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結合身體 討論人與科技 《HACK》盼挑戰藝術觀賞界限
黃俊達(左)和梁基爵(右)
(獨媒報導)重複的旋律中夾雜規律的敲擊聲,演員依照固定的節奏活動。前後移動時,他們的身體筆直;轉向時,他們不自然地九十度轉身;站定時,雙臂緊貼大腿;他們臉上的表情,時而木然,時而誇張。這是媒體藝術家梁基爵(GayBird)和劇場導演黃俊達創作的《HACK》的綵排現場,瞬時間帶觀眾進入了一個抽象又陌生的視聽環境之中。
兩位主創將各自擅長的表演方式結合,透過劇場探討人與科技的複雜關係,發掘音樂和身體的可能性。黃俊達笑稱難以理解很正常,因作品不以線性故事為脈絡,而是追求某種狀態和感受,觀眾或許不適應,或許會因此產生新的想法,團隊恰恰希望透過這種非慣常的體驗挑戰藝術觀賞的界限。
「兩個怪人」的碰撞 音樂與身體呈現人與科技相互入侵
修讀創意媒體及音樂的梁基爵一直以音樂總監、作曲及編劇的身分活躍著,亦不斷探索電子音樂與視覺藝術的結合方式。黃俊達則作為導演、編舞、形體指導等身分推動身體訓練在劇場中的應用。二人都自稱「怪人」,想一起做些未曾嘗試的創作,即使基於各自原本的領域,想必會「再怪啲」。
是次創作嘗試探問甚麼是人、甚麼是機器,黃俊達表示作品是實驗性的。表演中的不少設計試圖混淆觀眾的判斷,讓人分不清眼前正移動著的是人還是機器。觀看綵排的過程中,記者並沒有見到敘述性的故事情節,現場更像是一些聲音和動作的裝嵌和拼貼。演員一次次整齊又機械化地移動,夾雜蜂鳴聲的音樂中,時而有重複且規律的人聲。
黃俊達認為劇場中的身體訓練有三個層次,分別是生活化、機械化和風格化,而機械化的行動令我們重新理解身體表達的邏輯。他舉喝水這個生活化的動作爲例,「發覺飲水呢個動作係會分開十個steps嘅,咁你分開睇就會知道每個step都講緊唔同嘅故仔」。拿起杯子、抬起手臂、彎折前臂、調整手腕——黃俊達認為,縱使生活中的我們不會如此看待一個動作,但劇場演員可以放大、強化這些動作,從而產生不同的意義與觀眾溝通。
將機械化的身體語言與音樂結合,讓梁基爵充分發揮了自己作曲的專長。他形容這種結合是自然而然的,因為音樂向來與身體有關。在是次表演中,他同時使用了由電腦產生的電子音樂和由真實樂器產生的原音樂,在輔以各類音效,織成了一張多元的音樂的網,以承托抽象的舞台表現。
在變化的世界中摸索關係
作品名為《HACK》,意指用音樂串聯身體行動,解構人與科技之間的入侵關係。有人或認為,人類的生活正被科技蠶食,但他質疑人與科技兩者誰主誰客,難以理清;在某些情況,甚至是人類入侵科技,而兩者間複雜的張力可以視作collaboration(合作)。梁基爵認為科技之於自己就是這種難以剝離的狀態,因為科技對他的音樂創作有太多幫助,正是新科技的出現令他有持續的靈感和實驗的工具。
科技使我們的生活更方便,但亦可能衝擊人類的價值。掃地機械人、洗碗機、自助收銀等取代人類的工作,但黃俊達認為人類的價值恰恰在於創造出科技並與之一同進步。至於不少論者擔憂的科技濫用問題,他亦顯得不以爲然,多次强調科技的影響取決於人如何對待它,「人就算無科技,都做啲衰嘢喇,唔關科技事」。
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黃俊達認為人們對科技的看法不斷更迭,即使曾經對科技抗拒的人,也有可能在摸索中發現科技的好。透過視覺和聽覺的藝術表達,他想將人們在不熟悉的狀態下摸索、接受科技的感覺傳遞給觀眾。綵排過程中,演員們也拿出了一個掃地機械人,利用遙控器操縱它前進、後退、旋轉,嘗試與表演融合。
挑戰傳統觀看方式 團隊盼拓寬藝術欣賞的界限
是次演出的表現形式尤為實驗性,又嘗試探討人與科技的哲學命題。記者表示看完演出預告片仍一頭霧水,二人相視一笑,稱「我哋就係想咁,希望大家睇trailer覺得,好想知咩料喎!」黃俊達認爲「新視野藝術節」就是一個可以讓團隊「試新嘢」的平台,不過這些作品必較難「入口」。
黃感嘆,較短的演期和較少的觀眾量等先天限制,導致香港的創作者未必有機會作出嘗試或突破,且類似的作品在亞洲亦不多見;《HACK》的創作不追求線性地表現故事,既不要求傳統劇場的劇情和結局,也不是要求觀眾明白甚麼,而是呈現一種狀態或感受。正因如此,他個人雖不覺得作品沉悶,觀眾卻可能不習慣、不適應這樣的舞台。不過,這種「不適應」,在他眼中本身就是一個進步,正如科技本身也讓人類在不熟悉的狀態下摸索它對人的好處。
梁基爵補充道,作品無意向觀眾灌輸想法,只想激發大家提問,期待觀眾觀看之後驚覺「原來呢個世界仲有咁樣嘅做法」。在團隊看來,這些嘗試挑戰了觀眾的觀看體驗,突破了傳統劇場的桎梏,拓寬了觀賞藝術的界限。
黃俊達希望,這份作品可以開啟更多表演形式的嘗試,指著地上的掃地機械人笑說,若它們也參與到演出之中,就算是對art tech(藝術科技)的一次有趣實驗了。
記者:王佳文
攝影:梁文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