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你我,無分彼此,本來是一種美德。無分彼此,不分你我地共享資源,多麼美好呢!

可惜人一說到金錢或其他利益,你我彼此就比任何時候都分得清楚。但在溝通之時就不知怎的無分彼此起來了。並且這種無分彼此,是我即是你,把自己的頭腦、認知甚或感受都強加在別人身上。請聽聽以下對話。

一個老奶奶正在餵一個三歲小孩吃東西。小孩邊吃邊把玩着五顏六色的小珠子。

這時候旁邊有個大人想趁此機會教導一下這個挑食的小孩:

「樣樣東西都吃一點才好呢!這樣身體才會健康哦!

正在把玩小珠子的小孩立即蹦出一句:?吃珠子。」邊說邊拿著換句湯匙撈起幾顆珠子往嘴邊送。嚇得正在餵食的老奶奶立刻阻止。

以上那個大人究竟那裡踩雷了呢?

聰明的大家可能已經發現了。這個大人的盲點,就是沒有想過一個三歲小孩的認知,根本未能清楚分辨什麼東西能吃什麼不能。當大人「教導」他樣樣東西都吃一點,小孩就立刻想到手邊正在玩着的珠子也能吃了。在說「樣樣都吃一點才好」的當兒,那個大人沒有想到這句話對一個認知尚未發展成熟的小孩而言會是誤導。

若要避過這個雷,應該怎樣說才好呢?我想,對一個這麼小的小童,訊息應該盡量準確。例如大人的目的是想他不要偏食。對祂說「菜菜、肉肉、魚魚,樣樣都要吃一點,你才會不容易生病,又能到處跑到處玩呢!

以上的例子其實是真人真事。而故事中那個大人正是我自己。這是我和小姪兒的一次對話,也正好拿來作溝通掃雷的第一個反面教材。」

在日常生活的溝通場景,你又能發現多少此類無分彼此謬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