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立制:放大胜选大党优势,不利于败选的第二大党和各小党,以中华民国(台湾地区)、日本、匈牙利为例
混合选举制:并立制和联立制:兼顾各具体区域和全国整体民意
而第三种议会选举制度,就是以上两种选举方式的混合--混合选举制,即一部分席位由小选区制选出,另一部分席位由比例代表制选出。而在具体投票和分票方式上,则有并立制和联立制两种。实行并立制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韩国、俄罗斯、中华民国(台湾地区)、意大利、匈牙利等国;实行联立制的国家则有德国、新西兰、玻利维亚等国。
并立制和联立制两者的投票分票方式及对选举结果的影响,可谓大不相同。
并立制:放大胜选大党优势,不利于败选的第二大党和各小党,以中华民国(台湾地区)、日本、匈牙利为例
所谓并立制,即把小选区和政党比例代表的投票分开进行、各自计算,然后将二者所得直接合并,形成各政党在议会的议席分配比例。在这样的情况下,是非常有利于大党的,而且会放大在选举中胜利的政党的胜果。根据前述小选区制的特点,其有利于整体选情有利的政党。而比例代表制同样是会给选举中获胜的/得票首位的政党最多席位。而大多数情况下,选民会在小选区投票和政党比例代表投票中投给同一政党及所属候选人。而实行并立制投票分票方式下的混合选举,会让获胜政党/第一大党在小选区和比例代表/不分区两方面都取胜,得到超过其得票率的议会席位比例。
中华民国(台湾地区)的选举制度及影响,即是并立制的典型。自2008年起,台湾“立法院”即实行并立制选举制度,共计113个席位,其中73席为单一选区(小选区)选出,34席为不分区(即政党比例代表制)选出,另有6席原住民保留席位由原住民选区选出。2008年“立法院”选举,国民党区域(小选区)得票率53.48%、原住民选区得票率54.89%、不分区得票率51.23%,平均得票率不足55%,但获得113席中的81席,获得席次占总席位比例为71.68%,显然远超得票率。而民进党区域得票率38.65%、原住民得票率6.76%、不分区得票率36.91%,平均得票率超过33%(原住民仅6席、投票人数仅15万,在加权平均中占比很低),但仅获27席,占议会席位比例23.89%。而2020年“立法会”选举,则是民进党以平均约40%得票率得到60%席位,国民党以约35%得票率得到30%席位。而在这两次选举中,各小党和独立人士总得票率都在20%上下,但得到的席位都不超过10%。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台湾实行并立制投票和分票方式的混合选举制,导致选举获胜一方得到相较得票率过大比例的议席,而失败一方则得到比得票率更低比例的议席,其他小党的相对损失则更为严重。这显然也是对民意的扭曲,而且不利于议会的多元与制衡。而由于台湾的“总统”选举与“立法院”选举同时进行,选民往往在“总统”选举和“立法院”选举中投票给同一政党,导致“总统”大位和“立法院”主导权被同一政党控制,更不利于政治多元和制衡(当然也有一定好处,如便于“总统”施政、行政团队不被“立法院”掣肘)。
同样实行并立制的日本,这种选举制度同样利于获胜的大党。日本长年执政的自由民主党,即是利用并立制及以前采用的“中选区制(一个选区多个席位,获胜政党全得,类似于新加坡的‘集选区’)”,成功以50%上下的得票率获得近70%的众议院席位,维持稳定的执政。
另一个实行并立制的国家匈牙利,欧尔班领导的“青年民主主义者联盟(青民盟)”之所以可以长期执政,一定程度也是依仗的并立制选举制度。2010年至今的四次大选,青民盟都以45%-55%得票得到近70%国会议席。
并立制的弊端,类似于利于选情占优大党的小选区制。相较小选区制,并立制因为直接将胜选政党在小选区所获席位与比例代表(不分区)席位叠加,往往会进一步放大胜选政党的优势,加剧对民意的扭曲、破坏政治多元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