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地作業者舉行記者會 促「先安置後收地」
(獨媒報導)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提到,新界現有1,600公頃棕地中,約一半會發展為高密度房屋及其他用途。新界棕地作業者今日聯同立法會議員舉行記者會,促政府「先安置後收地」,並就發展物流產業訂立長遠政策。
多名立法會議員今日聯同10多名物流業界人士今天舉行記者會,包括航運交通界的自由黨易志明、工程界的經民聯盧偉國、工聯會陸頌雄、民建聯劉國勳、自由黨李鎮強、林筱魯、黃元山及香港新方向張欣宇,要求政府就發展物流產業訂立長遠政策及「先安置後收地」。
潤信物流管理銷售及市場部總監楊兆麟表示,公司位於元朗流浮山廈村,提供倉儲及運輸物流服務,他批政府的安置政策無法與棕地作業者接軌。楊兆麟提到,作業者料需於2023年至2024年中遷出,但政府用作安置的多層式大廈於2027年才落成,無法無縫接軌。期間業界須自行覓地,但土地供應不足,租金不斷上升,難以物色新地點。
香港貨櫃車主聯會林海達亦指,高增值貨品倉儲近年需求急增,令葵青一帶貨倉租金急升,現時葵青區貨倉租金約為棕地的2.6倍,業界離開棕地將難以生存。
海航物流程志偉為受洪水橋/廈村收地影響的大型倉庫棕地作業者,最快在2023年被收地,其倉庫面積目前達10萬平方呎,政府提供的出租土地面積太細或太偏遠、不適用大型貨車進出或租期過短,未能長遠經營。
跨境車代表新界西北露天倉大聯盟蔣志偉指,元朗洪水橋發展區第一期收地已出現「先收地,後安置」的情況,業界即使自行覓地,但土地用途受限,向城規會申請許可過程困難。有些作業者被逼搬至面積小一倍的土地,甚至因無法重置而消失。
今日立法會上,易志明亦提出相關的口頭質詢。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表示,政府目前先後為發展項目收回及清理約30公頃棕地 ,當中涉及400個業務經營者,其中120個屬倉庫、儲物及物流業、40個為車輛維修行業。
對於安置問題,甯漢豪稱地政總署會主動接觸受影響的棕地作業者,通知遷出日期及政府的支援途徑。發展局亦會加強對各部門的督導工作,加快協助棕地作業者完成相關的規劃及行政程序,並將會物色更多政府土地作短期出租及推出多層式工廈等。她指2019年7月至今年11月底,政府已協助了21個業務經營者,就重置土地取得規劃許可,當中包括物流、汽車維修及製木廠等。她又指,會在工程計劃許可下,盡量延後清理土地的日期,讓作業者在政府收地,暫時免費使用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