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一個月前,在一家大陸電視台的新聞節目看見「護工」問題的探討。原來現時在大陸,很多醫院都要求住院病人必須聘請護工,否則院方不會接受病人住院。護工相當於一些非專業的看護。在醫院裡照顧病人的起居生活,以分擔護士的工作量。

由於我的視力障礙,這次一住進醫院,護士便強烈建議我聘用看護在住院期間照顧我。起初心裡實在有些抗拒。「什麼?香港現在已經大陸化到如此田地了?」但作為住院病人,院方如此強烈建議之下,也難以推卻。於是住院頭兩天,便聘用了兩位兼職看護,每更十二小時。

透過與我的兩名看護的聊天,才知道原來這個工種存在已久。供應鍊是以「炒散」形式存在。想找看護的病人需連繫提供看護的公司。公司與看護之間就透過Whatsapp群組發放工作資訊,以及指派看護照顧某個特定病人。通常在手術後的一天內,病人走路步履不穩容易跌倒。看護就要負責攙扶病人上廁所;在病人需要時為其倒開水、拿東西,晚上坐在病人床邊候命;也要在交更時向護士會報病人的身體狀況,例如進食的胃口,上廁所的頻密程度等。看護工作時間很長。分為早八晚八,和晚八早八的日夜更。每更十二小時。工作時間這麼長,每更的薪金也不過數百元。而且由於是兼職,很多勞工福利如年假、病假等都享受不到。我也懷疑,倘若他們在工作期間受傷,工傷賠償又怎樣處理呢?可惜我並未能透過與她們的聊天澄清這點。

香港其實存在著不少從事兼職工作的人。最常見的,是港鐵於一早一晚繁忙時間出現在月台和大堂的車站助理。酒樓食肆在生意旺場的時段,也會聘請兼職侍應和兼職廚師應付額外工作量。我們經常在街頭碰見的單張派發員,也是兼職工作。除了上述屬於基層的工作以外,近年一些專業工作例如心理輔導,以及大學教職,也有以兼職形式聘用。而依我自己的觀察,投身兼職工作的主力軍通常有兩種,一種是賺外快的學生;另一種數目更龐大,比學生更穩定的人力供應來源,則是家庭主婦。家庭主婦確實承擔了很多上述的兼職工作,而且更傾向長時間維持兼職。除了個人選擇以外,當中又包含了多少社會因素呢?

雖說兼職與全職工作各有優點和缺點。兼職勝在工作時間安排較具彈性。但說到勞工福利與職涯發展,則全職工作遠勝於兼職工作。上文說過,很多已婚女性傾向長時間留在兼職工作,或由全職工作轉為兼職。這個現象並不局限於基層。即使高學歷、擁有專業資格的已婚女性也是如此。我畢業於社工學士學位已經多年。當年的很多同學都比我上進。通常會在從事社會工作數年後重返校園,修讀心理輔導碩士。畢業後就能成為專業的心理輔導員。我的其中一名同學就是巡着這條路徑發展她的職涯。但自從第二個孩子出生之後,她便從全職的心理輔導員轉為兼職心理輔導員。雖然她自己說是受到聖靈感動作出這個決定(她是虔誠的基督徒),但我的疑問是,這個選擇除了是她自己說的「感動」以外,究竟有多少是環境所迫呢?是不是女性應該照顧家庭,在幾乎所有人心中(包括她自己)都認為理所當然?是不是這種理所當然的影響力實在太強大,以致即使她和丈夫能更平均地分擔家務,都會被包括雙方親友在內的外來力量「矯正」過來呢?正如上文所說,兼職和全職並沒有絕對的好壞。任何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生活要求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問題在於整體社會能否容讓足夠的彈性,令個體在承受最小外來壓力之下作出自己真正想要的選擇。