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防博物館明重開 不提「殖民地」 強調英國實行「殖民管治」
(獨媒報導)香港海防博物館在2019年初閉館,將於明日(24日)重開,亦被賦予「說好海防故事」新任務。海防博物館今日設傳媒預覽,新館設13個展覽廳,第2展廳敘述「不平等條約與香港割佔」,沒有使用「殖民地」字眼,採用英國對香港實行「殖民管治」,直至1997年7月1日「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強調香港的主權仍屬中國,與教育局早前「香港不是英國殖民地」的口徑一致。
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藏品及海防博物館)何惠儀表示,更新後展廳增至13個,包括常設展覽「香港海防故事」的11個展廳、「鯉魚門炮台」及專題展覽廳:「昔日軍人與社會」各1個展廳。
加強展示日本侵華、日軍侵港內容
常設展廳展出約400套展品、近540張圖片,及逾70組多媒體及互動裝置,包括剪影動畫、沉浸式體驗香港保衞戰,介紹香港歷代防務建置、軍事佈局、抗日戰爭歷史、多元族裔軍人在港服役的故事及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等,並加強展示有關日本侵華、日軍侵港、香港保衞戰、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等内容。
展廳強調不平等條約無法律效力 「主權仍屬中國」
第二展廳是關於「不平等條約與香港割佔」,講述英國割佔香港的歷史,包括兩次鴉片戰爭、簽訂三條不平等條約。整個展廳沒有使用「殖民地」字眼,結語採用了教育局早前對「殖民管治」的詮釋,當中提到英國自1842年開始,清廷簽訂了三條不平等條約,割佔、租借香港地區,並實行「殖民管治」,直至1997年7月1日「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結語又指,根據國際法,上述的不平等條約是英國以武力脅迫清廷簽訂,因此並無法律效力,香港的主權仍屬中國。
教育局早前撰文強調香港不是英國「殖民地」,英國在香港所實施的是「殖民管治」,又指中國在1997年7月1日正式「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而非「收回香港主權」;中英交接儀式是「政權交接」而非「主權移交」。
展品字眼因國安法更改? 總館長:更新新的歷史內容
《明報》記者問到展品的展示及字眼會否因《港區國安法》實施而更改,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伍志和表示做歷史研究一定要不同資料更新內容,是次展覽有很多資料都是因應新的歷史內容去更新及增添,如增加了抗日戰爭的內容。
另外,「多元族裔的軍人」展覽廳,模疑了19世紀軍營房間的情景,放有軍人的牀鋪、蚊帳,又展示了印裔軍人、英籍軍人及啹喀部隊的制服。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藏品及海防博物館)何惠儀解釋望以「人」的角度帶出軍人的生活,介紹不同族裔軍人的特性。
(左)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 伍志和、(右)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藏品及海防博物館) 何惠儀
專題展覽廳講述英軍與香港的關係
博物館亦設專題展覽廳,將不定期更換内容,今次則講述英軍與香港政府和社區之間的關係,展示蘇格蘭軍團樂隊的軍服。
「鯉魚門軍事要塞史蹟徑」設24個史蹟點
另外,「鯉魚門軍事要塞史蹟徑」的史蹟點由16個增加至24個,包括56套展品、逾170張圖片及20多個多媒體及互動裝置,如建在岸邊岩洞的魚雷發射站、屹立山嶺的鯉魚門堡壘、多座炮台及堡壘炮台彈藥庫等。
何惠儀表示參觀者可使用博物館的導覧平台「智博行(iM Guide)」,了解史蹟徑的軍事遺蹟、武器操作等知識。
海防博物館的重開典禮,主禮嘉賓包括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博物館諮詢委員會蘇彰德、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劉明光及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伍志和,並由陳芷菁擔任大會司儀。
卓永興致辭時表示,盼博物館能發揮歷史文化教育的功能,培養年輕人愛國情操,又認為館方加強展示日軍侵華及東江縱隊港九大隊抗日的內容做法「非常適切」,公眾能細味中國人民抵禦外敵的激揚意志。
典禮上,館方邀請無伴奏合唱團表演MIRROR成員姜濤的歌曲《作品的說話》,此外,還有《信者得愛》、 《生命有價》和《imag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