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罪量刑的艰难,困扰著模拟法庭上的国民法官,这样的压力,更可能会在制度上路后,成为无法忽视的现象。」

端传媒记者 王怡蓁 发自台北

2022年3月24日,台北地方法院,一场国民法官的模拟法庭。
2022年3月24日,台北地方法院,一场国民法官的模拟法庭。摄:陈焯煇/端传媒

从法庭后方的旁听席起身,我走上法官通道,朝法台的方向前进。坐上法台,过去仅能从身后看著被告的背影,如今看清了被告的面容。不仅是视线的转换,也是身份的转变,我不再是法庭的纪录者,而是定人生死的判官。

为让不同生命与社会经验的国民参与审判,并使法庭活动更加透明,台湾将于2023年元旦起,正式施行《国民法官法》。依据规定,国民法官制度初始适用范围为“故意犯罪因而发生死亡结果之案件”,自2026年起,进一步将所犯本刑最轻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纳入审判。只要国民年满23岁,并在地方法院管辖区连续住满四个月以上,就有资格获选为国民法官。

谁可以当国民法官?

年满23岁、具有中华民国国籍、在地方法院管辖区域连续居住满4个月以上,符合以上三种基本资格,就有机会担任国民法官。但以下六条件者不得担任:自身因素(如褫夺公权)、身心因素(受辅助宣告)、未完成国民教育者、与案件有关、不能公平审判,及具法政军警执业的人。

在国民法官正式上路前两年,台湾各地法院紧锣密鼓展开模拟法庭,将过去定谳的刑事案件加以改编,并邀请国民上场实际操演,希望从中发现问题,进而改善审判流程。

这年,我在3月及12月,分别参与两场位于台北地方法院及士林地方法院的模拟审判。过去,我多次以纪录者身份旁听审判,而这次,我将以国民法官的身份,权衡眼前证据的砝码,及被害者的正义,眼前的天平该如何平衡?

2022年3月24日,台北地方法院,一场国民法官的模拟法庭。
2022年3月24日,台北地方法院,一场国民法官的模拟法庭。摄:陈焯𪸩/端传媒

在台湾,作为一名国民法官

法律的生命,始终不是逻辑,而是经验。

台湾的司法审判,自国民党威权统治时代以降,始终无法挥去盘旋上空的阴霾,司法公信力低迷、受媒体关注的重大刑事案件,也未能适当回应社会期待,司法院因而在2017年提出“国民参与刑事审判法”草案,并于2020年三读通过《国民法官法》,在历经两年准备后,将于2023年起正式施行。

在法官的组成上,国民法官制度由三名职业法官与六名国民法官组成,适用案件、定罪与量刑也各有规定。简言之,国民法官将由六名国民与三名职业法官共同审理案件,并由此九人就审理案件论罪量刑。

实际走上法官通道,走道宽度仅能容纳两人并肩同行,走道上站著引导的法院人员与法警,大家静默著,我能清楚听见众人紧张而局促的脚步声,十名国民法官手握著纸笔进入法庭,听著法警高喊“全体起立”,肃穆的气氛使我不禁紧张起来。

坐上法台后,视野可远望过去记者所待的旁听席;法台的高度,使被告必须抬头望向法官,这段凝视的空间,也是生与死的距离。我俯视台下的人们,即便这不是场真实的法庭审判,但却远比法庭剧来得写实。

在3月的模拟审判首日,摆放眼前是一本审前说明,第一页即标示“法律的生命,始终不是逻辑,而是经验(The life of the law has not been logic; it has been experience)”,这是句来自美国法学家、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 Jr., 1841~1935)的名言。(注1)

这天一早,法庭内气氛略显热络,我与其他九位国民法官被带往一间称为“评议室”的房间,审判长欧阳仪透过电脑,从十人中随机选出六名国民法官、四名备位法官,她强调,选任后,我们不再使用自己的名字,会以编号作为彼此的称呼。

随后,三名职业法官披上黑蓝相间的法袍,领著十名国民法官离开评议室、进入法庭宣示。我们举起右手,对著国旗及国父遗像宣读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