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中筠,釜山行
閱讀完繁體字且盜版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困境》,請原諒我的名正言順,只爲了看到原版未審查刪減的文字。
但即使是繁體字版,對我而言,文章不夠直白,不夠透徹,遮遮擋擋地沒能夠直斥其非直指要害。
與之相比,劉曉波的文字我更喜歡閱讀,似乎更坦誠,掩卷之後,餘韻十足。
資中筠的這本書,截圖記錄一下,「到此一遊」即可,不必也不想再次閱讀。
這只是小子不自量力的粗淺的觀感。就像初次接觸余傑的文章,閱讀時覺得暢快淋漓,但看完後對書中的內容立時模糊。而劉曉波的文章,連同作者本身,卻是讓我想更多的瞭解。這些,完全與作者的性別年齡無關,坦蕩真誠的文字不必在意閱歷與資歷。
順便一搜,資中筠:1930年~ ,劉曉波:1955年~2017年
釜山行,2016年的韓國電影,부산행,我喜歡把電影名字翻譯爲「釜山行」。
香港是叫屍殺列車,臺灣是譯爲屍速列車。
我喜歡直白的忠於原意的翻譯電影名,不太欣賞那些太過意譯的、符合中文諧音梗的翻譯。所以,對於國外的電影,我會對比這三地的譯名,選擇我最喜歡的一個。
對比當下的國內環境,電影裏的一幕是有着相似含義的。躲在一節車廂內的人,因爲怕被感染,要求剛從喪屍群逃出來的人隔離。這就像是,在新型肺炎的環境下,國內層層加碼的「清零政策」,健康碼被賦予紅色的話,那些綠碼的人也會要求把紅碼隔離的。
對於在國內旅行的人來說,也像到站下了列車一樣,擔心這點站點會不會有喪屍感染。同時也要,提防着列車員突然的封鎖。而其實在很多國家看來,喪屍已經像溫暖的屍體「Warm Bodies 」那樣,與人類共存了,不必也無法清零。
標題的兩者爲何放在一起寫呢?因爲,他們沒有關係。
也許,資中筠曾釜山行過,也許像是預測,資中筠將會釜山一行吧。
把完全無關的人或事放在一起,只是單純地,大概是因爲我同一時間段接觸到他們吧。
一定要編一個共同點的話,看完盜版後,不想要再看一遍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