用哪一套数据,这次移民潮的规模也是数以十万计,这点在劳工市场和学校收生已清晰反映。从香港社会整体去看,下一个问题是移民潮会否持续,进一步扩大影响。
回看机场离港的数据,由于香港已于2022年9月底免除入境旅客酒店检疫要求,越来越多港人出外短期旅游,而因为香港人外游有周期惯性(一般是星期四至六离港,星期日至一回港),所以单独看每日的净移出统计不能准确反映情况。然而较长线来看,2022年11月的净移出速度是近两年来最慢的,反映移民潮的步伐暂时放缓。不过翻查过去3年的数据,11月从来也是“移民淡季”,毕竟很多家庭会选择等到学校假期才举家移民,所以近期的放缓也有可能只属暂时,到寒假又会重新回升。以暂时所见,12月的外移趋势已再次上升。
再看其他的数据,则见到移民潮有不同走向。英国于2021年1月提出透过英国国民(海外)(BN(O))签证计划(BN(O) Visa),“向1997年时以BN(O)身分与英国保持联系的香港人”提供入籍英国的途径,申请移英的数字于2021年第一季刚开始时高达34300宗,不过最新2022年第3季已下降至10100宗,似乎最赶着要移居英国的人都已经第一时间申请了。不过,英国政府已于2022年11月底放宽申请资格,即使是1997年7月1日后出生的港人,只要父母任何一方拥有BN(O),也可以独立申请赴英居留,说不定因此会减缓申请的跌势。
另一个可能性,是移民潮仍然会继续,只是目的地改变。例如加拿大在2022年1月至9月的居留申请为25511宗,比去年同期增加32%;台湾方面,2022年1月至9月的居留许可为5790宗,比去年同期下跌14%;这可能跟台湾审批移民趋向严谨有关,影响港人移台意欲。
而人口外移,可预想到下一步就会影响香港的出生率。
二、出生率急跌
香港的活产婴儿出生数目在过去十数年一直下跌,情况表面上和邻近地区如日本和台湾的少子化类似。一般来说,少子化会连结到女性地位提升、女性就业率提高,以及育儿成本提高等社会现象;但近两年来,香港的出生人数出现断崖式下跌,这些通用的解释似乎不足以说明当前的特殊情况。
以每年年中为点算时刻,香港的出生人数于2015年到2020年期间稳步下降,从62500人下降至49500人,平均每年跌幅为2600人。然而到了2021年,出生人数仅仅一年便跌了11000人,急降至38500人。这跌幅似乎不见得是暂时的。
来到2022年,出生人数进一步下跌至35100人。这是一个十分低的数字,对上一次香港出生人数出现低潮是2003年,不过当时也有47000人(扣除当时刚出现的“双非”则为45000人)。现时香港的人口基数明显较大,落差更为明显。
出生数字在2020年至2021年间开始急跌,考虑到正常怀孕40周,把时间往前推,香港之前发生了什么事?一是反修例运动,二是疫情开始。 毕竟社会动荡不安,谁还有心力计划长远未来?
疫情刚开始时,有舆论认为人们多了时间留在家中,说不定出生率会增加;也有说因为对未来焦虑,相信出生率会下降。抗疫3年,结果世界各地反应不一。例如欧州的社会安全网较好,美国于疫后经济恢复强劲,出生率迎来轻微上升;美国的一般生育率在2021年比前一年增加了1%,是2014年以来首次上升。相对来说,香港在疫情中经济活动严重受阻,出生率下降的趋势不见得因为大家多了时间留在家中而逆转。
香港出生数字的下降,亦和结婚数字的下降相对应。且看在香港登记、新娘及新郎双方或其中一方是香港人的结婚数字:2018年是43520宗;2019年跌至38638宗;到了2020年和2021年再急跌至24974宗和24308宗。分析跌幅,有约四分之三的下跌来自中港婚姻减少,这可能和疫情下通关困难有关;但也有约四分之一的下跌来自新娘及新郎均为港人的类别,这亦有可能和疫情下港府限制婚宴聚会有关。无论原因为何,就算数字在疫后恢复,疫情期间所产生的缺口仍会在香港人口结构当中留下影响。
就算想组织家庭,也不见得要在香港。英国欢迎香港移民的组织调查显示,移英港人以年轻人和中年人为主,有近半受访者为21至50岁之间;而按英国内政部的统计,三分之一的BNO Visa申请人为18岁以下随行者。也就是说,外移港人不少是现在或将来有机会生育的港人;他们离开了,未来可能在香港出生的婴儿也就进一步减少。
说到这儿,坊间就会出现一种讲法,认为持单程证来港人士会“填补”香港的出生率下降缺口。过去,单程证确实是香港人口增长的主要部分,而单程证带来的人口也相对年轻,但是我们也不要高估他们的数量︰按2021年人口普查的结果,香港15岁以下人口当中,中国大陆出生的只占不足百分之六。
更重要的是,单程证的申请数字也同样在下跌当中。现时每天批出单程证的上限是150人,坊间常误以为这就等于香港每年有54750人(150人乘以365日)以此途径来港。事实上,近十年来,只有2017年的数字达到这上限,正常年份一般都在40000人左右;而近数年的数字同样出现断崖式下跌︰2020年是22100人;2021年是13900人;2022年18300人。
疫情对通关的影响固然会拉低数字,但长远来说香港是否真的那么吸引中国居民移民也是个疑问。即使按香港政府于疫情前、2017年的推算,也预期对单程证的需求会逐步减少,预期2026年年中及以后约为每日100人。
