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於2018年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彌敦道190號戰前洋樓,去年被揭拆卸圖則獲批或被清拆,後有民間保育團體提交報告,指建築反映抗日歷史,且建築風格極為罕有,古物古蹟辦事處擬將其「升格」為一級建築。古物諮詢委員會今開會,惟委員普遍對建議有保留,指其内部結構「面目全非」,缺乏原真性,終決定交評審小組重新審視。「活現香港」創辦人陳智遠對決定表示失望,認爲委員不斷斟酌内部結構的改動,忽略整體保留價值,強調原真性只是其一準則,非駕馭性因素。

無標題

民間團體指蘊抗日歷史、全港僅餘30幢街角戰前唐洋樓之一

於2018年獲古評為三級建築的彌敦道190號,位於彌敦道和柯士甸道交界,屬戰前洋樓。據政府資料顯示,建築物約建於1932至1933年,屬戰前樓宇,早年屬「下舖上居」設計,其後改為商業用途,自70年代起,由已故著名商人馬錦燦及其家族擁有,具地區性文物價值;設計則受裝飾藝術及新古典主義影響,目前由該家族旗下的大生地產持有。惟去年中,業主被揭向屋宇署申請拆卸整幢樓宇,圖則已獲批准,建築或被拆卸。

「活現香港」及「考城學社」等團體其後發表研究報告,指時任屋主劉松娣經營的西式餐室「永青餐室」,在日佔時期曾被日軍佔用,而屋主兩名兒子是英軍情報人員,執行任務期間被捉拿並喪命。報告指出,古諮會當初評級完全沒有提及建築與抗日歷史有關,加上全港位於街角的戰前唐洋樓僅剩不足30幢,其多層長廊露台設計更是僅存的三棟樓宇之一,建議古諮會將其提升至一級歷史建築。

無標題
「活現香港」及「考城學社」今年6月發表研究報告(資料圖片)

古諮會委員質疑內部面目全非 對「升呢」一級有保留

古物古蹟辦事處提交文件,稱因應「活現香港」提交資料而重新審視彌敦道190號的評級,評審小組在實地考察後擬議評為一級。在今日的會議上,古蹟辦館長(歷史建築)盧傳倩指,有法庭審訊及差餇紀錄證明建築與抗日歷史有關。建築鄰近法定古蹟前水警總部及前威菲路軍營,均與抗日歷史相關,具組合價值;加上其屬尖沙咀僅存的戰前洋樓,更是唯一與日佔時期英軍情報行動直接關係的民間建築,實為罕有。

古蹟辦指,彌敦道190號建築風格受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影響,但部分位置經改動,如面向彌敦道的遊廊現時被玻璃封上;內部各層因長期作商業用途,曾多次大規模改動,原有建築元素幾乎悉數拆除。盧傳倩指,擬議升級主要是歷史價值有所提高,其餘五項準則評分相約。

無標題

委員普遍支持提升評級,惟對是否「升格」至一級有保留。註冊結構工程師何鉅業指,歷史價值無疑有所增加,但缺乏原真性,「裡面係面目全非」,樓梯及配件均已遭改動,外部建築更「封哂玻璃」,削弱其建築價值。委員史秀美形容新提供的歷史補充「好valuable」,但認為內部變化太大:「睇個內籠……好似過唔到去一(級建築)咁。」

城大中文及歷史系教授程美寶則指,雖然時任屋主的經歷可反映抗日歷史,但與建築本身的關連不足,「佢嗰歷史價值其實都唔係高到可以由三級變一級」,認為列二級建築較合適。

無標題
城大中文及歷史系教授程美寶

下次會議再討論評級

亦有委員同意列為一級建築,建築師羅健中認爲,若把彌敦道190號結合附近建築群,能呈現歷史和昔日生活風貌;原真性問題亦非不能解決:「如果有個有心人攞咗個建築物,絕對可以將建築物還原,畀人睇返1950年彌敦道係幾elegant。」朱海山則提到,彌敦道190號的佈局功能與現時有出入,但「Art Deco」風格建築「買少見少」,認為評審小組提供更多建築風格相關資料或可「加分」。

古諮會主席蘇彰德最後總結,委員大致同意提升建築評級,但對列為一級建築的意見不一,建議專家小組重新審視,在下次會議再作討論。

蘇彰德
古諮會主席蘇彰德

陳智遠感失望 批委員以原真性作駕馭性因素

保育團體「活現香港」創辦人陳智遠對古諮會決定表示失望,形容委員討論兒戲,幾乎沒有就歷史資料討論,反而不斷斟酌其原真性和內部改動,卻忽略整體保留價值。他提到,禮賓府內部結構面目全非,卻屬法定古蹟,如按委員所言評級,禮賓府應降兩級;強調原真性只是其一準則,而非駕馭性因素。

陳智遠
陳智遠

陳智遠提到,其團隊特意完成港九戰前唐洋樓普查,以證其屬全港碩果僅存的戰前洋樓,委員卻忽略其罕有程度;又重申有足夠資料證明與二戰抗日史直接有關,具全港性歷史價值,委員卻主動調低擬議評級,質疑委員無認真讀過新呈交的文物價值報告。他表示,團隊將約見古諮會委員,就建築的價值作解説和回答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