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欣潔合寫的《斷裂的海》,今天正式在博客來開賣了,而且剛好遇上博客來破壞行情的 66 折大促銷,大家可以把握機會下單XD

之所以會想出版這本書,其實動機很簡單:我們想讓更多的人看見,金馬敘事的其他可能。

我知道有些「台派」會認為,金馬和台灣本來毫無淵源,只是因為二戰後的冷戰局勢、以及被套在台灣頭上的「中華民國體制」,才意外地讓台灣和金門、馬祖被綁在了一起。還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金馬地區的投票

對於這些「台派」而言,金馬是「可割可棄」的部份,並不屬於他們心目中的「台灣」。

老實說,我原本也是這樣想的。

金門某個堡壘裡的戰車。

然而 2020 年中美角力加劇、兩岸開戰傳聞再起之後,欣潔派我去了一趟金馬前線,我才在採訪的過程中突然意識到,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印象很深刻,有次我和一個金門年輕人聊天,他說自己是拿到身分證那天,翻到背面看到自己的出生地寫著「福建省金門縣」,才突然發現:「原來我是福建人,不是台灣人嗎?」

還有一次,我和經營民宿的年輕人聊到兩岸局勢,他很無奈地和我說,「如果台灣不要我們,我們又不想當中國人怎麼辦?」

這兩位金門年輕人的心聲,當然都體現了「民國體制被套在台灣頭上」的荒謬,卻也反映了一件事:一個新的共同體確實正在誕生。

值得提醒的是,如果從選舉的得票率來看,金馬地區也早就已經不是鐵板一塊的藍。

、以過去幾屆的總統大選為例,2008 年的民進黨,在金馬兩地確實堪稱慘敗,得票率都不足 5%;然而到了 2020 年,民進黨候選人在金馬地區,卻已經能拿下 20 % 左右的選票。

如果我們再看總統選舉的「催票率」(「得票數」除以「各選區有投票權的總人數」),金馬地區這種「藍消綠長」的走勢就顯得更加明顯:

從 2004 年起,藍營在金、馬兩地的「催票率」便呈現下跌趨勢,只有韓國瑜這樣的政治明星,才能在 2020 年讓藍營選民歸隊;但另一邊廂,綠營的「催票率」卻在金馬不斷穩定成長,而且不太受政治明星或突發事件的影響。

當然,把總統票投給民進黨,未必就代表「認同自己是台灣人」。

李問接受我們採訪時就曾指出,有些年紀大一點的馬祖人,之所以會投票給國民黨以外的候選人,其實只是因為對現狀不滿──而在馬祖作為「反對黨」的民進黨,此時就會被視為「反建制派」,變成這些人吐苦水、寄與希望的對象。

如果你看了這本書,大概也會發現,其實很多金馬年輕人對台灣的認同,是出於對人權、民主價值的追求,而不是很多台灣人那種「對土地的熱愛」、帶點「地域色彩」的認同。

但這也正是為什麼,我最近愈來愈覺得,如果我們希望讓台灣共同體更加堅韌,終究要從「公民國族主義」尋找出路:決定一個人是不是台灣人的,應該是那些價值在你心中的先後順序,而不是你祖先(或你本人)來到這個島嶼的先後順序,更不是你在哪裡出生、住在哪裡。

2011年在馬祖當兵的我。

後來那趟金馬的採訪,我一共寫了五篇報導、加起來四萬多字,除了跟著 AIT 走了一趟金門之旅、重訪了我在馬祖當兵的記憶之外,也特寫了那群「愈來愈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金馬年輕人」。

於是《斷裂的海》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和我們一起,回過頭來仔細看看金門、馬祖這兩個「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暸解金馬這兩個地方,究竟是如何從「國共前線」,逐漸變成今日「台灣偶然的共同體」的一部分。

從某個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出版,或許也正是時候。

近期有些人提出了「群島國家」的概念,就是希望讓台灣共同體的想像,能夠更多元、更包容一些:台灣不只是一個島國、不只有台灣島而已,它也是一個由很多島嶼組成的國家──而這些群島,當然就包含了金門、馬祖。

有點巧合的是,去年奧運的兩位選手,也都具體而微地反映了這個「群島國家」的浮現。

來自花蓮、出身阿美族的陳念琴,曾經在馬祖的角力隊受訓過;後來她在奧運拳擊場上發光發熱的時候,馬祖鄉親也於有榮焉,驕傲地稱她是「馬祖女孩」。

來自金門的李洋,和王齊麟拿下羽球雙打金牌之後,則在臉書上寫道「我是金門人,我來自台灣⋯⋯這份奧運殿堂上最高的榮耀,獻給我的國家──台灣」。

因此這本書,也是寫給金馬年輕人的。

謝謝你們大大拓展了我對「台灣」的想像,也希望讀過這本書的台灣人,今後能更加溫柔地想像「金馬」,不會再輕易說出「金門馬祖和台灣無關」這樣的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