出生率和儿童人口的减少,会带来甚么影响?首要打击是教育界会逐步面对“客源”越来越少的问题。当出生人数从2019年的53300人跌至2022年的35100人,假设每班学生数目不变,则代表很快便会有三分之一的幼稚园要面临结业。而如果趋势不逆转,6年后就轮到小学,再6年后就轮到中学。连带下去,所有和婴儿及儿童有关的行业,从奶粉到童装、玩具,都是时候开始考虑要转行了。
更长远的影响,随着出生率和儿童人口减少,未来劳动力的来源亦很有可能随之减少,加上人口老化问题,一个正常社会的各项服务,很容易会变得“头重脚轻”而不能持续。
三、全面人口老化
香港人口老化的压力有多大?过去10年,本来香港人口的年龄分布是以中年较多,年轻人和老年人较少,这样的分布对社会供养的压力也相对较少。不过,当每人每年长大一岁,扣除死亡和出入境的影响,整条人口曲线基本上就会随时间往年长的方向移动,而这正正是香港现时的情况。
回到2013年,香港人口当中15至64岁的人口是536万,65岁或以上的人口是102万;来到2022年,15到64岁的人口减少至500万,65岁或以上的人口则大幅增加至152万。
而这巨浪只是刚刚开始。香港人长命世界闻名,整条人口曲线绝对有空间继续往年长的方向推。按政府统计处2020年版的《香港人口推算》,香港的老年抚养比率将会由2019年的每1000名成年人供养249名老人,大幅增加至2034年的462名老人;届时香港65岁或以上的人口将会超过232万。以上数字是在香港出现移民潮之前推算的,当时没有考虑到2020年后香港数以十万计的成年人和他们的子女离开香港。
而老年人口增加所带来的资源需求,是按倍数计算。按港府2017年发布的《医疗人力规划和专业发展策略检讨报告》推算,65岁或以上人士的医院病床使用率较年轻人士多9倍,到了85岁或以上时更是多20倍;65岁或以上人士每次入院的日数平均为9.7日,非长者则是5.3日。换言之,同样的人口,少一名成年人,多一名老年人,对医疗量能的需求可完全不是同一回事。
除了医院床位,还有社区支援服务及院舍照顾服务的需求。香港的安老院舍宿位本来已严重供不应求,近年每年有6000至7000多名长者在轮候资助院舍期间离世。按社会福利署每月公布的数据,津助院舍及合约院舍于2022年9月底的轮候时间为40个月。
即使政府想增加医疗量能应付需求,在移民潮下也不容乐观。《明报》早前取得医院管理局内部文件,显示伊利沙伯医院过去3年全职护士报称因移民而离职的比例持续上升,从两年前占离职个案的7%升至今年的39%。报导亦提到香港护士协会主席源志敏把医护流失的情况形容为“好夸张”,担忧富经验的资深员工将会难以填补。
当香港的老人数目面临大幅增加,同时不少医疗专业人士却纷纷选择离港,加上移民潮下独居老人失去子女照顾的情况亦会增加,老人照顾问题的前景甚为堪忧。
四、未来
要扭转这个局面,一方面要减缓年轻人外移的程度,同时也要大幅增加相对应的人口移入。例如外来专才和留学生一般都比较年轻,可以即时补充人口缺口。特首李家超在首份施政报告中提出多项建议,包括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放宽“一般就业政策”和“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取消“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的年度配额,以及放宽“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IANG)”,明显是针对吸引外来专才和留学生的措施。
问题是,他们会否想留下来。坊间有一说法指,很多中国居民透过工作和留学来港取得永久居留权,但现实上外来专才和留学生在香港居住满7年后成为永久居民的比例并不高,很多在没有取得永久居民身份前便已离开香港。
翻查资料,2020年有3117人通过“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成为永久居民,但推回7年前即2013年,当时发出27927张学生签证,可见留港其实并不吸引。外来专才的情况则更差,2020年只有1000多人经“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居港满7年成为永久居民。这些每年数千人规模的来港定居,相对于移民潮下每年数以万计的净移出,不足以缓解香港即时要面对的人力缺口。
当然,过去香港对他们不吸引,不等于未来会一样。过去中国发展机遇众多,很多人来香港读书是为了“洗学历”后回到中国工作。现在中国年轻人流行离开原生地,要“润”出去,但欧美国家不一定欢迎他们,前来香港可能会变成相对吸引的选择。
不过,即使新措施吸引他们填补香港的人口外移,也不代表香港的人口问题可以自动得以缓解。如果离港跟来港的人能力不同,人才错配下社会还是会需要面对漫长而痛苦的调节和适应。举例指,当富经验的医护人员移民离港,即使政府选择通过输入人才来填补,他们也要符合本地法例要求,以及熟识本地社会和工作文化,上述要求不是一时三刻就可解决。
说到适应,除了新输入的人才要适应新的环境,本地社会也要适应人口结构改变所带来的挑战。如果香港忽然多了数以十万计从小在中国大陆长大、成年后才来到香港的新移民(新住民),这对香港社会和文化可能带来的冲击,则是港府另需处理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